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Hosts):吳星鐸(Wu Xingduo)、蘇莉(Anastasia Sukhoretskaya)
嘉賓(Guests):安東(Anton Starchenko)、米沙(Mikhail Chursin)、于嬿華(Filiz Unal)、裴康易(Kyle Painter)
國際朋友圈(World Speaking)是《國際人才交流》雜志新欄目,每期邀請幾位優(yōu)秀的國際青年人才討論特定話題。第一期國際朋友圈于11月9日晚在《國際人才交流》編輯部舉行,討論主題為:“中國如此改變我”。
主持人:中國帶給大家的改變,可大可小,大的方面比如像思維方式,對中國的認知,小的方面就像是生活習慣,或者是味蕾的改變。我們先從小的談起,談?wù)勶嬍沉晳T、生活習慣的改變吧。
安東:我吃飯的習慣改變了許多。剛來北京的時候,有一次我看到了桌子上有一碟醋,我以為是日本的調(diào)味醬,一嘗之下我“啊”了一聲,為什么是這樣子,是壞了嗎?我叫來服務(wù)員,問她餐館怎么用壞的調(diào)味醬,她說這個是中國的醋。剛開始覺得很難吃,但是后來我喜歡上了醋,現(xiàn)在每次吃飯的時候,一定要加醋,這是我的味蕾發(fā)生了改變。
米沙:我以前不喜歡吃辣的,但是現(xiàn)在好像無辣不歡。我回國的時候,覺得我們的菜不夠辣,我需要加辣醬。和一些我們國家的朋友到中國飯館,他們會說,給我們點幾個辣的中國菜吧,才上來我一嘗,一點也不辣,他們吃了一口就辣到喘氣!所以我現(xiàn)在的胃口和中國人的胃口變得一樣了。
于嬿華:中國菜比較豐富,八大菜系都各有特色。我覺得中國人吃東西都非常重視健康養(yǎng)生,比如立冬吃餃子。經(jīng)常喝熱水這一點也很好,日本整年都喝涼水,去餐廳一般都有冰,不管下雪還是下雨。來中國之后我發(fā)現(xiàn),夏天也可以喝溫水,冬天我更喜歡喝溫水,這有益于養(yǎng)生。
安東,俄羅斯留學生,目前就讀于北京語言大學國際貿(mào)易專業(yè)Anton Starchenko, foreign student from Russia, now at Beijing Language and Culture University learning International Trade major.
米沙,哈薩克斯坦留學生,目前就讀于北京語言大學國際政治專業(yè)Mikhail Chursin, foreign student from Kazakhstan, now at Beijing Language and Culture University learning International Politics major
于嬿華(右),父親是土耳其人,母親是中國人,從小在日本長大。目前就讀于北京大學對外漢語教育專業(yè),圖為她和她的雙胞胎姐姐于嬿平Filiz Unal(right), father is Turkish, mother is Chinese, grew up in Japan, now at Beijing University learning Teaching Chinese to Speakers of Other Languages major
主持人:從飲食習慣的改變,我們說到了養(yǎng)生,作息習慣的改變。
于嬿華:對,在中國一般是早睡早起,尊重自然規(guī)律的生活。這種生活在現(xiàn)代很難得。
安東:到中國之后,我開始睡午覺,我本來對這樣的作息習慣非常吃驚,現(xiàn)在才中午12點,你怎么睡覺?現(xiàn)在我每天一定要睡午覺。
裴康易:我想補充一下,我來中國之后開始喜歡騎電動車,我的父母一直不太支持這件事情,這也算是生活習慣的一個改變吧。
主持人:安東,除了飲食這些小的改變之外,你覺得中國帶給你的最大改變是什么?
