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思鳳
傳統(tǒng)文言文教學基本走的是“翻譯、熟讀、背誦”三部曲,按照這種模式,文言文教學課堂也就必然是呆板、乏味的。那么,該怎樣追尋文言文教學的樂學之道?要從語文的本質中去發(fā)掘文言文的魅力,要從字源上去探索其微言大義,從誦讀中領悟古文豐富的內(nèi)涵,從語文角度欣賞文章獨特的魅力。
一、追溯字源,探索文字背后的微言大義
文言文的閱讀障礙主要是文言文字詞。不梳理文言字詞,學生閱讀和理解都很困難。因此《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要求:“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nèi)容。注意積累、感悟和運用,提高自己的欣賞品味?!睂τ谶@一要求,如果能借助字源追溯,激活文言實詞教學,就能幫助學生理解文言文。
在日常文言文教學中,學生對“即”和“既”它們的意義很容易混淆,例如《傷仲永》中“即書詩四句,并自為其名”中的“即”和《口技》中“既而兒醒,大啼”的“既”該怎樣有效區(qū)別這兩個字的意義?
“即”甲骨字形為“”,左邊是一個豆上面堆滿了食物,右邊一個人跪坐著,面對著食物,是行將就食的形象,字義就是:人靠近食器將吃飯,由此引申出“即要、就”等意義。
“既”甲骨字形為“”,右邊是一個人口朝外的形象,表示已經(jīng)吃完了,所以“既”引申為“完了、結束”。
借助“即”和“既”的甲骨字形,“即書詩四句,并自為其名”中的“即”是“就”的意思,而“既而兒醒,大啼”中的“既”是“結束”的意思。
在教授《核舟記》中有學生對“其兩膝相比者,各隱卷底衣褶中”的“比”字的意義很困惑。
“比”甲骨字形為“”,它的造字本義:兩人并肩挨著?!捌鋬上ハ啾日?,各隱卷底衣褶中”,正是用了“比”的本義。例如“比肩接踵”“鱗次櫛比”“比翼雙飛”這些成語中的“比”都是表示“挨著”。通過字源追溯,學生可以了解詞意的發(fā)展趨勢,借助可感的甲骨字形幫助他們理解這些實詞的意義。
二、樂誦文本,領悟古文豐富的內(nèi)涵。
所謂誦讀,即出聲朗讀,并熟讀成誦。學生在誦讀中不僅能獲得對語言文字的感性認識,還可以把握其內(nèi)在意蘊。正如韓軍老師所說:“有些語句學生不易明白,單靠講析可讓學生明白。但是,要切身體驗到某些詞句的深層含義,需要反復體味,誦讀才行?!倍夜湃诵形闹v求“微言大義”,字里行間的含義不通過親身研讀品味是無法有深刻感受的。
《五人墓碑記》“然五人之當刑也,意氣揚揚,呼中丞之名而詈之,談笑以死”一句中“詈”是難字,教材注解為“罵”。讓學生誦讀此句,學生個個憤慨激昂,特別讀到“詈”字更是如此,但這樣的誦讀卻是不到位的。因為“詈”意為“羅織其言以相謗也”,當時五人是臨刑之人,又非文人雅士,按常理應該對它一路破口大罵,不可能“詈”之。但細品后就不難發(fā)現(xiàn),這異于常規(guī)的詞,更能體現(xiàn)五人臨死前視死如歸、沉著冷靜的俠義風范。此時,再讓學生誦讀此句,并重點關注“詈”字,學生的誦讀慢慢由憤慨激昂轉向從容冷靜??梢?,在誦讀中,學生不僅掌握了“詈”的含義,更理解了隱含在字詞背后的情緒、氣氛和情感。
三、白文斷句,領悟古文的精妙
清人孫德謙在《古書讀法略例》中曾說:“古書之流行,至于今日。既相承無圈點矣,吾人誦讀時,正宜自行圈點。蓋一經(jīng)點讀,其書中文義或者難解者,即其上下句法,若何連綴,皆將再三諦審,與泛覽者不同?!钡拇_,白文斷句乍一看是小技巧,其實暗藏有大學問。從斷句標點是否正確,可直接看出學生文言文語感水平的高低。在斷一句和讀一讀的過程中,學生既理解了詞義,又疏通了文意,體悟了文章的主旨。表面上是分析標點、句讀,其實卻使學生的語感與理解能力都得到了鍛煉與提高。
在教學《女媧補天》時,引導學生反復閱讀課文,順利完成了正音、正字和斷句后,及時呈現(xiàn)沒有標點的《女媧補天》原文,要求學生進行白文斷句。通過個人展示、朗讀、小組賽讀和全文齊讀的方式,完成了一次全方位的“白文斷句”過程。
一言以蔽之,當文言文教學回歸語文本真,回歸語言的枝干,能“呆而不板,凝而不滯”時,文言文教學也就達到了“刪繁就簡三秋樹,領異標新二月花”的境界。
(作者單位:江西省萬年縣第二中學)
□責任編輯:潘中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