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玉彬
近年來,新課程改革理念正在逐漸被一線化學教師所接受,并轉化為實際行動。各地化學教師對課堂教學改革也進行了大量而富有成效的課堂教學改革實驗,化學課堂教學正在發(fā)生改變,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正逐漸成為課堂教學的新常態(tài),化學課堂教學煥發(fā)出勃勃生機和強大的生命力。研究化學課堂教學改革成功的案例,我們不難看到其中的共性,即化學課堂教學擺脫了教師“滿堂灌”,教師“教”獨占課堂的局面,更多的時間和空間還給了學生,學生“學”成為化學課堂教學的主旋律。學生“學”的化學課堂不是說不要教師,讓學生自己學習,而是學生在教師的引導和幫助下進行學習。教師要創(chuàng)造學生愿學的情景,能學的條件,會學的引導。學生愿學、能學、會學,以學為主的化學課堂必須把握下面三個核心要素。
一、學生愿學
學生愿學是以“學”為主的化學課堂的基礎。離開這個基礎,課堂教學就是空中樓閣、海市蜃樓。
1.正確認識化學
每個化學教師都熟悉著名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西博格教授所說的“化學是人類進步的關鍵”,但未必真正從內心認可這句話。如果教師不能真正認識和理解化學對人類社會的巨大作用,那就不可能喚起學生對化學學習的熱愛和強大的學習動力。
很多學生認識化學是從霧霾、污染、蘇丹紅、三聚氰胺、吊白塊、假化肥、假農(nóng)藥等開始的,對化學的認識有極大的誤區(qū)。教師在化學課堂教學中要向學生展示化學的豐富內涵和無窮的魅力,讓學生感受到化學在人類文明發(fā)展進程中的巨大貢獻。徐光憲院士指出:化學科學對現(xiàn)代社會的貢獻就在于它涉及建立了當代文明的幾乎全部物質基礎。就風行的20世紀六大技術(信息、生物、核、航空航天、激光、納米)而言,化學乃是構建了現(xiàn)代即20世紀文明的中心科學。合成氨、尿素等化肥和農(nóng)藥解決了人類的溫飽問題,合成各種抗生素和新藥物延長了人類的壽命,合成纖維、橡膠、塑料提高了人類的生活質量;沒有合成大量新分子和新材料的化學工業(yè)技術,20世紀六大技術根本無法實現(xiàn)。“化學不能代替一切,但沒有化學肯定沒有一切”。徐光憲院士對這一精辟深刻的論斷充分展示了化學科學對人類社會的重大作用?;瘜W教師要引導中學生正確認識和理解化學,真正使學生產(chǎn)葉學習化學的強烈愿望。
如果人類文明的發(fā)展史是一幅五彩斑斕的油畫,沒有化學那濃重的一筆,畫面便黯然失色;如果人類文明的發(fā)展史是一曲渾厚激昂的交響樂,沒有化學的音符,曲調便失去了和諧……
2.創(chuàng)設問題情景
創(chuàng)設一個好的問題情景能對整個課堂學習起到驅動和推進作用,學生由景入境,達到調動學習欲望和深刻認知的最佳心理氛圍。在具體的課堂學習中,教師要根據(jù)教學內容,精心創(chuàng)設問題情景,讓學生產(chǎn)生“僨”、“悱”的心理狀態(tài)。創(chuàng)設化學問題情景的方法很多,有生產(chǎn)或生活實例法、實驗法、實物或模型法、化學史和故事法、再現(xiàn)現(xiàn)實法、溫故知新法等。