安東:我覺得“成長”是我到中國后最大的改變。一年前,我拿到獎學金后對我的爸爸媽媽說:“你們只要負責買我去中國的機票就可以,其他所有事情都讓我自己解決,我要靠自己。”他們其實有一點不相信我,而且告訴我如果我有困難就聯(lián)系他們,他們會幫我。但是我認為20歲的我已經(jīng)不是小孩子了,我要有自己的工作和生活,這是成長的一個過程。
裴康易,美國留學生,在臺灣生活過8年,目前就讀于北京大學燕京學堂中國學專業(yè)Kyle Painter, foreign student from America, now at Beijing University Yenching Academy learning China Studies major
主持人:那么在這個成長過程中有沒有遇到一些困難?
安東:的確,我剛到北京時找工作也不太容易,所以我有過一段非常艱難的時候。初到中國,因為水土不服生病很嚴重,當時也還沒有找到合適的工作,那時候也還沒有認識什么朋友。所以那段時間真的非常困難。但是后來事情慢慢發(fā)生轉(zhuǎn)機,我認識了一些朋友,通過他們的幫助和介紹我得到了一些工作機會,現(xiàn)在我是一位外語老師,我和中國的公司合作一起開發(fā)學習中文的軟件。在這個過程中我感覺到了自己的成長。
主持人:我們知道,嬿華的父親是土耳其人,母親是中國人,從小又在日本長大,三種文化,中國帶給你的是什么?
于嬿華:在我的人格塑造方面我覺得中國給了我很多啟發(fā)。我16歲來到中國,那時候?qū)ψ约旱纳矸菟伎急容^多,我認為自己是土耳其人,因為那時候剛從土耳其來。上大學以后我有很多日本朋友,因為我在日本長大,但比起日本人我說話比較直接,也沒那么拘謹,所以有時候日本朋友就會不太習慣,所以我會想我是不是應(yīng)該和他們一樣。中國也是一個多民族國家,土耳其也是。在文化方面,尊重每一個民族,沒有一個固定的做法,我覺得非常好。北京又是一個有很多外國人的城市,那在這種環(huán)境下,我越來越接近我想成為的自己。
主持人:康易,你覺得你到中國后,最大的改變是什么?
裴康易:我覺得我變得更耐心了。在中國有時候發(fā)生的事情,如果在美國發(fā)生我就不能接受,但是在北京,有一些小的麻煩的事情就是需要接受。
主持人:能舉個例子嗎?
裴康易:比如說如果我家里的水龍頭壞了,在美國我就請人來解決,他們不會和我說什么,自己查看問題,然后修好我付錢給他們。但在中國不是這樣,他們會和我說水龍頭有什么問題,我應(yīng)該怎么做。所以我會慢慢變得比較耐心。出現(xiàn)問題,能自己解決就先自己解決,解決不了請人來,就要比較耐心,和他們多交流多說話。
安東:我同意裴康易這個觀點?!澳托摹狈矫?,我也有很大的改變,也就是更包容了。我每個學期都有各種各樣的室友,他們來自各個國家。
主持人:一般會有幾個室友呢?
安東:同一時間是一個,走一個又來一個這樣,至今有三個。我第一個室友是韓國的,我覺得在這樣一個國際文化交流之中,各國人的生活習慣都很不一樣。比如說這個韓國室友,他非常喜歡化妝,每天他回寢室都很晚,那時我已經(jīng)在睡覺了,然后他就開始“啪啪”地卸妝,這就是文化差異,在我們俄羅斯,我們男人一般都是比較自然。不過他學習也很努力刻苦,給了我韓國人學習都很努力這樣的印象——因為我沒有中國室友,我看到這個韓國室友他每天都是學習學習的。
主持人:看來他除了學習就是化妝。那么后來的室友呢?
安東:對。我的第二個室友是非洲剛果的,我覺得他們的文化與我們有很大的差異,他每天一定要吃肉。有一次,我買了一個素的披薩,問他,我有個披薩,但沒有肉,你想吃嗎?他說,哎?沒有肉,那怎么吃?。窟€有他非常喜歡跳舞。當我回到寢室的時候,他就是在那里一直跳跳跳的。我覺得跟不同國家的室友住過之后,耐心、包容是我的收獲。雖然我有的時候真的不喜歡他跳舞或者唱歌,但是我慢慢習慣尊重他們的生活習慣,他們也尊重我的生活習慣。
主持人:嬿華呢,你覺得來中國之后你的耐心與包容性有沒有發(fā)生一些改變?
