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文平
[摘要] 目的 觀察漸進法康復治療缺血性腦卒中患者的臨床效果。 方法 選擇本院2013年1月~2014年6月收治的缺血性腦卒中患者72例,按隨機數字表隨機分成觀察組(漸進法康復治療)與對照組(常規(guī)康復治療),通過Fugl-Meyer運動功能評定量表、日常生活活動能力(ADL)、功能綜合評定量表(FCA)評定兩組康復效果。 結果 兩組康復治療前后Fugl-Meyer、ADL、FCA評分結果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的評分明顯較對照組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結論 漸進康復治療對缺血性腦卒中患者運動功能的恢復,取得了較好的臨床效果。
[關鍵詞] 缺血性腦卒中;漸進法康復治療;運動功能評定;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評定;功能綜合評定
[中圖分類號] R49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4721(2015)08(a)-0048-03
腦卒中為各種誘因引起腦內動脈狹窄、閉塞或破裂造成的患者急性腦血液循環(huán)障礙,由于其發(fā)病部位的特殊性[1],死亡率、致殘率較高。致殘的結果主要為患者運動功能受到嚴重的影響[2]。隨著醫(yī)療水平的日益提高,急性腦卒中患者只要得到及時搶救,通過適宜的康復治療方案,患者的救治率較高[3]。當前腦卒中康復治療朝著神經生理學方面發(fā)展,腦卒中患者的致殘原因主要是神經受損,而中樞神經系統(tǒng)在感覺運動皮層、皮層下神經網絡系統(tǒng)和脊髓的各個層面,都呈現出神經可塑性的潛力[4]。本研究根據腦卒中患者的發(fā)病特征,采用漸進法方案對缺血性腦卒中患者進行康復治療,觀察其康復效果。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3年1月~2014年6月本科收治的缺血性腦卒中患者72例,其中男47例,女25例,年齡46~75歲,平均(51.32±13.47)歲。發(fā)病至治療時間(24.12±15.76) d?;坠?jié)腔梗塞36例,腔隙性腦卒中18例,多發(fā)性腦卒中12例,腦實質腦卒中6例。將其隨機分成觀察組36例,采用漸進法康復治療,對照組36例采用常規(guī)康復治療,兩組患者年齡、病程、病情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標準
符合1995年全國第四屆腦血管病學術會議制訂的各類腦血管病分類方案[5],并經頭顱CT或MRI證實為首次腦卒中者;中醫(yī)診斷標準符合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腦病急癥協(xié)作組1996年制訂的《中風病診斷與療效評定標準(試行)》[6]者;年齡≤75歲者;血壓穩(wěn)定(100~180/60~110 mm Hg,1 mm Hg=0.133 kPa)者;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lasgow coma scale,GCS)評分>8分者;患者家屬配合,并簽署知情同意書者。
1.3 排除標準
重度認知障礙者;心、肺、肝、腎等重要臟器功能減退或衰竭者;伴腫瘤或腦腫瘤、腦外傷等引起的腦卒中患者;病情惡化出現新的梗死或出血,重度腦水腫或昏迷等病情不穩(wěn)定者;治療中出現嚴重的并發(fā)癥(心肌梗死、心絞痛、高血壓危象、肺部感染、癲癇頻發(fā)、下肢深靜脈血栓)者;拒絕進行康復治療者;患者資料不全者。
1.4 方法
常規(guī)康復方法:患者發(fā)病治療1個月后待病情穩(wěn)定,GCS評分>8分;在病房內接受早期物理治療,進行體位擺放;被動運動;床上運動;腰腹肌訓練及呼吸方法,坐臥站平衡訓練;發(fā)病后第2個月與第3個月,床上與床邊訓練;坐位訓練;站立訓練;平行杠內行走訓練;步行訓練上下樓梯訓練;第4~6個月進行行走訓練;上肢功能訓練,自行吃飯、梳洗、穿脫衣物、整理個人衛(wèi)生等訓練。按照患者的不同功能缺陷,進行日常生活活動能力的康復訓練;口、面部、語言功能訓練。
漸進康復方法:患者發(fā)病治療后的1個月后生命體征穩(wěn)定,GCS評分>8分;有肢體運動障礙,首先采用強制性運動訓練,訓練由經過專業(yè)培訓的人員(醫(yī)生或護士),在患者床上或床邊采用物理治療儀治療,按照患者的病情,對不同的穴位進行針灸,幫助患者進行翻身、抬腿、抬手活動,腰腹肌訓練,坐臥站平衡訓練;強制性運動訓練成效后,進行隨意性運動訓練。根據患者自身的能力,坐、臥、站立、步行、平衡,上下樓梯,逐步增加運動量訓練;隨意性運動訓練達標后,采用自然運動訓練的方法。
1.5 療效判斷標準[7]
采用Fugl-Meyer運動功能評定量表[8],包括運動、平衡、感覺、關節(jié)活動度、疼痛,評價患者的肢體運動功能。0分為差,1分為良好,2分為好,滿分100分。
