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大躍
我的家鄉(xiāng)位于地處江漢平原的沙洋縣,素有做魚糕待客的習俗,魚糕又名“燔龍菜”。相傳是嘉靖皇帝明世宗朱厚熄的御廚首做,此魚糕特點:吃到了魚的鮮味卻沒有魚的刺,吃到了肉的嫩味卻不見骨,嘗到了蛋味卻不見雞蛋。從前皇宮的御菜如今卻成了尋常人家待客的佳肴。我母親即是一位十里八鄉(xiāng)稱道的做沙洋魚糕的好手,她讓我當副手幫助做魚糕的兩次經歷,深深打上了時代的烙印,至今憶起感慨諸多,回味無窮,難以忘懷……
當年我結婚時,主要食品全憑票供應,眼看著訂好的婚期吉日一天天臨近,因無錢無票購買大魚及佐料,母親急得團團轉。她本是做魚糕的高手,但也難為無米之炊,一雙眼睛深深陷凹進去,困苦的皺紋布滿她的面頰,倔強的性格驅使她要另想辦法做成魚糕。
那天清晨母親早早起了床,她到村前的小河邊轉悠了一早上,然后回家叫上我,拿上了戽斗、鐵鍬來到小河邊上的一條小溪溝旁。我一腔疑惑問媽:“來這兒干什么?”母親迅即卷起褲角下到齊膝關節(jié)深的溪水中對我說:“這小溪溝水連著小河水,一定有小魚上水游到這溪溝來,我倆把水戽干,只要撿到小魚就能做出魚糕。”我半信半疑跟著下到齊膝關節(jié)深的溪水中,先用泥巴筑起一道小堤,母子倆開始戽水,母親還輕哼著號子:一呀,二喲……折騰了半天時辰,溪水終于戽盡,果然撿到了一大堆長約十厘米左右的小魚,共計有三十多斤。下午母親和我將小魚洗盡剁爛再用小石磨將小魚肉磨咸魚肉泥,然后伴以鹽、姜、麥面后用水拌勻,再用薄膜紙包好后放到蒸籠上去蒸好,魚糕出籠時母親露出一絲苦笑,她自言自語喃喃地說:“湊合上席吧,親朋好友莫怪喲!”
母親第二次做魚糕是在改革開放二十幾年后的那年八月,兒子收到了大學入學通知書,母親此刻心花怒放笑咪咪地對我說:“鈴兒,現(xiàn)在惠農政策好,要啥有啥,說什么也不能象你結婚時做那樣的魚糕,這次升學酒席我要把魚糕做得巴實些,你把料備好,我明天就做?!?/p>
當我走進鄉(xiāng)村農貿大菜市場時,仿佛置身于食品萬花筒大世界,各種食品應有盡有,只見一排排掛架上掛滿了牛肉、豬肉、風干雞、板鴨……一方方魚池放滿了各類大魚,一桌桌攤位擺滿了上百種食品。穿梭在購物的人群中,我回憶起二十幾年前與母親到小溪溝戽水撿魚的光景,我由衷地感嘆到:百姓心中有桿稱,改革開放撥千斤。沙洋縣的惠農好事一樁樁:年過6()歲的老人每月領取養(yǎng)老金,年年還有新農保護身,種田免稅有補貼,治病合作醫(yī)療給報銷,孩子上學有優(yōu)惠,縣里出資在各地修建了大小水庫與當家堰塘,從此沙洋縣農民捧上了旱澇保收的金飯碗,鄉(xiāng)村水泥公路通村通組,沙洋一天一變樣,農民種地、打工兩不誤,母親看到沙洋縣的變化,心里像揣了個暖瓶,口里像含了蜜糖,日子過的芝麻開花節(jié)節(jié)高,她發(fā)誓要做出最美的沙洋魚糕,讓親朋好友品嘗。我隨即購了十條大草魚,二十多斤雞蛋及各種所需佐料,滿載而歸。
備好料的第二天母親叫我給她當副手幫忙,她親自主刀做魚糕。母親見我呆呆站在一旁,她扯了一把我的衣角說:“你過來學學,我教你做魚糕的七招:1、備料:將魚、雞蛋、豬油、姜、淀粉、味精、鹽、潔凈水備好;2、絞魚:先打魚鱗、剝皮、去骨刺,然后將魚肉用手搖絞肉機絞成糊泥狀;3、分離:將雞蛋清與蛋黃分離開,雞蛋清與魚肉泥攪拌,蛋黃在起鍋后用作刷黃。4、攪拌:用潔凈水將魚肉與佐料按比例放到大盆內,然后左十圈右十固攪拌半小時左右,以魚肉泥放到水碗中漂浮起來為好;5、包裹:用保鮮膜將魚肉包裹成條狀放到蒸籠上;6、看火:看火侯是否適當,太嫩糕不熟,太老易脹成粉狀;7、刷黃:魚糕熟后起鍋,要用純蛋黃加香油刷在表皮上使其成為金黃色。”
三四個小時后魚糕出籠了,一條條富有彈性、金黃色的魚糕,恰似卷屈在盤中的一條條蟠龍。
夜幕降臨了,前來賀喜的客人入席坐定,只聽支客先生高呼:“開席了,魚糕上席了”。此刻,人們沉浸在歡樂的海洋之中,共同舉杯同賀,品嘗著魚糕美味,感悟著飲水思源。
一束束禮花飛向夜空,隨即綻開出一簇簇五光十色燦爛耀眼的花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