通過生活實例和化學實驗創(chuàng)設化學課堂教學情景是最常用的方法?;瘜W來源于生活,回歸于生活。化學學習內容與生活實際緊密聯(lián)系,教師要善于捕捉生活中的化學,將其與教學聯(lián)系起來,讓學生感到化學就在自己身邊,從而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從漂白粉漂白引入次氯酸的學習,從購買訂書針(按盒出售)引入摩爾的學習,等等?;瘜W實驗可以把學生帶人一個五彩繽紛的神秘世界,激起學生對未知世界強烈的興趣和探究欲。教師可以通過設計、改進實驗等方法來創(chuàng)設化學課堂教學情景。如在學習氯水的性質時設計如下實驗:取一片干燥的藍色石蕊試紙,在其中心位置滴一滴新制的氯水,仔細觀察試紙的顏色變化,并解釋其原因。學生觀察到中心位置濕潤并顯白色,向外一層紅色,最外一層只被濕潤(藍色)。三種不同的實驗現(xiàn)象引起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對氯水中不同成分及性質有了探究學習的欲望。
在創(chuàng)設化學課堂學習情景時,要注意以下幾個問題:挑戰(zhàn)性,即了解學生的認知起點,引發(fā)學牛思維沖突和矛盾;針對性,即根據(jù)課堂學習內容,有針對性地創(chuàng)設問題情景;直觀性,即創(chuàng)設的問題情景要盡量直觀形象,直接對學生感官產(chǎn)生刺激;趣味性,即要富有趣味,能激發(fā)學生學習必趣,讓學生快樂學習;真實性,即教師可以對真實的情景進行整合、改造,但要符合起碼的邏輯和規(guī)律,不能讓學生產(chǎn)生“虛假”的感覺
3.創(chuàng)造學習機會
教師對學生要有足夠的信任,要讓學生在課堂上有自主學習的時間和空間,這樣學生才能學會自主學習。只有學生感受到教師的尊重和信任,他們學習化學的積極性、自主性和創(chuàng)造性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發(fā)揮。
教學的首要任務是傾聽學生的觀念,在傾聽的基礎上,創(chuàng)造條件,幫助學生產(chǎn)生更好的觀念,這是教學的價值所在。在化學課堂教學設計中,教師要把備課重點轉移到設計學生活動中來。針對本節(jié)課的學習內容,學生可以通過什么樣的學習活動達到學習目的,教師如何在學生學習過程中引導、幫助學生?哪一種是最佳活動?預習、展示、演講、提出問題、討論、實驗探究、辯論、練習等都是課堂上經(jīng)常采用的學生學習活動。讓學生在學習活動中不斷改進自己的觀點和認識,最后產(chǎn)生正確的認知,完成學習目標。學生只有在真正有效的交往與互動中,獲取的化學知識才是“內化”了的,增長的能力才足“貨真價實”的,養(yǎng)成的情感才是“真真切切”的。
二、學生能學
學生能學是指學生根據(jù)教師設汁的學習內容,用已有的知識儲備和能力水平,在教師指導下是否可以學懂。在教學中搭建合理“腳手架”、組建學習“共同體”是解決學生能學的基本方法。
1.搭建適當“腳手架”
學生在課堂上學習的內容,應該是在學生認識的“最近發(fā)展區(qū)”內,并經(jīng)過學生的努力就能夠解決。如果學習內容超過了“最近發(fā)展區(qū)”,教師就要給學生的學習提供適當?shù)摹澳_手架”,以縮短學生原有知識經(jīng)驗與新的知識經(jīng)驗之間的距離。否則,就會使學生喪失學習的興趣和自信,從而使以學為主的化學課堂無法進一步實施。酸、堿、鹽教學一直是初中化學教學的難點和分化點。筆者在進行這部分內容教學時,反復強化鞏固學生已學過的化合價知識,其實就是為酸、堿、鹽之間的相互反應搭建“腳手架”。學生熟悉了化合價,對酸、堿、鹽相互反應產(chǎn)物的書寫就有了信心,也降低了大量新物質的出現(xiàn)對學生學習形成的困難。
探究學習是化學課堂常用的學習方法,但如果儀器、藥品、方法全方位開放勢必造成學生的不知所措。“半開放”地給出部分條件、儀器、藥品實際上也是給學生的學習搭建“腳手架”。例如,在鐵及其化合物學習中,請學生對某催化劑中鐵元素的價態(tài)進行探究。實驗試劑為:3mol·L-lH2S04、3%H2O2、6mol·L-lHNO3、O.Olmol·L-lKMnO4、NaOH稀溶液、O.lmol·1-1K1、20%KSCN、蒸餾水。這個學習過程體現(xiàn)了探究和一定程度上的開放,教師搭建“腳手架”,給出了可選擇的試劑,降低了學習難度,大多數(shù)學生可以通過合作完成學習任務。
