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靜
摘 要: 初中歷史教學質量提升必須建立在深入研究、注重創(chuàng)新的基礎之上,歷史教師在推動教學進步的進程中應當發(fā)揮積極作用,首先要做好充分的課前準備,其次要強化教學手段、方法、空間等方面的研究與嘗試,再次要滲透思想情感教育,全方位提高歷史教學質量。
關鍵詞: 初中歷史教學 教學質量 分析研究
初中歷史教學工作中,教師要始終將提高教學質量放在首要位置,著眼于教學改革研究,彌補教學中存在的缺陷或不足,提高教學質量。相對于其他學科熱火朝天的教改形勢,初中歷史教學工作應當奮起直追,堅持以教改理念引領整個教學工作,全方位著手促進教學工作開展,本文主要針對這方面進行論述。
一、強化課前充分準備,為教學工作開展奠定基礎
教學如同打仗一樣,沒有充分的準備必然要吃敗仗。初中歷史教學要想取得好的成效,應當在課前進行充分準備,教師要精心設計教學方案、搜集教學信息,學生要提前預習,熟悉內容和篩選學習難點,否則教學活動就會如同“瞎子摸葫蘆”,稀里糊涂。歷史教師必須將課前充分準備作為先決條件,為接下來教學活動的順利進行奠定基礎。筆者在教學工作中重視精心設計,從教學內容的篩選、教學方法的確定到教學空間的延伸,都逐一考慮細致深入。教學內容上注意深入淺出;教學方法上汲取先進經驗,融合教學實踐,體現(xiàn)博采眾長;教學空間上整合資源,拓展歷史學習的空間。同時,筆者要求學生自主開展預習活動,盡量多搜集一些教學內容相關資料,從不同角度了解歷史學習內容,為下一步新授課的學習打基礎。實踐證明,有了充分的課前準備,教師能夠靈活應對教學中出現(xiàn)的各種情況,學生在學習活動中也更有底氣,學習目標更為精準。
二、強化教學手段提升,為歷史課堂提供信息支撐
教學手段的優(yōu)化對歷史教學工作具有積極意義,從教育教學發(fā)展歷程看,每一次教學手段的升級都會帶來教學模式的改革及教學成效的大提速?,F(xiàn)在已經進入信息社會,教學手段應當與信息設備緊密結合起來,更好地發(fā)揮其優(yōu)勢。歷史教學中蘊含大量信息,在充分發(fā)掘教材信息的基礎上,還應當將信息手段的作用發(fā)揮出來,提供大量生動信息,為歷史課堂教學的有效開展奠定基礎,讓學生接受生動形象的歷史學習。筆者在教學中發(fā)揮信息手段的作用,將影視資料、圖像信息等融入歷史課堂教學活動之中,發(fā)揮顯著的促進功能?!稄泥嵑拖挛餮蟮介]關鎖國》教學中,筆者以多媒體電子地圖演示了鄭和下西洋的行進路線,幫助學生直觀了解這一創(chuàng)舉的意義和價值,并結合當前舉國關注的一帶一路建設,擴大學生的知識面,站在更高的角度認識相關歷史人物和行為,與接下來的分析探究融為一體。《甲骨文與青銅器》教學中,筆者投影了一批甲骨文和青銅器的代表作品,學生可以結合多媒體屏幕演示進行分析研究,學習理解的形象性明顯提升,也更為生動活潑。
三、強化方法模式創(chuàng)新,為學生搭建自主學習平臺
創(chuàng)新是教學開展的靈活所在,也是推動教學深入的核心力量。每一次教學成效的大提速都與教學改革息息相關,歷史教師應當結合教學方法模式的改革,為歷史教學創(chuàng)出一條新路。筆者在教學中強調自主學習模式的運用,特別是調動學生學習參與的積極性,讓學生主動深入學習活動之中,積極思維和主動發(fā)言,和同學相互合作、研究探討,這對教學工作的有效開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例如《甲午中日戰(zhàn)爭》教學中,筆者要求學生分組進行探討,重點分析這一場戰(zhàn)爭發(fā)生的時代背景與國際背景,從日本國內的變化、列強的態(tài)度及清政府的態(tài)度、實力等方面,全面客觀地看待這一場戰(zhàn)爭。接下來要求學生分析戰(zhàn)爭的經過與結局,《馬關條約》相關內容、產生的影響及臺灣人民采取的反抗措施等方面,對教材內容進行深入探究。這一教學模式最大優(yōu)勢在于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不再被動等待答案,而是積極主動研究,有不清楚的相互之間討論,結合課前搜集的豐富資料,學生基本能夠解決相關問題。自主合作的學習模式、學習先做與學習平臺,讓初中歷史教學邁上了素質化的快車道,學生不僅掌握了歷史知識,而且培養(yǎng)和提高了歷史分析研究能力,逐步從歷史現(xiàn)象中發(fā)掘出歷史規(guī)律,綜合素質大大提升。
四、強化思想教育引領,為學生健康成長提供保障
歷史學科的一項重要職責就是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引領,糾正學生錯誤和片面的理念,讓學生從歷史發(fā)展中受到教育,特別是要在屈辱的近代史中激發(fā)強大動力,激勵青少年一代為了中華民族的振興而不懈努力。筆者在教學中始終堅持弘揚愛國主義主旋律,古今對照形成強烈的思想碰撞,從而讓學生受到深刻教育。例如甲午中日戰(zhàn)爭內容的教學中,筆者側重引導學生從兩個方面感悟,一方面感悟中國愛國將領英勇無畏的精神,受到愛國主義的情感熏陶,另一方面對清政府腐朽的制度、落后的實力具有更為清楚的認識,用慘痛的代價驗證了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進一步激發(fā)了青少年為振興中華努力學習的歷史責任感。在初中歷史教材中蘊含許多愛國主義教育的情愫,從抗日戰(zhàn)爭抵御外辱到我國現(xiàn)代國防軍事實力的強大,都可以對學生滲透愛國主義的教育。
五、延伸課堂教學空間,為學生深化理解發(fā)揮作用
歷史課堂應當是立體化的大課堂,教師既要能夠把握住課堂的主陣地,更要強化課外活動拓展,將課外活動與學生更好地學習理解歷史結合起來,鼓勵和指導學生在課外活動中自主感悟、加深理解。教師可以要求學生在課外搜集紅軍長征的資料,想象和感悟紅軍長征的艱難,對紅軍戰(zhàn)士大無畏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具有更為深刻的領悟。教師也可以組織學生對家庭生活條件的變化進行分析,對社會生產生活條件變化進行資料搜集,以前后對比的方式加深學生對社會生活變遷的理解。這些課外拓展活動較好地發(fā)揮了對課堂教學的補充作用,讓歷史教學更為全面生動。
綜上所述,初中歷史教師應當時刻體現(xiàn)教學改革意識,不斷優(yōu)化教學方式方法,積極整合教學資源,推動教學工作深入開展。
參考文獻:
[1]許扣鎖.初中歷史結課形式簡談[J].中學教學參考,2014(04).
[2]樊雪飛.初中歷史教學策略研究[J].課程教育研究,2014(01).
[3]魏杰.基于初中歷史的創(chuàng)新教育研究[J].課程教育研究,201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