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西多古道。京西古道以“西山大路”為主干線,連接著縱橫南北的各條支線道路。遠古的烽煙、民族的交往、宗教的活動、商業(yè)的需要、筑城戍邊等等數(shù)不清的神奇故事,散落或留存在古道兩側,它是那個時代經濟、文化的具體象征。
如今,戶外徒步健走的健身方式很流行,很多年輕人喜歡用暴走的方式穿梭在大街小巷、公園廣場、田間地頭甚至是荒山野嶺之中。十一小長假讓我們結伴行,走在歷史的古道上,去感受時代的變遷和歷史的足音。
蘆潭古道
“蘆潭古道”是古時從盧溝橋到潭柘寺的主要道路,它東起盧溝橋,經長辛店、東王佐、沙窩、大灰廠、石佛村至戒臺寺,再翻越西峰嶺、南村、魯家灘、南辛房、平原村最終達潭柘寺。
在北京西山,群峰之中,寺廟眾多。潭柘寺、戒臺寺,自古是京西一帶祭祀拜神的圣地。明清時期開始,每到四月花開時節(jié),天下游僧、四方香客便來此朝佛進香,一時間,“古道青山楊柳暗,馬蹄單繞寺門煙”。
當年康熙、乾隆皇帝到戒臺寺、潭柘寺進香就是走的這條古道,當?shù)厝朔Q御道。康熙皇帝曾有詩記述:“嶺腹層層小徑斜,穿云陟盡石嶺岈。澗中草屋流泉繞,萬匹龍驤擁翠華”。而乾隆皇帝于乾隆七年(1742年)從易縣拜謁皇陵回來,初游潭柘寺時,這條道路已經平整拓寬,因而他是乘車輦去潭柘寺的:“輕輿輾春露,前旌破曉香”、“驅車歷石蹬,岌岌互鉤連”。王公大臣和京城眾多的香客也都經此而去。
古道途中有一處精美石制牌坊,雕刻精細,成為昔日御道鼎盛的見證。如今石牌坊則成為那些暴走族們停下來拍照、歇息的重要站點。
現(xiàn)在,蘆潭古道大部分已被108國道等公路所覆蓋,戒臺寺至石佛村段由于108國道在其北面的山邊繞過而幸運地保存了下來,特別是從石佛村至戒臺寺石牌坊一段,用塊石鋪砌的原始古道保存約有一公里,平緩入山,易于行走,2005年9月列入門頭溝區(qū)級文物保護單位。
如今,漫步在荒廢的戒臺寺至石佛村段古道,仿佛歷史凝固。古道上的鋪石,隨著歲月的流逝棱角全無,路邊雜草灌木叢生,頓生凄涼之感。
龐潭古道
龐潭古道從石景山區(qū)的龐村,過永定河后,經臥龍崗、栗園莊、石門營、苛蘿坨、越羅嶺,與蘆潭古道會合,到潭柘寺,故稱“龐潭古道”,又稱西山大路南道,是西山大路主干道之一。這里也是京西古道除了王平古道之外最為重要的一條古道?,F(xiàn)在苛蘿坨村過娼妓橋,南行上山的古道保存較好,古道在石佛村西北方向的石牌坊,與蘆潭古道匯合,分為前往戒臺寺和潭柘寺的兩條線路。
苛蘿坨村,古稱拴馬莊、李家峪,又稱車營兒,成村于明永樂之前。娼妓橋建于明代,因民國時的一場山洪,原本三孔的拱橋僅存一孔。橋面上連接大青石的銅鉚釘已朽壞,留下很多“工”字形疤痕。
娼妓橋的捐資修建者是全國各地的妓女,因身份特殊,進香時受到一些限制,比如不能由寺的正門進入。橋在佛教中有“渡化”之意,所以由娼妓在這里集資建橋,既是對香客的“善舉”,對自己又有贖罪之意,以橋為替身,在千人踩、萬人踏中洗贖罪過。聽村中老人講,在捐資的妓女當中,還包括后來怒沉百寶箱的杜十娘。
龐潭古道是京城香客去潭柘寺的主要道路,而且平坦易行,比蘆潭古道近5公里。這條古香道同時也是潭柘寺的一條主要運輸線,潭柘寺中的奉福寺管理著屬于潭柘寺的13座糧莊,并且設有粉坊、磨坊、麥坊等,是潭柘幸的總倉庫和糧食、副食、蔬菜的主要供應基地,每天都用騾馬向潭柘寺運送生活必需品,所走的就是這條龐潭古道。
