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榮多 段輝娜
摘要對保定市消費者食品營養(yǎng)知識、對食品標簽的熟悉度、理解以及使用狀況進行調查。結果發(fā)現(xiàn),消費者食品營養(yǎng)知識低,雖然消費者對食品營養(yǎng)標簽較為熟悉,但是他們對食品標簽上的營養(yǎng)信息理解程度很低,購物或者規(guī)劃餐飯時很少使用食品標簽。未來的食品營養(yǎng)教育宣傳應當著重加大對食品營養(yǎng)素參考值的解釋和宣傳,突出食品營養(yǎng)標簽在飲食以及在促進身體健康方面的作用,提高消費者信心、降低他們所認為的對食品標簽的理解難度。
關鍵詞食品;營養(yǎng)標簽;營養(yǎng)知識;理解;使用
中圖分類號S9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0517-6611(2015)21-295-02
近年來,我國慢性病發(fā)病率呈現(xiàn)高發(fā)趨勢。根據(jù)國家營養(yǎng)調查結果,我國消費者飲食結構不合理,如脂肪、鈉(食鹽)、膽固醇的攝入較高,是導致我國慢性病高發(fā)的主要原因。為了更好地引導消費者合理健康飲食,我國政府在2007年發(fā)布了《食品營養(yǎng)標簽管理規(guī)范》,2011年公布了《預包裝食品營養(yǎng)標簽通則》(GB 28050-2011)。從2013年1月1日起,《預包裝食品營養(yǎng)標簽通則》開始在我國強制實施。食品營養(yǎng)標簽向消費者提供食品營養(yǎng)信息和特性說明,是消費者直觀了解食品營養(yǎng)組分、特征的有效方式。食品營養(yǎng)標簽的實施,旨在對我國消費者飲食產(chǎn)生長期正面的影響,降低慢性病發(fā)病率。了解消費者食品營養(yǎng)知識以及食品營養(yǎng)標簽的使用狀況,有助于制定公眾食品營養(yǎng)教育策略、食品標簽規(guī)則和改善公眾健康。筆者以河北省保定市為例,調查消費者的食品營養(yǎng)知識以及消費者對食品營養(yǎng)標簽的使用狀況。
1問卷設計與數(shù)據(jù)來源
問卷主要分為五大部分,包括消費者飲食健康意識,消費者對食品營養(yǎng)標簽的熟悉度,消費者食品營養(yǎng)知識(主觀和客觀營養(yǎng)知識),消費者對食品標簽的理解(主觀和客觀理解)以及消費者對食品標簽的使用。其中,
消費者飲食健康意識由5個問題組成,參考Ragaert等的研究[1];消費者主觀營養(yǎng)知識由3個問題組成,參考Hoefkens的研究[2] ;消費者對食品標簽的主觀理解由7個問題組成,參考Cowburn 等的研究[3]。這些問題的測量值為1至7,1代表最低程度,7代表最高程度,4為中等程度。信度檢驗分別用于檢驗每部分問題的內在信用,如果克朗巴赫α系數(shù)(Cronachs α)大于0.7,表明此部分的幾個問題一致性較好,此部分由這幾個問題的平均值衡量。
消費者對食品標簽的熟悉度由“您注意食品包裝上的營養(yǎng)標簽嗎?”這一問題來衡量,回答選項為注意過/沒注意過。消費者客觀營養(yǎng)知識分為三大部分,共59道題。第一部分包含19道題,參考Grunert等的研究[4] ,考查消費者正確飲食的知識。第二部分包含36道題,參考Grunert等[4] 和 Nayga[5] 的研究,考查消費者食品營養(yǎng)成分知識。第三部分包含4道題,參考Hoefkens 的研究[2],考查消費者對鹽和能量的理解。消費者客觀營養(yǎng)知識由3部分問題回答正確率的總和來衡量,即消費者客觀營養(yǎng)知識最小值為0,最大值為3。消費者對食品標簽的客觀理解由3個問題構成,考查消費者對食品標簽中營養(yǎng)素參考值(NRV)的理解。消費者對食品營養(yǎng)標簽的使用包括3個問題,參考Grunert等 的研究[6],調查當消費者購物時是否尋找食品營養(yǎng)信息,當消費者在家時是否查看所購食品包裝上的營養(yǎng)信息以及消費者是否使用食品標簽上的營養(yǎng)信息來安排餐飯。
研究數(shù)據(jù)取自2012年3月一項在河北省保定市進行的問卷調查。調查主要通過向保定某中學學生家長發(fā)放問卷的方式進行,共發(fā)放問卷約700份,回收問卷500份,有效問卷372份。
