婁莉
摘 要: 文學作品都有大家創(chuàng)作的情感起點,而大家創(chuàng)作的情感起點往往受其一定際遇的制約。就是同一大家,由于所處的際遇有別,所創(chuàng)作出來的作品的情感起點也大有區(qū)別。閱讀教學必須思考讓學生從不同際遇中感悟不同精神追求的相關問題。
關鍵詞: 不同際遇 學生感悟 不同追求
筆者任教初中語文教學,在讓學生閱讀感悟上經(jīng)常思考這樣的問題,怎樣比較現(xiàn)實、客觀而又理想地讓學生感悟作品內(nèi)容,形成比較理想的精神追求。針對入選于初中教材文學作品的時間和區(qū)域跨度比較廣泛的特點,筆者認為實施好理想的閱讀感悟之教學流程,要讓學生從作者的不同際遇入手,達到感悟不同精神追求的目的。
一、讓學生多博形成不同際遇中感悟不同精神追求的基礎
在日常閱讀教學中,我們似乎都在做著相同和比較低效且是臨時抱佛腳的事兒,也可以說就是亡羊補牢。大家也都是這樣,教學一篇文學作品,都要做時代背景和作者相關生平的介紹??梢猿姓J,這樣的介紹對學生感悟作品所體現(xiàn)的作者之精神追求是有一定幫助的。但現(xiàn)實給予我們的是學生感悟精神追求方面的一些偏見,應當不能完全怪罪學生。初中學生能有如此能耐,感悟出遠距自身生活經(jīng)驗和經(jīng)歷之作者的精神追求?雖然在教學過程中可以采取一定的彌補性措施,但那只能是杯水車薪。正如魯迅先生曾教誨顏黎明君讀書那樣,要讓學生如同蜜蜂采花釀蜜一樣,閱讀很多相關文學作品之作者際遇情形的書籍。應當說這樣的書籍還是比較多的,譬如一些歷史性的書籍,一些小小的人物傳記,哪怕是一些比較短小的連環(huán)畫,學生閱讀了,則會立馬豁然開朗。對于初中學生,還可以誘導他們觀看一些相關歷史性故事的影視片,誘導他們欣賞一些比較簡單的文學作品閱讀鑒賞的專題片。倘若學生欣賞了有關《三國演義》電視劇的相關片段,學生將會對諸葛亮的赤誠之心有比較完美的感悟,就會對諸葛亮的精神追求產(chǎn)生正確的感悟??梢院敛豢鋸埖卣f,平時讓學生多讀,可以說是增加了學生的負擔,但當學生多讀了,感悟文學作品的內(nèi)容尤其是感悟作者的精神追求就顯得輕松多了,就會產(chǎn)生事半功倍的奇跡。
二、讓學生廣積形成不同際遇中感悟不同精神追求的橋梁
初中學生的學習已不同于小學生,課程量加大,學習壓力增加。如果教師不分青紅皂白地任意增加學生的課業(yè)負擔,那么學生將會很壓抑。這就從一定意義上告訴我們:語文教學不能再以犧牲學生的休息時間為代價。必須兼顧的是,怎樣力求解決學生感悟其不同際遇作者之不同精神追求的得心應手與不增加學生課業(yè)負擔上的矛盾。筆者采取的策略是,在減輕學生語文閱讀感悟和作業(yè)訓練的前提下,豐富學生對一些作家不同際遇方面的積累。讓學生積累,充分利用學生的時間。如果比較巧妙,那么學生的積累就可以事半功倍。譬如,進行每周一個人物故事的簡述時,讓一些學生將一些作家所處的時代背景或者生活際遇比較簡單地介紹一番,花上這么一兩分鐘的時間,學生注意認真聆聽,說者和聽者都可以達到理想的積累效果。在讓學生做這番積累的事情時,筆者比較嚴格地要求學生這樣做,首先是心要正,平時推薦給學生的,當是大家不熟悉的,而且應當經(jīng)過自己比較精心的準備。其次是讓大家對此進行一些頗有意義的評價,這評價不完全是純鼓勵學生,力求發(fā)現(xiàn)其中的一些問題甚至可以說一些破綻之類。譬如,一學生從古代一些納諫中發(fā)現(xiàn),納諫的最大作用是發(fā)揮除弊的作用,但有相當一部分人,雖然他們也舍生取義,可所納之諫不但不可獲取除弊的作用,反而會引來殺身之禍。這就促使學生做出這樣的思考,納諫需要具有一定的技巧,如學生則從古代文人對諸葛亮的《出師表》、李密的《陳情表》和《祭十二郎文》上發(fā)現(xiàn)相關納諫的奧秘。不少學生對這樣的舉薦之評價顯得相當高,大家受益匪淺。
三、讓學生互動形成不同際遇中感悟不同精神追求的紐帶
義務教育階段的語文教學,提倡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義務教育階段的初中學生,已經(jīng)具備相當?shù)奶骄克疁屎湍芰?。但學生的探究水準和能力不可能就是萬能的,還需要集體智慧的凝聚和發(fā)揮。形成學生不同際遇中感悟不同精神追求的能力則需要一條相當結(jié)結(jié)實實的紐帶,這是一條怎樣的紐帶?比較實在一點講,就是讓學生進行互動。感悟文學作品之作者的精神追求,其感悟之精彩應當出在學生身上,但不可能就出在極個別的學生身上,讓大家的思維相互碰撞,迸射美麗的思維火花,進而比較準確地感悟大家在不同際遇中所寄托于文學作品的不同精神追求。譬如和學生一起感悟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所表現(xiàn)出來的精神追求,應當說學生對杜甫這樣一位偉大的現(xiàn)實主義詩人比較熟悉,小學里就已經(jīng)接觸過他的不少詩歌,如《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是一首怎樣的詩,是一首表現(xiàn)詩人強烈愛國主義思想感情的快詩,是在聞官軍收河南河北的特殊時段里吟唱出來的??梢哉f杜甫所寫的快詩不是很多,那《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表現(xiàn)詩人怎樣的精神追求呢?僅從詩歌的字里行間還是不可能比較透徹地感悟得到的。筆者堅持讓學生互動,讓學生探究作者在寫這樣一首詩時的大概甚至比較具體的際遇。學生經(jīng)過了解和交流,比較有意義地發(fā)現(xiàn),作者所敘寫的數(shù)間茅屋是自己求親靠友蓋起的棲身之處,但又連遭大雨,導致全家都無法安住。由此,學生便比較有意義地感悟到作者雖然敘寫的是自家茅屋,但作者見到關內(nèi)大饑荒給人們可能帶來的妻離子散的景象,學生深深感到杜甫是多么的憂國憂民。
總而言之,讓學生從不同際遇中感悟不同的精神追求,所需要進行探究的話題比較多,如果堅持不懈地進行探究,那么學生將能夠比較理想地從大家創(chuàng)作作品的不同際遇中感悟大家所寄托的不同精神追求。
參考文獻:
[1]曹津源.引進 溝通 創(chuàng)新[D].綏化師專學報,1996.
[2]于康平.人文教育:概論辨析、歷史發(fā)展及現(xiàn)實切入點[D].陜西師范大學學報,2002.
[3]肖川.教育的理想與信念[M].岳麓書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