于嬿華:我來中國接觸到的是國際化的環(huán)境,留學生來自各個國家,我從他們身上學到的東西很多,不光是知識。尤其是美國朋友,我覺得他們說話特別直接。說實話,有的時候讓我尷尬。我一開始覺得,你為什么會問我這些問題。但那是他們的文化嘛。我覺得,除了變得耐心與更加包容之外,溝通特別重要。和中國人在一起的時候,我會按照中國人的方式交流。但對我來說,我還是喜歡比較直接一點吧。
主持人:嬿華,你覺得中國文化在你身上最有代表性的表現(xiàn)是什么呢?
于嬿華:我覺得重視親情,尊重長輩,照顧晚輩,這些中國的禮儀對我很有影響。另外有一個哲學思想特別好,就是“中庸思想”,不能太過也不能太少。人的性格有所不同,有人內(nèi)向,有人外向,我認為好的性格是居中,不偏向,兩者兼具。
主持人:中庸思想,不能太過,也不能不足,不要過猶不及,你能舉一個例子嗎?
于嬿華:比如友情方面,中國人特別講義氣,但是我覺得朋友之間也不能太過親密。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性格,每個人都是自己,不能干涉對方。親情也是,要給別人留一些自己的空間。
主持人:米沙之前出過一本關(guān)于中國的書,你能談?wù)勚袊季S對于你的改變嗎?
米沙:談到中國思維,這點我太有的說了。你知道嗎,有一次跟父母視頻聊天,媽媽問我,你今天過得怎么樣?我說了很多,然后媽媽說,你現(xiàn)在用俄語說吧——我沒發(fā)現(xiàn)我原來全程都說的是中文,我媽媽完全沒聽懂!我已經(jīng)習慣于用中文去思維,用中文去說話了。還有我學習中文越多,就越意識到,中文的表達能力很強,我們可以用各種各樣的詞語表達自己。我特別喜歡中國的成語,我回家的時候會跟朋友講不同的成語故事。四個字的成語,用本國的語言就需要一長串句子去描述。
主持人:舉幾個你喜歡的成語的例子吧。
米沙:比如說“畫蛇添足”、“一心一意”、“興高采烈”,每一個成語都有自己的故事,有自己的含義在里面,這很有意思。我到中國久了之后,發(fā)現(xiàn)在跟我的同胞說話的時候,他們常常不能明白我的意思,我的思維也變得中國化了。
主持人:來到中國之后,各位對中國的認識想必也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吧。康易,你先談?wù)劇?/p>
裴康易:我來中國之后,對時代變遷的認識發(fā)生了很大的改變。我比較年輕,我來自美國,但是我來到中國,學習歷史,我對世界的改變有了不一樣的認識。關(guān)于中國發(fā)生的巨大改變,對于一個50歲及以上的中國人來說,這是理所當然的,他們自己體驗到了這種改變。我是來自美國的一個年輕人,我沒有體驗過這些,但是我在中國待了兩年,學了中國歷史,感受到了這樣的變化。
主持人:米沙剛才談到你的思維也變得中國化了,那么對于中國的認識的變化,你應(yīng)該有更深刻的理解。
米沙:我是敞開心扉,讓中國文化來到我的心里。中國人比較保持自己的傳統(tǒng),保持自己的歷史。我在哈薩克斯坦上大學的時候,選擇的專業(yè)是東方學,學習中國文化和中國歷史。但是我學習的中國歷史是哈薩克斯坦人寫的,或者俄羅斯人寫的,或者西方人寫的,所以我學到的是西方人的觀點。來到中國的時候我開始學習中國歷史,我發(fā)現(xiàn)有很多很多不一樣的地方。之前學歷史的時候,就像是我只用了一只眼睛,而來到中國之后,我睜開了第二只眼睛。我就有了新的觀點,我們的世界不是一方面看的,可以用兩只眼睛看中國——這是巨大的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