周慶安+謝志浩
沒有人懷疑過,一百年來的清華園群星璀璨。人們在仰望百年群星的時候,常常只注意他們的光芒,而忽略他們的軌跡。其實光芒總會起自東方,而落于西天。只是他們在清華園里的日子,已經(jīng)成為了中國高等教育永恒可見的軌道。
這里有四大導師徜徉于國學院,更有陳岱孫教經(jīng)濟,潘光旦講社會,金岳霖、梁思成走馬河山,悠游哲思與建筑,在教學之余做鄰居,講故事。教授們把小數(shù)點點在人生最重要的時刻,讓天平左右均勻而美妙。正是在他們并不偉岸的身影下,有曹禺做劇于圖書館、錢鐘書讀史在課堂。有百年大師的厚德載物,才有雛鳳亮清聲,從此不一般。
杜威說,教育即生活,學校即社會。所以清華園里道德的養(yǎng)成,師德的垂范,知識體系的形成,也都仰仗于這些耕讀教書的長者。我們一直都說,中國的高等教育要腳踏實地,其實大師們就是高等教育的實地。他們就像清華園的土壤,酸堿適度,經(jīng)風耐雨,長出中國現(xiàn)代化的從業(yè)者和實踐人。他們的共同點就是,從基礎學科開始,術業(yè)精深,成就斐然。但他們最大的成就,其實是他們留在清華園里的書聲燈影。這里就是他們的生活,也就是教育的社會。在他們這里,偉大之路并非遙不可及,只不過你是否愿意付出和他們一樣多。
擁有璀璨星光的,并非只有清華大學。在中國高等教育的歷史上,大師成為一種無與倫比的財富。因為他們在教育的關鍵時刻發(fā)揮了關鍵的作用。他們的人數(shù)并不算多,但是作品多、學生多,故事多。他們的歷史價值,往往大于他們的當下境遇。這與我們頭頂?shù)男强蘸纹湎嗨啤.斘覀兛吹焦饷⒌臅r候,他們已悄然隱去。
招賢納才
1924年,曹云祥校長大刀闊斧向“改大”邁進,而國學研究院的設立,在這位哈佛工商管理碩士看來,是“改大”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也就是說,按照曹云祥的設計,有朝一日,清華“改大”成功,那么,國學研究院必然轉(zhuǎn)型成為現(xiàn)代分科的研究所。這樣,清華國學院,從一出生,便注定是“短壽”的,這也更增添了它自身的傳奇色彩。
胡適作為清華“改大”的籌備顧問,曾被邀請出任國學研究院導師。胡適十分謙虛地表示:“非第一流學者不配做研究院導師,我實在不敢當。你最好請梁任公、王靜安、章太炎三位大師,方能把研究院辦好?!?/p>
胡適的建議,奠定了清華國學研究院的生態(tài)格局。遺憾的是,特立獨行、具有魏晉風度的章太炎先生,哪怕自己開設國學學校,也斷然不會擔任導師。
誰是國學研究院主任的合適人選呢?曹云祥校長也是動了一番心思的。最好是具有文化保守主義理念,對梁任公、王國維具有理解和敬意的年輕學人。這樣,主持《學衡》的吳宓,歷史性地成為國學研究院主任的最佳人選。1924年尚在東北大學任教的吳宓,得悉可以回到母校清華,自然是夢寐以求。于1925年2月5日抵達北京,當晚拜訪老友袁同禮,次日上午便到了水木清華。
八年了,吳宓眼前的一切,竟是那樣親切。甜蜜之中也有一絲憂傷,見到馬約翰先生,難免尷尬。1916年,原本應該與洪深、陳達一起赴美的吳宓,因為體育和體檢不合格,推遲“放洋”。經(jīng)過一年體育鍛煉和配合治療,1917年得以與摯友湯用彤一起“放洋”。
1918年從弗吉尼亞州立大學轉(zhuǎn)學至哈佛大學的吳宓,師從新人文主義大師白璧德。吳宓與湯用彤共居一室,關系友善。1919年初,陳寅恪由歐洲來到美國,在哈佛大學習巴利文、梵文。吳宓與陳寅恪特別投緣,課余時間徹夜長談,樂而忘倦。陳寅恪見解精辟,妙語解頤,令吳宓佩服不已。1919年3月26日,兩人結(jié)識不久,吳宓便在日記中寫道:“陳君學問淵博,識力精到。遠非儕輩所能及。而又性氣和爽,志行高潔,深為傾倒。新得此友,殊自得也?!?/p>
吳宓來到清華,校方已經(jīng)決定禮聘梁啟超、王國維、趙元任。而陳寅恪,則得益于吳宓的鼎力推薦。若吳宓與陳寅恪的人生軌跡未在哈佛交匯,國學研究院的歷史,自是另一番景象。
鴻儒相聚
時光流轉(zhuǎn),隨著新文化運動的展開,文化更新的速率加快了,思想界時刻添加著新鮮的血液。很有一幫“中國少年”,厭棄中國文化和傳統(tǒng),對于“國故”,既沒有興趣進行同情的了解,更欠缺溫情的敬意。
