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云平,張志華
(1.山東巨野縣鳳凰社區(qū)衛(wèi)生服務中心燒傷整形科 山東 菏澤 274900;2.濟寧市第一人民醫(yī)院燒傷整形外科 山東 濟寧 272111)
改良雙梭形切口腋臭根治術體會
袁云平1,張志華2
(1.山東巨野縣鳳凰社區(qū)衛(wèi)生服務中心燒傷整形科山東菏澤274900;2.濟寧市第一人民醫(yī)院燒傷整形外科山東濟寧272111)
腋臭是一種臨床常見的疾患,發(fā)病率約為6%,有明顯家族傾向和遺傳特征[1],影響患者生活和社交活動,嚴重者可導致患者心理障礙。臨床以手術治療方法為主,多選擇小切口直視下大汗腺剪除術,但術后切口愈合不良、血腫、邊緣異味殘留等并發(fā)癥較為常見[2]。2012年4月-2014年6月,筆者所在科室創(chuàng)新應用改良雙梭形切口皮膚切除+直視下大汗腺剪除術治療腋臭80例,取得了滿意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本組共80例,其中男32例,女48例,年齡18~46歲,均為雙側。均為2~3級[3]腋臭患者。
2.1術前準備:術前常規(guī)檢查,備皮、標記皮下手術剝離范圍:腋毛邊緣向外0.5~1cm[4]。
2.2手術切口設計:患者仰臥位,雙上肢水平外展,略上抬雙臂,舒展腋部,以腋窩矢狀線為縱軸,順腋皺襞方向,在腋毛密集區(qū)域設計雙梭形切口,根據腋毛范圍大小,切口長度在3~5cm左右,寬度在2㎝左右,梭形切口間距1.5~2cm,兩個梭形切口即為切除的去皮量。雙梭形切口中間形成一橋狀雙蒂皮瓣,2%的碘酊固定雙梭形切口線,手術示意圖:如圖1~2。
圖1 手術前設計示意圖
圖2 手術后縫合示意圖
2.3手術方法
局部以0.25%利多卡因腫脹麻醉液浸潤麻醉(含1∶200 000單位腎上腺素),沿梭形標記線切開皮膚及皮下組織,于淺筋膜層銳性分離,切除兩塊梭形皮膚組織,然后在剩余皮下作銳性分離至術前標記的皮下剝離區(qū),以0.9%的生理鹽水紗布包裹左手食指、中指,翻轉皮瓣,充分暴露,以小剪刀仔細修剪掉皮下脂肪組織,大汗腺以及真皮層內的毛乳頭[5],中間形成一個蒂寬中間窄的雙蒂橋狀皮瓣。雙極電凝仔細止血,0.9%的生理鹽水徹底沖洗皮下,以6-0美容線間斷縫合,無須放置引流條,紅霉素油紗貼敷創(chuàng)面,保護皮瓣。干紗布適當加壓包扎,繃帶“8”字包扎固定,術后隔日換藥,8d拆除縫線。拆除線后限制上肢劇烈活動3周。
80例患者切口均一期愈合,皮瓣成活好,無皮膚壞死病例,無血腫發(fā)生,無切口遷延不愈。隨訪1 至2年無異味殘留,無復發(fā)?;颊邼M意率達100%。
目前治療腋臭的方法眾多,包括非手術方法和手術治療方法,非手術療法包括藥物注射、CO2激光、芳香劑涂抹等物理治療方法,但因無法根治、復發(fā)率高,效果欠佳。手術療法包括縱行梭形皮膚切除,小切口大汗腺清除術、小切口搔刮術、抽吸術等方法[6]??v行梭形皮膚切除術優(yōu)點是療效確切,但缺點是切口線垂直于腋窩皺襞線,與整形外科的基本縫合原則相違背,縫合切口時張力過大,強行拉攏縫合,導致縱行瘢痕增生,影響美觀和肩關節(jié)的功能;小切口大汗腺剪除術、搔刮術、抽吸術雖避免了大面積的瘢痕增生及功能障礙,但因切口較小,皮瓣并不能完全翻轉,大汗腺及毛乳頭并不能完全被清除,遠端只能靠盲視修剪,術后引流也不通暢,易形成血腫、瘀青,常殘余少量的異味,有一定的復發(fā)率。
改良雙梭形皮膚切除+大汗腺直視下剪除術可通過雙梭形橫向切口,去除了大部分毛囊集中的大汗腺區(qū)域,同時能輕松翻轉皮瓣,完全在直視下修剪掉皮下脂肪、大汗腺及真皮層內突起的毛乳頭,中間形成的橋狀雙蒂皮瓣血供也有充足的保障。手術切口張力較小,可用6-0美容線輕松拉攏縫合。既避免了縱向梭形皮膚切除術的張力大、瘢痕重的弊端,又解決了小切口不能根除的煩惱。術后瘢痕不明顯,操作簡單,手術時間短,患者滿意度較高,可作為腋臭首選術式。
[1]趙啟明,方方.皮膚外科學.杭州:浙江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346-350.
[2]陸思錠,殷國前,潘新元,等.皮下修剪術與抽吸術治療腋臭臨床療效的Meta分析[J].中國美容醫(yī)學》2015 24(4):7-12.
[3]Park YJ,Shin MS.What is the best method for treating osmidrosis[J].Ann Plast Surg,2001,47(3):305.
[4]馬越波,金武軍,苗英,等.微創(chuàng)腋臭手術安全邊界的病理基礎和臨床觀察[J].現代實用醫(yī)學,2015,27(1):8-17.
[5]王傳家,關魁,江樂文,等.改良微創(chuàng)法腋臭根治術80例臨床回顧分析[J].中國美容醫(yī)學,2015,24(3):12-13
[6]劉玉磊,段永安,陳振雨.微創(chuàng)腋臭根治術臨床應用進展[J].齊魯醫(yī)學,2011,26(2):181-182.
編輯/張惠娟
2015-04-17
2015-0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