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彤
李伯榮他們當(dāng)時是這樣解決問題的:
雞絲、筍絲和火腿絲這些絲是碼放在成菜的外層的。先把它們切成長短粗細(xì)都很均勻的“繡針絲”,然后用片刀在砧板上抄起一小片絲來,堆在另一邊,在上面拍上少許水,這樣沾了水的“絲”們就“聽話”多了,你可以輕松地揭起這一整片互相沾在一起的絲來,完全不用擔(dān)心它們跑了形,然后你可以像貼燒餅一樣把它們貼在杯壁上,等到把六份絲均勻排在杯壁上后,中間再用肉絲填緊實,這就成了。
“入杯”的第一個問題就這樣輕松地解決了,但“出杯”的第二個問題顯然要難得多。
當(dāng)杯子被塞滿了以后,要想把它們輕松地倒出來幾乎是不可能的,因為杯子口比碗的口要小,這樣它的底部空氣更少,它會“吸牢”這些絲。換句話說,要想讓這些“絲”們順利地“扣”出來,得讓杯子的底部“漏點氣”。
那就得預(yù)先在杯子的底部鉆個孔。
鉆了孔的杯子很快做出來了,這一下扣出來的確容易多了,但畢竟還是有一些絲會比較“留戀”杯壁,這些“不聽話”的絲出杯時會排亂了,就像風(fēng)吹亂了的頭發(fā)絲一樣。這當(dāng)然還是不能過關(guān)的。
再想辦法!
新對策很快又出爐了。他們是先試著用油來刷一下杯子的內(nèi)壁,但上籠一蒸,這點油就不管用了,這一招不靈。
再想辦法!……
這個具體的研發(fā)過程一定費了李伯榮不少腦筋,因為直到80多歲的今天,他都記得那會兒他連做夢都想的是如何解決這一操作難題。但老一代的上海技術(shù)工人們大多都具備這樣一種鍥而不舍的鉆研精神,這是他們在單位里的“價值”,那個年代的一句經(jīng)典詩句是:“世上無難事,只要肯登攀!”
最終,他們是這樣做的:先在開了個小洞的杯子底部墊上一塊香菇(這是用碗扣的時候就有的),然后將“三絲”整齊地排到杯壁上,用肉絲塞緊。上籠蒸好后,將杯子口朝下反過來扣放在湯盆中間,然后用一根筷子從杯子底部的那個小洞里伸進(jìn)去,擠壓一下那塊墊在杯子底的香菇,這樣杯底就進(jìn)去一點空氣了,但這時候還不能保證“三絲”們是否“留戀”杯壁,這時需要將清湯從杯子底部的那個小孔中倒下去,因為杯中的絲是塞緊了的,所以清湯只能沿著杯壁往下滲,倒完了所有的清湯以后,一手用筷子頂住香菇,另一只手輕輕地提起那只杯子來。因為有了那個小洞,這樣“有了出路”的那只筷子就會一直頂著香菇,最終輕松地拿開那只杯子后,扣三絲就會美人出浴般地婷婷玉立在湯盆中了。
廚房里的秘密有時候看起來很神秘,但這種神秘其實往往就是勞動所創(chuàng)造的那種美,而這種生產(chǎn)實踐過程中的勞動的美,才是“美食”的那個“美”字所蘊含的真正意義。
后記
2006年,上海食文化研究會曾組織李伯榮、李興福、黃才根、任德峰四位國家級烹飪大師共同推出“本幫大師宴”。
本幫大師宴研發(fā)期間,“上海老飯店”在原扣三絲的基礎(chǔ)上,又進(jìn)一步研制出了每人每份的“迷你扣三絲”,從工藝難度上來說,一切都小了一套,難度便增加了一倍。這也到目前為止最為精致的扣三絲版本了。
不過,“迷你扣三絲”工藝太過復(fù)雜,一般客人預(yù)訂了高檔宴席時飯店才會做。以“工巧取勝”這一點可能更符合淮揚菜的審美理念,這與本幫菜“實用前提下的精致”有點不太一樣。
品鑒須知
1.上好的扣三絲外觀應(yīng)刀工精細(xì)且排列整齊,色澤清淡雅致,造型美觀清秀,湯汁清澈明亮,略呈牙黃色。
2.扣三絲的口感應(yīng)該是火腿絲酥軟、雞肉絲綿滑、筍絲柔嫩、豬肉絲不老不柴。火候或預(yù)處理工夫不到者,往往會產(chǎn)生不同的偏差。
3.扣三絲的清湯是視成本售價分成許多等級的,湯汁鮮美、帶膠質(zhì)感和明顯的“掛口感”的頂湯最貴;其次是鮮美醇厚,無膠質(zhì)感或掛口感的上湯,價格適中,市面上常見的扣三絲從成本及售價上考慮,一般只把湯做到這一步;如果是鮮美感都覺得不足或鮮得明顯單薄的,恐怕……就不能算是“清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