中國的文藝復興,具有屬于自己的“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以創(chuàng)造新文化為中心,以解釋中國何以為中國、歐美之所以為歐美作為兩個基本點。也就是說,新文化的創(chuàng)造,實在是中國文化的創(chuàng)造性轉(zhuǎn)化,這就要求,對待中國文化,應當具有理性和溫情。
吳宓1921年回國之后,和朋友們一起創(chuàng)辦《學衡》雜志,而王國維先生,是《學衡》有影響力的作者。吳宓在見王國維先生之前,就已經(jīng)心意相通。如果沒有這點因緣,1925年2月13日,吳宓持曹云祥校長的聘書,到地安門內(nèi)織染局10號王國維寓所,就是給王國維跪下來,也未必能打動老先生。
話說回來,吳宓并沒給王國維下跪,而是恭恭敬敬鞠了三個躬。王國維老先生,這位末代皇帝的南書房行走,后來心情愉快地來到清華園,并于4月18日搬到清華園,居住在西院十八號。清華曾有意聘請王國維擔任國學研究院院長,老先生一門心思撲在學問上,堅決不肯。
梁啟超與清華,也有著殊勝的因緣。1914年,老先生倦游政界,曾在清華工字廳賃屋著述,名曰“還讀軒”。當年11月5日,梁啟超應邀發(fā)表題為《君子》的演講,勉勵清華學子作中流砥柱,出膺大任?!白詮姴幌ⅲ竦螺d物”能夠成為清華校訓,得益于梁任公的這次演講。任公與清華的淵源實在深厚,他的兩個兒子梁思成、梁思永,都是清華畢業(yè)生。吳宓在拜謁王國維十天之后,1925年2月22日,前往天津飲冰室,拜訪梁啟超。任公愉快地接受了禮聘,并在北院二號居住。
趙元任是第三位報到的導師。清華國學研究院與哈佛大學具有深厚淵源,吳宓、陳寅恪、趙元任、李濟,都是哈佛大學校友。趙元任屬于最具有文藝復興風味的人物。1910年,趙元任作為游美學務處第二屆幼年生,與竺可楨、胡適赴美游學,可謂清華“史前期”的學友。1920年哈佛大學博士畢業(yè),回到清華任教,曾任羅素翻譯?!?921年6月1日下午3點東經(jīng)百二十度平均太陽標準時在北京自主結(jié)婚”,新娘是楊步偉醫(yī)生,好友胡適乃證婚人之一,這對“新人物之新式婚姻”,轟動一時。1925年6月8日,趙元任到京,次日,梅貽琦、張彭春接趙元任一家到清華園,住在南院一號。
陳寅恪是國學研究院第四位報到的導師,直到1926年8月,這位夫子才姍姍來遲,寓所與好友趙元任挨著——南院二號。8月28日,趙元任夫婦陪同陳寅恪進城,購置家具。趙夫人古道熱腸,陳寅恪多在趙元任家吃飯,而陳寅恪則把自己住房的一半出讓給趙元任擱書。陳氏1928年結(jié)婚之后,兩家形成通家之好。
清華主事者對國學的理解很是開闊,否則,不會聘請趙元任這位中國科學社的骨干擔任國學研究院導師,更不會聘任李濟這位哈佛人類學博士擔任國學研究院的特約講師。
大幕已經(jīng)拉開,國學研究院的先生和學友們,元氣淋漓、大氣磅礴地演繹著一出絕唱。
名師高徒
藍文徵曰:國學研究院,自成立至結(jié)束,歷時僅四年,雖似曇花一現(xiàn),但其逸事佳話,卻最耐人回憶。
1925年3月,國學研究院刊出招生廣告。4月23日,梁啟超、王國維一同商定招生試題。8月1日,公布新生錄取名單。9月9日,研究院舉行開學典禮。
國學研究院主任吳宓,發(fā)表《清華開辦研究院之旨趣及經(jīng)過》的演講,指出研究院的性質(zhì)為,“研究高深學術”“注重個人指導”。與此相匹配,研究院導師的工作,分為“專門指導”和“普通演講”。
王國維指導經(jīng)學、小學、上古史和中國文學,梁啟超指導諸子、中國佛學史、宋元明學術史、清代學術史,陳寅恪指導年代學、古代碑志與外族有關系者之研究等,趙元任指導現(xiàn)代方言學、中國音韻學、普通語言學,李濟指導中國人種考。
清華園花木扶疏,宛如世外桃源,國學研究院,讓人不自覺地聯(lián)想起古代的書院。梁啟超在1925年9月9日下午的茶話會上,熱情奔放地做了“舊日書院之情形”的演講,引起學友強烈共鳴。
清華國學研究院的第一級學友,共計三十三名,劉盼遂、楊鴻烈等十位學友,考取研究院之前,已經(jīng)有著述;學友多屬于性情溫厚、酷嗜學問之輩。國學研究院有著師生的良好互動,濃厚的學術氛圍,學友之間,情同兄弟,親如手足??梢韵胍?,經(jīng)過耆學碩儒的點撥,名師出高徒,那是很自然的事情。