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評定(ADL),包括排便、排尿、修飾、如廁、進食、轉移、運動、穿衣、上樓和洗澡等,采用Barthel計分法,將ADL能力分為良、中、差3級。>60分為良;60~41分為中,有功能障礙,稍依賴;≤40分為差,依賴較明顯或完全依賴,滿分100分。
功能綜合評定量表(FCA)評定康復效果。6分:患者能獨立完成項目,不需要幫助;5分:能獨立完成,不需幫助,但需要借助一定器械或僅需監(jiān)護、提示、哄勸等不接觸身體的幫助;4分:需要較少的幫助(患者能完成≥75%);3分:需要中等程度的幫助(患者能完成≥50%);2分:需要最大程度的幫助(患者只能完 成≥25%);1分:完全依賴幫助或無法進行測試(患者只能完成<25%),總分108分。
1.6 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治療前后Fugl-Meyer、ADL、FCA評分的變化及兩組治療后以上指標的差異。
1.7 統(tǒng)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2.0統(tǒng)計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康復治療前后Fugl-Meyer運動功能評分的比較
兩組康復治療前后Fugl-Meyer運動功能評分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治療后的評分明顯較對照組治療后的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1)。
2.2 兩組康復治療前后ADL評分的比較
兩組康復治療前后ADL評分結果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治療后的評分明顯較對照組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2)。
2.3 兩組康復治療前后FCA評分的比較
兩組康復治療前后FCA、評分結果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治療后的評分明顯較對照組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3)。
3 結果
腦卒中是由腦血管疾病引起的局灶性腦功能障礙,其可引起感知覺和運動功能障礙、言語和交流功能障礙、認知功能障礙,情感和心理功能障礙及吞咽功能、排便控制障礙等[9]。由于運動功能障礙是腦卒中后主要的損害,也是影響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的重要因素,本研究著重研究運動功能障礙的康復。
根據神經生理學研究結果,大腦有兩個重要的生理學特性,即過剩的儲備能力和超強的可塑性。過剩的儲備能力意味著輕度腦損傷大腦有一定的代償能力[10]。神經可塑性是大腦恢復功能的重要機制,腦卒中后大腦缺血或梗死會引發(fā)損傷區(qū)微環(huán)境的改變,首先促發(fā)內源性神經修復機制,但區(qū)域性的腦損傷誘導的神經可塑性作用是有限的,因而會引起嚴重的功能障礙[11-12],只有通過一定的外界幫助,逐步增加患者大腦的可塑性,才可恢復大腦的正常神經功能,改善患者的運動障礙。
缺血性腦卒中急性發(fā)作救治后,在一段時期,自主活動功能受限,除采取一些物理治療、針灸推拿治療、藥物治療外,需要在他人的幫助下,進行運動功能的恢復活動。本研究采用的漸進法康復方案與常規(guī)康復不同之處,是通過經過培訓的主業(yè)人員,在患者無能活動的情況下,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采取強制性的被動運動,從弱到強,逐步加大運動量,直到患者可以自已活動為止,再行隨意運動康復。隨意運動康復是在康復訓練計劃內,患者哪項活動方便先進行哪項活動,逐步完成隨意運動的計劃。待患者各項康復運動計劃能自行完成后,進行自然運動康復,即進入走向日常生活、走向工作崗位的康復運動計劃[13-15]。
目前國內提倡三級康復治療方案[16-17],本研究在對照組采用的常規(guī)康復治療,基本上沿用了三級康復治療方案。研究結果表明,漸進法與常規(guī)康復治療方法在康復治療6個月后,患者的Fugl-Meyer運動功能、ADL、FCA評定,均有明顯的效果,且漸進法的康復治療效果較常規(guī)法好,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對腦卒中患者的康復訓練,實質上是通過反復訓練促使突觸發(fā)生可塑性的變化,而漸進訓練有可能通過小腦不斷地糾正操作錯誤信息和基底神經節(jié)的“去抑制機制”,增強大腦皮質運動區(qū)所支配神經元的興奮性,易化相關肌群的收縮,從而在先天已存在的各種反射活動的基礎上產生新的適應性行為[18-20],其效果較常規(guī)康復治療效果好。
[參考文獻]
[1] 陸敏茹,周圍,劉健,等.三級康復治療對腦卒中偏癱患者功能改變的影響[J].中國當代醫(yī)藥,2014,21(16):60-62.