2調查結果與分析
如表1所示,調查樣本是一個以女性為主,年齡為中年(Mean=42.5,SD=3.23),學歷相對較低,月均收入基本在3 000元以下的群體。在調查期間,約有61%的被調查者處于低鹽或低糖飲食狀態(tài),37%為低能量飲食,54.4%為低脂肪飲食,31.4%處于素食飲食狀態(tài)。有62.5%的被調查者體重正常,有約25%的被調查者偏重,有約7.8%的被調查者為肥胖人群,有4%的被調查者體重偏輕。
一般來說,被調查者具有飲食健康意識(Cronbachs α=0.74;Mean=5.05,SD=1.11),即他們意識到食品在保持身體健康方面扮演重要角色。被調查者認為和3年前相比他們現(xiàn)在吃的更健康,自己基本能掌控自己的健康,基本知道哪種食品有利于身體健康,認為自己的身體健康取決于所吃的食品。大多數(shù)被調查者(78.8%)表示他們注意過食品包裝上的營養(yǎng)標簽。
關于主觀營養(yǎng)知識,被調查者認為他們不太具有食品營養(yǎng)知識(Cronbachs α=0.74;Mean=4.19,SD=1.23)。他們表示自己不太了解食品營養(yǎng),不太清楚如何衡量一個食品的營養(yǎng)含量,也不了解哪種食品包含身體所需要的營養(yǎng)。關于客觀營養(yǎng)知識,被調查者平均客觀營養(yǎng)知識得分為1.67,標準差為0.43。具體來說,在第一部分關于正確飲食的問題中,絕大部分被調查者知道應當多吃水果和蔬菜(90.3%)。約有一半的被調查者知道應當增加奶制品的消費,減少高脂肪高糖高鹽食品的消費,維持目前淀粉類食品的消費,但是只有不到40%的被調查者知道應當提高富含蛋白質的食品如魚及豆類的消費。對于營養(yǎng)成分的攝入,大部分被調查者知道應該增加全麥的消費,約有一半的被調查者知道應當減少對脂肪、能量、鹽和糖的攝入而增加對纖維的攝入。大部分的被調查者(約70%)不知道反式脂肪、omega3脂肪酸、單不飽和脂肪酸和多不飽和脂肪的含義。有相當一部分被調查者不知道鈉的含義以及不知道應當減少鈉的攝入。在第二部分食品所含營養(yǎng)成分相關知識中,一半以上的被調查者能正確回答所列食品脂肪含量高低,只有極少數(shù)人知道可樂和小麥的脂肪含量低。對于食品膽固醇含量,一半以上的被調查者不知道脫脂奶、全脂酸奶、可樂、巧克力和食用油的膽固醇含量或不能給出正確答案。對于食品中糖的含量,約有一半的被調查者能正確回答小麥、大豆、紅肉、蔬菜、可樂、巧克力和脫脂奶含糖的高低,但是只有較少的被調查者知道大米和全脂酸奶含糖量低。在所列6組食品中,大部分消費者(約70%)能在每組中正確選出膽固醇含量高和糖含量高的食品。在第三部分關于鹽和能量的知識中,只有不到一半的被調查者知道一個成年人每天應當攝入食鹽的最大量,只有約30%的被調查者知道一個兒童需要的熱量比一個成年人高。
對于對食品營養(yǎng)標簽的主觀理解,被調查者認為他們不大理解食品標簽上食品營養(yǎng)成分的含義(Cronbachs α =0896,Mean=4.28,SD=1.24),不了解食品營養(yǎng)成分在飲食中的作用。對于對食品營養(yǎng)標簽的客觀理解,只有少部分被調查者(約20%)能夠正確選擇食品營養(yǎng)素參考值的含義以及所給標簽樣本中每100 g此包食品所含的能量和脂肪占人體一天所正常攝入量的百分比。關于食品營養(yǎng)標簽的使用,絕大多數(shù)消費者(70%)在購物時、在家或者規(guī)劃飯菜時很少和從不使用營養(yǎng)標簽。
3結論及討論
從調查結果可以看出,被調查者已經(jīng)具備了飲食健康意識,認為食品在保持和提高身體健康方面有重要作用,但是他們的食品營養(yǎng)知識有待提高。被調查者普遍認為他們不太具備食品營養(yǎng)知識,也不太理解食品標簽上營養(yǎng)成分的含義。以往研究發(fā)現(xiàn),相比于客觀知識,消費者的主觀知識更能決定消費者行為[7],消費者對營養(yǎng)信息的分析很大程度上依賴于主觀知識[8]。消費者主觀知識和主觀理解通常與消費者信心相關,因此如何提高消費者信心、降低他們所認為的對食品標簽的理解難度應當成為未來食品營養(yǎng)教育宣傳的重點。