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巧
在古代,有時候朝廷對官員還是相當(dāng)摳門的。
委任狀得官員自己花錢買
《資治通鑒》卷二百七十五記載:“舊制,吏部給告身,先責(zé)其人輸朱膠綾軸錢?!?告身,就是任命狀,是沿襲南北朝時的遺制。
唐朝任命官員的程序一般是先經(jīng)考查合格,尚書仆射同意,報告門下省,由給事中讀其考查情況,再由黃門侍郎檢視,侍中審查后上報皇帝,最后由主管部門執(zhí)行任命。
凡被授官的人,自各種途徑出身者以至公卿皆給以憑信,加蓋文為“尚書吏部告身之印”的印信。唐朝,直至五代、宋朝以后都是這樣的。
唐末的委任狀都是用素綾紙裱軸的,被委任的官員為了得到這樣的委任狀,就約定俗成地“送納朱膠綾紙價錢,各請出給”,然后,才好去上任。
到了五代之時,社會經(jīng)濟相對凋敝,大家賺點錢都不容易,交錢買“委任狀”的陳規(guī),才在敢于說話的官員們的一再建議聲中被廢除了。
參加宮廷宴會要自掏腰包
葉夢得在《石林燕語》卷四中說:“《唐書》言大臣初拜官,獻食天子,名曰‘燒尾’。蘇環(huán)為相,以食貴,百姓不足,獨不進。”
尤其是在唐末、五代時期,各地封疆大吏到朝廷來覲見皇帝,為了表達謝意、聯(lián)絡(luò)感情,都要自己掏腰包花錢在皇宮里大辦酒席,邀請皇帝與高官們宴飲,俗稱“買宴”。
而且,“五代之時,不特方鎮(zhèn)入朝買宴,唐明宗天成二年(927年)三月,幸會節(jié)園,群臣買宴,則在朝之臣亦買宴矣”。
就是說,大臣們在皇宮里偶爾叨圣恩陪皇帝吃了回飯,都得自己掏腰包!這是古代宮廷劇里最常見的,而這恰恰在古代歷史上存在了很長一段時期。
直到公元952年,后周太祖郭威才拒絕了一位叫侯章的官員的“買宴錢”,還說了句冠冕堂皇的話:“諸侯入覲,天子宜有宴犒,豈待買邪!自今如此比者,皆不受。”這真是為官員們“減負”了。
多如牛毛的自費候補官員
清朝時的北京城里,候補官員多如牛毛,而且,當(dāng)時規(guī)定不得實缺就沒有固定俸祿,所有的開銷完全自費。
候補官員們?nèi)绻揖掣辉5脑?,日子還能勉強湊合,而家境一般的候補官員為了能在高消費的北京城過生活、等差事,還要充門面、打點人情,“漂”著尋找機會,只能到處借錢維持了。
這個群體雖是“官”了,但是日子過得實在艱難,很多“官員”硬是窮到臨死也沒得到個實差事,一直就是“自費”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