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牧之
去蒙馬特高地,沒有別的目的,只想到那里的咖啡館坐一會兒,喝杯咖啡。因為那里曾經(jīng)容納了上天給這個世界的一大批藝術家。雷阿諾、凡·高、高更、馬奈、畢加索……他們都在這里度過他們年輕的、默默無聞又充滿幻想的時光。盧梭、左拉、雨果都曾在這里流連,尋找他們的靈感。據(jù)說,畢加索剛到巴黎不久,他和幾個年輕朋友經(jīng)常到這里的跳兔咖啡館消遣。那時他們還沒有名氣,口袋里沒有幾個錢,很窮,幾個人待一個晚上,只用一瓶啤酒、一份火腿腸。
一定去咖啡館坐一坐,喝杯咖啡,還有另一個原因。1964年6月6日,中華人民共和國駐法大使黃鎮(zhèn)向法國總統(tǒng)戴高樂遞交國書,標志著中法正式建交。那次,周恩來總理沒有去巴黎,他委托使館工作人員設法找到一家名叫奧羅里的咖啡館,替他還清當年他賒賬喝的一百多杯的咖啡錢,再送另一家拉丁區(qū)的咖啡館三百盒香煙,也是用來抵償當年的欠賬。這個故事,給我留下深深的印象。這些咖啡館見證了當年中國青年人在法蘭西探索和追求的歲月,見證了留法學生跋涉的艱辛。
這個蒙馬特高地我最先是在艾菲爾鐵塔上看到的。我們站在鐵塔第三層上,巴黎的朋友指給我看,說那高高的就是有名的圣心教堂。圣心教堂周圍就是蒙馬特高地。圣心教堂是白色的。我們是傍晚去的,有嫣紅的晚霞,但晚霞上面是一大片烏云。烏云作背景的圣心教堂,白得更加奪目,仿佛大海中的一艘大船。教堂前面是高高低低的建筑,小徑穿插來去,這里一個畫像的,那里一個拉琴的,教堂里傳出大風琴的美妙聲音,咖啡館比比皆是,讓人覺得舒服。
那些年輕的未成名的藝術家,在那里生活得窘迫而瀟灑。他們比著作畫,追求著出新、出美,追求著個性。畢加索在那里潛心追求他的立體主義。他藝術生活中的“粉紅時期”“藍色時期”,就是在那里度過的。他的名作《 阿維農(nóng)少女》是那一時期的代表作。
馬奈的那幅引起爭論的《草地上的午餐》,也是在這里完成的。畫中兩男兩女在草地上聚會。男士衣冠楚楚,兩個女士一個正浴罷穿衣,一個一絲不掛,和兩個衣冠楚楚的男士坐在一起,讓人感覺很是特別。原來,馬奈試圖打破繪畫中只有天神可以展現(xiàn)裸體的傳統(tǒng)。據(jù)說,拿破侖三世看后大為惱火,認為“這畫是不道德的”。但那時的環(huán)境還是寬松,沒有因為皇上不喜歡就要求作者銷毀。
凡·高的弟弟提奧是一個青年畫商,他喜歡這些并不出名的青年畫家的畫,總是支持他們,所以很得這些青年畫家喜歡。他把凡·高引到蒙馬特后,介紹他看了許多青年畫家的作品,如勞特累克、高更、修拉等等。凡·高在那里看到的“正在墻上沖著他發(fā)出歡笑的畫,是他從未見過、也從未夢想過的”,他震驚了,世界上竟然還有這樣的色彩和光,還有這樣的畫法!傍晚,提奧回家了,發(fā)現(xiàn)凡·高還坐在地板上發(fā)愣。提奧說:“我知道你現(xiàn)在的感受——大吃一驚了。那是可怕的,是不是?我們正在推翻幾乎一切被奉為神圣的東西?!?/p>
凡·高截住了提奧的目光,很嚴肅地說:“提奧,為什么你沒告訴我?我為什么不知道?你讓我白白浪費了整整六年的時光??!”面對這些青年畫家的創(chuàng)新,凡·高頗為沮喪,深感自己的落伍。
弟弟安慰他,說他的作品已經(jīng)很有成績。凡·高表示,要學習這些印象派青年畫家的表達方式:“我一切都必須從頭學起?!?p>
于是,第二天,他便提著繪畫材料到弟弟指給他的畫室學習。受印象派的影響,凡·高的畫風發(fā)生了巨大變化。有一句比喻說,是印象派在凡·高的繪畫生涯中打開了一個手電筒,從此照亮了凡·高的畫。
凡·高對繪畫是十分熱情的。他為了讓人們了解他所崇拜的青年的畫,推銷他們的作品,便積極發(fā)起組織展覽。他們沒有錢,租不起展館,便與飯館老板商量,把他們的畫掛在飯館的墻上。老板同意了,條件是晚上他們一定都得來用餐。但是,直到晚上八點半,顧客結了賬,一個個都走了,一幅畫也沒有賣出去。老板過來說要關門了,他們只好從墻上把畫又一幅幅取下來,放到手推車上,推回家去。那些畫后來都是價值連城的寶貝,可惜當時無人賞識!