營養(yǎng)素參考值是消費者選擇食品時的一種營養(yǎng)參照尺度,是我國強制性食品標簽必須表明的內容之一,然而很少有人能理解食品營養(yǎng)素參考值的含義以及用其判斷食品的營養(yǎng)成分含量,因此政府相關部門應當加大對食品營養(yǎng)素參考值的解釋和宣傳,幫助消費使用營養(yǎng)素參考值選擇食品。我國北方居民飲食含鹽量過高,長期高鹽飲食是導致消費者高血壓的重要原因。雖然大多數(shù)被調查者知道應當降低鹽的攝入,但是一半以上被調查者不能準確回答一個成年人每天應當攝入鹽的最高量,因此未來營養(yǎng)教育宣傳應當進一步強調每日最高鹽攝入量。雖然大多數(shù)對被調查者對食品標簽都比較熟悉,但是被調查者對食品標簽的使用無論在購物還是在準備餐飯時的使用頻率都非常低。我國引入食品標簽的時間還不長,消費者還不習慣使用營養(yǎng)標簽[9],消費者對食品標簽的熟悉僅限于注意過而對食品營養(yǎng)標簽缺乏深入了解,因此未來的食品營養(yǎng)教育宣傳應當突出食品營養(yǎng)標簽在飲食以及在促進身體健康方面的作用,增加消費者對食品營養(yǎng)標簽的使用。
參考文獻
[1] RAGAERT P,VERBEKE W,DEVLIEGHERE F,et al.Consumer perception and choice of minimally processed vegetables and packaged fruits [J].Food Quality and Preference,2004,15:259-270.
[2] HOEFKENS C.The role of information in healthrelated food quality perceptions and food choices[D].Ghent Univeristy,2011:172.
[3] COWBURN G,STOCKLEY L.Consumer understanding and use of nutrition labelling:A systematic review [J].Public Health Nutrition,2005,8(1):21-28.
[4] GRUNERT K G,WILLS J M,F(xiàn)ERNNDEZCELEMN L.Nutrition knowledge,and use and understanding of nutrition knowledge on food labels among consumers in the UK [J].Appetite,2010,55(2):177-189.
[5] NAYGA R M.Nutrition knowledge,gender and food label use[J].Journal of Consumer Affairs,2000,34(1):97-112.
[6] GRUNERT K G,F(xiàn)ERNNDEZCELEMN L,WILLS J M,et al.Use and understanding of nutrition knowledge on food labels in six European countries [J].Journal of Public Health,2010,18(3):261-277.
[7] PIENIAK Z,AERTSENS J,VERBEKE W.Subjective and objective knowledge as determinants of organic vegetables consumption [J].Food Quality and Preference,2010,21(6):581-588.
[8] VAN TRIJP H C M.Consumer understanding and nutritional communication:key issues in the context of the new EU legislation [J].European Journal of Nutrition,2009,48(1):41-48.
[9] 陳衛(wèi)平,牛明嬋.消費者對食品營養(yǎng)標簽的使用行為及其影響因素 [J].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09,4(4):105-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