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麗
摘要:目的:探究丙種球蛋白(IVIG)靜脈注射治療新生兒溶血癥的臨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對我院2012年5月至2014年5月期間收治的80例新生兒溶血癥患兒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將80例患兒隨機劃分為研究組與對照組,兩組各40例;對照組患兒給予常規(guī)治療,研究組患兒在常規(guī)治療的基礎上行丙種球蛋白靜脈注射治療,對比兩組患兒的臨床治療效果及安全性。結果:治療之后,研究組40例患兒平均住院時間、光療時間、血清總膽紅素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40例患兒,兩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40例患兒與對照組40例患兒黃疸消退之后平均血紅蛋白無明顯差異,不具備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丙種球蛋白(IVIG)靜脈注射治療新生兒溶血癥的臨床效果十分顯著,值得在臨床治療中推廣應用。
關鍵詞:丙種球蛋白;靜脈注射;新生兒溶血癥;臨床效果;安全性
新生兒溶血癥,實質上就是由于母嬰血型不相符造成的一種疾病。當血型為O型的母親因分娩、流產、輸血等一系列因素影響接受過紅細胞A型抗原或者紅細胞B型抗原,出現同種免疫反應,并且同時產生抗體,這種免疫血型抗體為IgG類,能夠通過胎盤,對胎兒造成損害[1]。本文主要針對我院2012年5月至2014年5月期間收治的80例新生兒溶血癥患兒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探討丙種球蛋白靜脈注射治療新生兒溶血癥的臨床效果及安全性,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我院2012年5月至2014年5月期間收治的80例新生兒溶血癥患兒的臨床資料,所有患兒入院時血膽紅素均達到15mg/dL,均排除新天性遺傳疾病、窒息、乙肝病毒感染以及TORCH感染。將80例新生兒溶血癥患兒隨機劃分為研究組與對照組,兩組患兒各40例;對照組患兒給予常規(guī)治療,研究組患兒在常規(guī)治療的基礎上行丙種球蛋白靜脈注射治療。如表1所示,研究組40例患兒與對照組40例患兒在年齡、性別等多個方面均無顯著差異,不具備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表1 研究組患兒與對照組患兒的臨床資料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對照組40例新生兒溶血癥患兒給予常規(guī)治療,具體方法:給予輸液、肝酶誘導劑以及藍光等一系列治療。
1.2.2 研究組 研究組40例新生兒溶血癥患兒在常規(guī)治療的基礎上,給予丙種球蛋白靜脈注射治療,具體方法:靜脈注射丙種球蛋白(劑型為2.5g,5%,一瓶丙種球蛋白含量為50ml,由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生產制造),一次性使用的劑量控制在800-1000mg/kg范圍內。
1.3 觀察指標 統(tǒng)計治療前、治療1d、2d、3d時患兒血清總膽紅素值;觀察患兒的住院時間、光療時間、治療前后血紅蛋白量。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x2檢驗計數資料,t檢驗計量資料,(x±S)表示計量資料,P<0.05時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患兒血清總膽紅素值對比
如表2所示,研究組患兒治療之前血清總膽紅素值與對照組無明顯差異(P>0.05);研究組患兒治療1d、2d、3d的血清總膽紅素值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
表2患兒血清總膽紅素值對比分析(x±S,mg/dL)
2.2 兩組患兒住院時間與光療時間對比
如表3所示,研究組40例新生兒溶血癥患兒住院時間、光療時間明顯短于對照組40例新生兒溶血癥患兒,兩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表3 研究組患兒與對照組患兒住院時間、光療時間對比分析(x±S)
2.3 兩組患兒血紅蛋白量對比
如表4所示,兩組治療后血紅蛋白均明顯下降(P<0.05),但治療前、治療后組間對比,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表4 研究組患兒與對照組患兒血紅蛋白量對比分析(x±S,g/L)
3 討論
體內出現紅細胞抗原抗體的孕婦妊娠,且胎兒的血型為B型或者A型的時候,產婦體內產生的抗胎兒紅細胞抗原免疫抗體(IgG)會由胎盤進入胎兒的體內,結合胎兒的紅細胞抗原,產生致敏紅細胞,單核-吞噬細胞系統(tǒng)對致敏紅細胞造成破壞,產生溶血狀況[2]。新生兒溶血癥是新生兒早期發(fā)生高膽紅素血癥的一個主要原因,狀況嚴重的患兒會損害聽力,引起膽紅素腦病,因此需要充分重視新生兒溶血癥的治療[3]。
此疾病的傳統(tǒng)治療方案多為光療、應用肝酶誘導劑等,然而此類療法對降低血清膽紅素水平可能并不具備確切效果,本例對照組經治療后,膽紅素雖明顯下降,但治療后1~3d依舊在12 mg/dL左右,效果尚需提升。近年國內玩報道均顯示丙種球蛋白輔助治療,能夠更及時有效地清除血清膽紅素,其機制可能在于丙種球蛋白能夠從不同于常規(guī)治療的環(huán)節(jié)上輔助清除膽紅素,具體機制可能包括:結合巨噬細胞上的Fc受體,從而封閉巨噬細胞,減少對紅細胞的破壞作用;迅速提升血漿IgG濃度,從而有效清除血型抗體??梢?,丙種球蛋白能夠通過抑制紅細胞溶血,從而減少紅細胞的破壞,進而預防膽紅素腦病。
本研究中,研究組患兒治療之后1d、2d、3d的血清總膽紅素值均明顯低于對照組患兒,與張文遠[4]的相關研究報道基本一致,同時患者住院天數及光療時間均明顯減少,說明觀察組療法能夠明顯減少紅細胞破壞,并預防膽紅素腦病。這同時有助于避免疾病進一步加劇而不得不行換血療法的可能性[5],考慮到患血療法操作更為復雜,這也提升了丙種球蛋白靜脈注射的臨床價值。
綜上所述,丙種球蛋白靜脈注射治療新生兒溶血癥的臨床效果十分顯著,安全性較高,不良反應發(fā)生率小,值得在臨床治療中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汪洪美.丙種球蛋白聯合光療治療新生兒ABO溶血的護理[J].護士進修雜志,2013,28(7):648-649.
[2]李茂軍,陳昌輝,吳青等.靜脈注射丙種球蛋白治療新生兒溶血癥的系統(tǒng)評價[J].中國循證醫(yī)學雜志,2010,10(10):1199-1204.
[3]蔣星美.丙種球蛋白聯合藍光照射治療新生兒ABO溶血的護理[J].現代中西醫(yī)結合雜志,2012,21(4):443-444.
[4]張文遠,張桂平,孫志華等.不同劑量的丙種球蛋白治療新生兒ABO溶血癥療效觀察[J].職業(yè)與健康,2013,29(6):765-766,768.
[5]郭魯閩,許韞,于群等.新生兒ABO溶血病63例臨床分析[J].武警醫(yī)學院學報,2010,19(2):132-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