2.組建學習共同體
組建學習共同體實際上是引導學生在化學化學過程中形成互相幫助、積極互惠、共同進步的學習氛圍,以師生、生生和師師合作為基本動力,以小組活動為基本教學形式,以團體合作成果(包括考試成績、學習過程)為評價標準,通過學生之間合作學習,發(fā)展學生個體的思維能力,增強學生個體之間的溝通能力以及對學生個體之間差異的包容能力。日本著名學者佐騰學對合作性學習做了大量細致、深入的研究工作,他認為“同步教學”的風景在歐美各國正在進入博物館,合作學習的課堂“風景”在不久的將來會成為世界上所有課堂的典范。
一個班級就是一個廣義上的學習共同體,教師要幫助學生建立積極的班級文化,使每個學生在課堂學習中得到一種心理認同。在班級內部,教師要根據(jù)學生性別、個性、學業(yè)成績、能力水平、文理科專長等進行合理的搭配,形成若干個更小的學習共同體(小組),使每個小組都成為一個班級的縮影,而且各小組之間要力量均衡,以便于對各個小組的學習狀態(tài)、學習效果進行公平的比較和評價。同時,每個學生都從自己的角度來建構對某個化學知識點的理解,在小組內部得到充分交流,從而在課堂上實現(xiàn)有效的互助與合作,促進各個層次的成員在情感、個性和社會交往、認知能力、學業(yè)成績等方面的提高。
在化學課堂學習中,學生學習目標的達成是以小組而不是以個別學生的成就來衡量的。因此,教師要淡化個體評價,強化集體評價。對于在合作學習中表現(xiàn)較好的小組,教師要及時地予以表揚和鼓勵,特別是要看到小組學習狀況的改善和進步。對于在學習過程中存在問題的小組,教師要及時地予以指導和幫助,幫助他們分析原因、找出問題,并幫助他們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使他們對合作學習樹立信心。在共同曰標的作用下,各成員自覺地形成學習“共同體”:學習能力強的學生在自己完成學習任務后會積極地去幫助其他學生,而學習能力較弱的學生則會出于集體榮譽感和自尊心,盡自己的最大努力去學習,以保證自己所在小組不會因為自己而落后。
三、學生會學
學生會不會學,是一個方法問題,是一個需要教師長期培養(yǎng),才能逐漸形成的一個素質。
1.訓練思維
教師在化學教學中,要注意不斷優(yōu)化學生的思維品質,培養(yǎng)學生思維的敏捷性、獨立性、完整性、發(fā)散性、辯證性、創(chuàng)造性和批判性等。
引導學生在化學學習過程中學會做思維導圖,利用記憶、閱讀、思維的規(guī)律,開啟學生大腦的潛能,使化學知識系統(tǒng)化的同時,思維得到進一步發(fā)展。思維導圖最早起源于英國,是表達發(fā)射性思維的有效的圖形思維工具,既簡單又有效,對中學生有效學習化學和發(fā)展思維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教師在輔導學生做化學思維導圖時,要注意圖文并茂,把各級主題的關系用相互隸屬與相關的層級圖表現(xiàn)出來,把每一章節(jié)的主題關鍵詞與圖像、顏色等建立記憶鏈接,使左右腦的機能得到充分發(fā)揮,從而提高化學學習效率和效果。
思維源于疑惑,有疑則思,有思則進。教師要深入研究教學內容,精心設疑,使學生勤思、善思、深思,以促進其思維品質的發(fā)展。設計問題要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由淺入深,層層推進,使學生的思維從表象到本質向縱深發(fā)展。同時,要注意換角度、換形式提出問題,設計答案的開放性,吸引學生從多方面去思考,發(fā)展學生思維的發(fā)散性和廣闊性。例如,復習鹵素單質與二氧化硫的性質時,提出以下問題:二氧化硫與溴水的反應有何現(xiàn)象?誰是氧化劑、誰是還原劑?為什么?向亞硫酸鈉溶液中加入溴水有無反應?向氯水中通人二氧化硫有什么反應?氯水和二氧化硫都有漂白作用,當二者混合后其漂白作用如何?學生通過以上問題的分析,認知由淺人深,由窄到廣,思維向縱深和寬廣發(fā)展。