玉河古道
玉河古道又稱西山大道中道,為過去京西煤炭運進北京的道路,這里蘊含有豐富的煤炭文化資源,極具研究價值。這條古道有文字記載的修建始于唐五代年間,因大峪歷史上長期屬于玉河縣,故稱玉河古道。玉河古道在后遼代、金代、元代、明代、清代均有修建,是門頭溝區(qū)運煤業(yè)的重要道路。玉河古道也是北京唯一以“道路”為申報單位的文保項目。
現(xiàn)在,大峪至圈門的一段古道已經消失,從圈門至大寒嶺關城一段古道保存較好。峰口庵關城往西南行百余米,在灌木掩蓋的石路上,至今還能看到大大小小、深淺不一的蹄窩約百余個,綿延十多米,這就是令人震撼的“蹄窩奇觀”。這些古商隊的駝、馬千磨萬擊留下的印記與當年的“阜成梅花”遙相呼應。其余如圈門戲樓、過街樓、窯神廟等也是極具文化價值。
玉河古道從門頭溝一直到阜成門,路很長,是不錯的徒步線路,可以欣賞山色,山上有破敗的三義廟,依稀可以看到當年的規(guī)模,沿路還有抗日時期留下的炮樓。
王平古道
在京西群山之中,盛產煤炭,還出產石材,琉璃的燒制更是聞名京城。于是,元明以來拉煤運貨的駝馬成群結隊,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在山路石道上來來回回,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京城到西部山區(qū),再遠至內蒙古、山西的商旅道路。
王平古道背依九龍山,俯瞰永定河,由西山大道、玉河古道、永定河岸古道和一些分支古道構成,是京西古道中現(xiàn)存的景點以及遺跡最集中的一條,是京西古道中最美麗、豐富的一個部分。
如今王平古道雖已無昔日的繁華,但眾多歷史遺跡吸引著越來越多的游人來這里徒步穿越。沿著古道一路走來,關帝廟、三義廟、各種碑志刻石、關城、碉樓,更有囚禁宋徽、欽二宗的大寨也散落其中。
元代散曲大家馬致遠故居至今還在韭園村,“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蹦鞘啄捴巳丝诘摹短靸羯场で锼肌烦蔀橐荒挥篮愕娘L景。古道上的牛角嶺關城是當時重要的收費關隘,被稱為出京西古道的第一隘口。當年,關門一開,商隊絡繹,騾嘶馬鳴,駝鈴十里。
如今的王平古道,不再有駝鈴聲聲,路上的野草野花兀自在石縫中散發(fā)著勃勃生機。幽幽古道一直延伸到遠方,那些古老的故事似乎也就此蔓延成永不落幕的傳奇。
張坊古戰(zhàn)道
張坊是北京西南邊陲古鎮(zhèn),距北京80公里,北依太行山,南臨拒馬河。1991年,村內發(fā)現(xiàn)了北宋真宗年代修建的古戰(zhàn)道。戰(zhàn)道從地面進深4米,青磚結構,順砌,上下錯縫,頂部為立磚順砌。這種砌法與宋、遼時代營造法式一致。
古戰(zhàn)道在古鎮(zhèn)地下四通八達,迂回曲折,連通4個城門樓及周邊村落。初步探測約為1500米,已經發(fā)現(xiàn)和修復400多米。宋、遼對峙時期,由于古戰(zhàn)道退能守,進能攻的優(yōu)良軍事特性,使幽州一帶遼軍專心固守不敢南下犯宋。
據(jù)文物專家認定,張坊古戰(zhàn)道是北京地區(qū)發(fā)現(xiàn)的唯一一處軍事性古戰(zhàn)道,內有藏兵室、兵器室、指揮室和生活設施,對研究古代軍事、政治、建筑有較高價值。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