[2] 全國第四屆腦血管病學術會議.各類腦血管病診斷要點[J].中華神經科雜志,2012,34(6):379-380.
[3] Stein J,Zorowitz R,Harvey R,et al.Stroke recovery and rehabilitation[M].New York:Demos,2009:12-16.
[4] 趙健樂,韓春,李景琦,等.腦卒中康復治療新策略[J].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2014,20(10):928-931.
[5] 全國第四次腦血管病學術會議.各類腦血管病診斷要點[J].中華神經科雜志,1996,29(6):379.
[6] 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腦病急癥協(xié)作組.中風病診斷與療效評定標準[J].北京中醫(yī)藥大學學報,1996,19(1):55-56.
[7] 楊珊莉,陳立典,陶靜,等.功能訓練結合針刺治療腦卒中運動功能障礙的系統(tǒng)評價[J].中國康復醫(yī)學雜志,2008, 23(7):649-652.
[8] Gladstone DJ,Danells CJ,Black SE.The Fugl-Meyer assessment of motor recovery after stroke:a critical review of its measurement properties[J].Neurorehabil Neural Repair,2002,16(3):232-240.
[9] 胡永善,吳毅,朱玉連,等.規(guī)范三級康復治療促進腦卒中偏癱患者綜合功能康復的臨床研究[J].中國康復醫(yī)學雜志,2004,19(6):418-421.
[10] Rüber T,Schlaug G,Lindenberg R.Compensatory role of thecortico-rubro-spinal tract in motor recovery after stroke[J].Neurology,2012,79(6):515-522.
[11] Overman JJ,Carmichael ST.Plasticity in the injured brain:more than molecules matter[J].Neuroscientist,2014,20(1):15-28.
[12] Westlake KP,Nagarajan SS.Functional connectivity in relation to motor performance and recovery after stroke[J].Front Syst Neurosci,2011,5:5-8.
[13] Ding Y,Li J,Clark J,et al.Synaptic plasticity in thalamic nuclei enhanced by motor skill training in rat with transient 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J].Neurol Res,2013,35(2):189-194.
[14] Ward NS,Cohen LG.Mechanisms underlying recovery of motor function after stroke[J].Arch Neurol,2012,61(12):1844-1848.
[15] Liepert J,Hamzei F,Weiller C.Lesion-induced and training-induced brain reorganization[J].Restor Neurol Neurosci,2012,30(5):269-277.
[16] 胡永善,吳毅,姜從玉,等.腦卒中患者規(guī)范化三級康復治療模式探索[J].中國臨床康復,2013,17(19):3850-3851.
[17] 胡永善.腦卒中三級康復治療方案的探討[J].中華全科醫(yī)師雜志,2012,11(12):712-714.
[18] Butefisch CM,Kleiser R,Seitz RJ.Post-lesional cerebral reorganisation:evidence from functional neuroimaging and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J].J Physiol Paris,2006,99(4-6):437-454.
[19] Clarkson AN,Overman JJ,Zhong S,et al.AMPA receptor-induced local 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 signaling mediates motor recovery after stroke[J].J Neurosci,2011, 31(10):3766-3775.
[20] Schaechter JD,Moore CI,Connell BD,et al.Structural and functional plasticity in the somatosensory cortex of chronic stroke patients[J].Brain,2006,129(10):2722-2733.
(收稿日期:2015-02-02 本文編輯:王紅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