創(chuàng)造性思維是學生思維發(fā)展的最高狀態(tài)。學生通過不同角度和方面進行思考,全面靈活地分析綜合得出新穎獨特的結論。例如,在氮的氧化物教學中引導學生通過氧化還原反應原理分析NO、N02和NaOH溶液的性質,由此得出一條創(chuàng)造性規(guī)律:在NO和N02混合氣體中,只要N0的物質的量不多于NO2的物質的量,混合氣可被NaOH溶液完傘吸收。學生在這個過程中,學會了學習,學會了創(chuàng)造,收獲了自信和快樂。
2.指導學法
多年以來,教師教研多是對教學方法進行研究,而忽視學生學習方法的研究。教師學法指導,主要是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自學看書的方法、科學思維的方法、合作交流的方法以及反饋調控的方法等。如果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能掌握不同化學知識模塊的學習方法,課堂教學必將出現(xiàn)事半功倍的效果?;瘜W學習經(jīng)常使用的學習方法有探究法、反思法、比較法、閱讀法、討論法、記憶法、推理法、演繹法、歸納法、反例法、遷移法、觀察法等,每種學習方法都有自己的特點和規(guī)律,教帥可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給學生以具體的指導,也可以開展學習方法交流,讓學生們共同分享,學習經(jīng)驗下面舉兩個例子加以說明。
學習化學基本概念時,可以指導學生運用比較法,讓學生對兩種或兩種以上易混淆的化學概念進行對比分析,根據(jù)內涵和外延找出其相異點和相似點,在比較中加深對化學概念理解。例如,指導學生對同位素、同素異形體、同分異構體、同系物定義、特征、使用范圍等差異面進行比較,弄清概念的內涵和外延,發(fā)現(xiàn)它們之間的差異
觀察既是一種能力,也是一種學習方法。實驗教學是培養(yǎng)學生掌握正確觀察方法的最佳途徑要讓學生知道要觀察什么,如何觀察,對觀察結果如何處理。比如,學生在進行NH3噴泉實驗現(xiàn)象時,教師應當幫助學生發(fā)掘隱蔽在實驗現(xiàn)象后的重要知識,以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整套裝置的氣密性如何?裝氣體的圓底燒瓶內壁原來是否干燥?膠頭滴管擠水進燒瓶時操作的快慢和擠進去的水量多少對實驗有否影響?原燒瓶中氣體多少(集滿或未集滿氣體)會否產(chǎn)生不同效果?實驗后所形成溶液的濃度與哪些因素有關?學生在帶著問題進行觀察,可以極大提高觀察的效率。
四、結語
以學為主的化學課堂教學是以學生學習活動為主線,實驗要盡量由學生來操作,原因盡量由學生來分析,結論盡量由學生來得出,教帥有時也需提供必要的幫助和引導。以“學”為主的化學課堂就是要變以教師“教”為主為以學生“學”為主的課堂,教師的“教”成為點燃學生“學”的“火把”,成為促進學生“學”的“催化劑”,成為幫助學生“學”的“助力器”。教師要努力把化學課堂的主體地位和學習過程還給學生,培養(yǎng)和發(fā)展學生的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學習能力和習慣,使學生快樂地學習化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