研究院1929屆畢業(yè)生藍文徵,在《清華校友通訊》發(fā)表《談陳寅恪》,深有感觸地說:“研究院的特點,是治學與做人并重,各位先生傳業(yè)態(tài)度的莊嚴懇摯,諸同學問道心志的誠敬殷切,穆然有鵝湖、鹿洞遺風?!?/p>
國學研究院僅存四年,四屆只有74名畢業(yè)生,絕大多數(shù)沒有辜負導師的良苦用心,成長為文史大家。
師生情深
國學研究院學友,除了接受專門指導,還要聽先生進行普通演講。1925年9月14日,王國維開講《古史新證》,是為普通演講的第一課。老先生言辭懇切,“吾輩生于今日,幸于紙上之材料外,更得地下之新材料”。
1926年,姜亮夫經(jīng)過補錄考試,進入國學研究院,一絲不茍,刻苦用功。除了李濟的課聽不進去,其它課程,姜亮夫都聽得津津有味,難以忘懷。王國維講課,非常細膩,也不大看同學們。冷靜的頭腦、平和的性格、濃厚的感情,是先生所獨具的風格。
梁啟超講課,姜亮夫覺得最受益。梁啟超講解,從多角度打量先秦典籍,并且給予總結(jié)。
陳寅恪廣博深邃的學問,一度讓姜亮夫異??鄲?,無論如何追趕,陳先生的學問也是望塵莫及。陳先生最大的特點,是每種研究,都有思想作指導。
趙元任講課的材料,往往都是生活中的方言,這讓姜亮夫知曉描寫語言學和聲韻考古學的區(qū)別與聯(lián)系。趙元任引起他在語言學方面的興趣,使他最終成為中國現(xiàn)代語言學之父。
當時,清華每周都有一個同樂會,師生一起聯(lián)歡。唱戲、唱歌、背書、講笑話,都是國學研究院師生的業(yè)余消遣。
梁啟超和王國維兩位先生講課都很嚴肅,但是,同樂會的即興表演,令學友們耳目一新。有一回,任公先生背誦一段《桃花扇》,而靜安先生則背誦《兩京賦》。
最能解頤的則是趙元任,把大家的茶杯收去,調(diào)正音調(diào),用茶杯演奏一曲,四座皆驚。有一回趙元任表演“全國旅行”,從北京出發(fā),然后西安、蘭州、成都、重慶、昆明、廣州、上海,各地方言惟妙惟肖。1938年先生去國外,用純正的英語講課,竟有人打探,是否倫敦人?
陳寅恪在同樂會這種場合,從不肯為大家說笑。其實私下談話中,別具一種幽默。先生曾給國學研究院學友們說,你們太厲害了,“南海圣人再傳弟子,大清皇帝同學少年”,令人拍案叫絕。
留下傳奇
國學研究院學友們,多有國學根底,大多數(shù)人是沖著梁啟超、王國維兩位先生去的。真正理解和體悟趙元任和李濟兩位先生學問的,并不多見。那時,在一般人心目中,趙元任的描寫語言學和李濟的考古學,與傳統(tǒng)“國學”不大搭界。這樣兩位先生的學生,其實寥寥無幾。
王力的導師是梁啟超、趙元任。梁任公對王力的畢業(yè)論文評價很高,但是,趙元任卻很嚴厲,并指出“言有易,言無難”,這令王力非常受用。王力日后赴法國留學,并進行語言學研究。而李濟只有一位弟子———吳金鼎,就是城子崖遺址的發(fā)現(xiàn)者。
趙元任和李濟,學問的作業(yè)方式,與梁啟超、王國維迥然不同。他們一學期上課時間很少,大部分時間奔走于各地,進行田野調(diào)查。回到北京,趙元任不是和劉半農(nóng)、錢玄同等朋友聚談,就是進行歌曲創(chuàng)作?!督涛胰绾尾幌胨肪褪沁@時期的杰作。
1926年2月至3月,李濟在山西汾河流域做田野調(diào)查,染上傷寒。李家老爺子聽信庸醫(yī),病情危殆,俠義心腸的趙元任夫人楊步偉,“自作主張”將李濟緊急送往協(xié)和醫(yī)院,可以說挽救了李濟的性命。從此,趙元任和李濟成為通家之好。
1927年6月2日,王國維在頤和園自沉;1929年1月19日,梁啟超病逝于北平協(xié)和醫(yī)院。
1928年底,李濟在廣州晤傅斯年,答應擔任中央研究院史語所研究員兼考古組主任,趙元任擔任語言組主任,兩位先生從此離開了清華園;而陳寅恪則留在清華擔任歷史系與中文系合聘教授。
1929年,風云際會的清華國學研究院落下帷幕。
1929年6月2日,王國維先生逝世兩周年之際,國學研究院師生集資,在工字廳東南土坡下,立“海寧王靜安先生紀念碑”,梁思成設計碑式,陳寅恪撰文,林志鈞書丹,馬衡篆額。
紀念碑文開頭有“士之讀書治學,蓋將以脫心志于俗諦之桎梏,真理因得以發(fā)揚”之句,既是對王國維先生的褒揚,也是對清華國學研究院“院格”的真實寫照。
(選自《國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