……這些事都發(fā)生在蒙馬特高地,發(fā)生在那一個個咖啡館、飯館中。
凡·高在這里掙扎的經(jīng)歷,讓我想起20世紀二三十年代,中國的美術青年奔赴世界藝術之都巴黎的情況。林風眠、潘玉良、吳大羽、常書鴻、劉開渠、徐悲鴻、劉海粟、吳作人,這些今天繪畫界的大師級人物,也就是在這里摸索、探尋和學習的。那里的學校管理很寬松,交了學費,便能領到隨時進出博物館、美術館的出入證。中國的學子們如魚得水,每天在大師們的畫作前觀摩。徐悲鴻出國前業(yè)已成名。到了巴黎,他十分刻苦地進行西洋畫的基本功訓練。他就教于法國的藝術大師,遵循“勿慕時尚”的教誨,刻苦鉆研文藝復興以來的學院派藝術。他上午聽課,下午畫模特兒,晚上拜訪畫家,一絲不茍地學習,堅忍不拔地訓練。他努力汲取西方藝術的寫實主義的內涵,想用西洋寫實藝術來改造、充實中國畫。他回國后,實現(xiàn)著自己的追求。林風眠,則走了另一條路。出國時他剛剛19歲,并沒有一定的觀念和計劃,到了巴黎,一下子就被塞尚、馬奈、馬蒂斯這些印象派大師的作品所吸引,每天在博物館參觀、瀏覽,完全不顧學院派的嘲諷。他追慕西方印象派畫風,吸取現(xiàn)代繪畫的營養(yǎng),與中國傳統(tǒng)水墨和講究境界相結合,形成了自己的一種新的畫風。這一批青年才俊在巴黎的奮斗,和凡·高、塞尚、馬奈的經(jīng)歷多么相似。成長的道路各種各樣,有奮斗追求、開拓創(chuàng)新的精神,再加上自由探索的環(huán)境,總能成才。
我們走著,捕捉著每一個咖啡館、飯館的招牌,心里想,說不定哪個咖啡館、哪個飯館會走出高更、畢加索、修拉來,會走出盧梭、左拉、大仲馬、小仲馬來。雨果在這里停留過兩次,如今在蒙馬特高地還聳立有雨果的塑像。
……一杯咖啡終于喝完了。這里的咖啡很貴,容不得我們再在這里流連。我想起可憐的凡·高。他的畫如今已成為全世界最偉大的作品,大家排著隊等著看他的畫展,他的一幅畫都能賣到幾千萬美金。而當年,他卻被住地居民驅趕。他窮得不敢住6法郎一天的賓館,等幫他介紹賓館的人走后,自己悄悄搬到3.5法郎一天的客棧。他說:“我又不是資本家,怎么住得起那樣的房間?”
為什么?為什么偉大的天才在他活著的時候,就那么不易被人們認識?
但是,真正偉大的藝術家畢竟有讓我們感慨和欣慰的結局。他們太超前了,我們跟不上。等我們認識到的時候,他們只有在天堂里微笑了。
凡·高死時,室內什么也沒有,棺木放在飯館的彈子臺上,牧師也沒人想起去請。凡·高的好朋友、經(jīng)常給他看病的醫(yī)生伽賽哭著說:“咱們不能就這樣讓他走??!”他把凡·高住室里的畫全部取來,又讓他的兒子回家把凡·高其余的畫取來,幾位從巴黎趕來的凡·高的畫家好友,急忙把這些畫掛在停放棺木的房間的墻上。
于是,“凡·高那些充滿陽光的畫,使這死氣沉沉的昏暗的飯館頓時變成了光輝燦爛的大教堂”。
凡·高曾抱著他的剛誕生不久的侄子對他的弟弟說:“我們能在身后留下什么呢?你用你的血肉創(chuàng)造……我則用顏料創(chuàng)造。”
凡·高37歲時死在巴黎附近的瓦茲河畔美麗的奧維爾小鎮(zhèn)。他真正的創(chuàng)作生活只有10年,但他卻留下了900幅油畫、1100幅素描。算下來,他平均每年有200件作品問世。他給這個世界留下了非凡的美,留下了光輝燦爛。
最讓我激動的是,《渴望生活——凡·高傳》的作者、美國人歐文·斯通在1982年專為該書中文版寫的“導言”中介紹說:
1934年1月1日,(我的書)出版即日,我曾試向該社負責人表示謝意。他神情陰郁地回答:“我們印了5000冊,我們還在求神保佑?!?/p>
他求的那個神算是求對了。據(jù)最近的統(tǒng)計,《渴望生活》已經(jīng)翻譯成80種文字,現(xiàn)已銷出2500萬冊,想必也有這么多的書被人讀過吧。
最后,歐文·斯通非常肯定地說:“不過,永遠要記住,是文森特的身世打動了讀者,我只不過以小說形式再現(xiàn)了它?!?/p>
蒙馬特高地引起我的思古幽情。我到那里坐一坐,喝杯咖啡,以寄托我多年來對當年活躍在這里的藝術家的崇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