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仁
新四軍,是在抗日斗爭中成長起來的一支鐵軍,能夠成為堅持華中敵后抗戰(zhàn)的中流砥柱,與當年的挺進蘇北戰(zhàn)略有著密切的關系。
挺進蘇北是新四軍的戰(zhàn)略選擇
跳出國民黨設下的險惡環(huán)境??谷諔?zhàn)爭開始后,蔣介石迫于形勢,不得不同意將堅持南方八省十三個地區(qū)的紅軍游擊隊編成新四軍,開赴抗日前線,但又將主要力量限制在面臨長江天險和日軍侵華心臟的南京附近地區(qū),企圖借日軍之手消滅新四軍于這一狹窄地區(qū)。如第二支隊的防區(qū),被劃在蘇南的南京、天王寺、秣陵關這個三角地帶,最長距離不過30公里,讓新四軍進入受日偽軍鉗制的夾縫之中。1939年冬到1940年春,國民黨四十師逼近溧陽地區(qū),接著六十三師開進高淳,形成了對新四軍東西大包圍,形勢嚴峻。面對這一形勢,新四軍選擇北上,是采取了以防為主、天高任鳥飛的戰(zhàn)略。
蘇北地區(qū)在抗日戰(zhàn)爭中具有特定的戰(zhàn)略地位。蘇北,是一個有兩千多萬人口,盛產糧、棉、鹽等戰(zhàn)略物資的重要基地,是控制日軍沿江進出的重要側翼,又是連接新四軍同八路軍的重要紐帶。蘇北抗日局面一旦打開,向南可以與江南抗日根據地相呼應,扼制長江下游,直接威脅設在南京的日本侵略軍總部和汪精衛(wèi)偽政權;向北、向西發(fā)展,可以與山東、淮南、淮北抗日根據地連接,分別直通華北、中原??刂铺K北,對于新四軍發(fā)展和積蓄抗戰(zhàn)力量,更沉重地打擊日軍,以及制止國民黨頑固派反共投降都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蘇北既是日、頑、我必爭之地,新四軍就應該搶先一步,捷足先登。
挺進蘇北是黨中央的重要戰(zhàn)略抉擇。新四軍向蘇北發(fā)展,是黨中央早就確定了的方針。1938年5月4日,毛澤東同志就指示:“在茅山根據地大體建立起來之后,應分兵一部進入蘇州、鎮(zhèn)江、吳淞三角地區(qū)去,再分一部分渡江,進入江北地區(qū)?!钡?,項英同志則希望通過談判在第三戰(zhàn)區(qū)范圍內得到一個“較好”的防區(qū)。黨中央、毛澤東同志曾多次向他做工作,1939年2月下旬,周恩來同志親自到皖南,同他商定了新四軍“向南鞏固、向東作戰(zhàn)、向北發(fā)展”的意見。然而項英同志仍然把過多的力量留在皖南,還把主力部隊先后調回皖南,影響了新四軍向蘇北的發(fā)展。以陳毅同志為代表的新四軍指戰(zhàn)員按照毛澤東的意見,在茅山抗日根據地初具規(guī)模后,就陸續(xù)派出主力部隊北渡長江。
抓住有利條件挺進蘇北
1939年初,新四軍派出第一支隊第二團一部,協(xié)同管文蔚同志所領導的地方抗日武裝力量丹陽游擊縱隊(挺進縱隊),積極向揚中和長江北岸發(fā)展,控制了揚中和江都縣所屬的大橋一帶江北沿岸陣地。這里的位置十分重要,控制了這個地區(qū),使新四軍獲得了向蘇北發(fā)展的跳板。新四軍在江北首次踏上的土地三江營古鎮(zhèn),被稱為“新四軍渡江北上抗日第一站”。
新四軍能夠順利渡江北上,是審時度勢,抓住了各種有利條件而取得的結果。
首先,抓住了“天時”。這個“天時”,就是全國抗日斗爭的大形勢。1939年底和1940年初,全國抗日戰(zhàn)爭形勢有了進一步的發(fā)展。黨中央、毛澤東同志及時作出了大力發(fā)展華中的戰(zhàn)略部署,明確提出:“整個蘇北、皖東、淮北為我必爭之地。凡揚子江以北,淮南路以東,淮河以北,開封以東,隴海路以南,大海以西,統(tǒng)須在一年以內建成民主的抗日根據地?!痹谲娛律线€作了這樣的部署:派八路軍主力兩萬余人由冀魯豫分路南下,會同新四軍第四、第五、第六支隊和江南指揮部已到達蘇北的挺進縱隊和蘇皖支隊共同完成發(fā)展華中的任務。
抗日戰(zhàn)爭形勢的發(fā)展,黨中央關于蘇北問題的一系列指示,這是大局、大勢。新四軍實施戰(zhàn)略轉移,挺進蘇北,正是順應了這一形勢,把握了這一形勢。
其次,抓住了地利。新四軍為什么選擇從江都縣的三江營古鎮(zhèn)作為挺進蘇北的跳板?這里,有著多方面的地理因素。首先,三江營自古是兵家必爭之地,也是長江下游“五大江防要塞”之一。占據了三江營,南可渡江馳騁蘇南水鄉(xiāng),北可縱橫蘇北大地,有著極大的軍事回旋余地。其次,三江營、大橋一帶,地處揚州、泰州的中間部位,分別相距在50里左右,且日頑部署的兵力較少,有利于新四軍的立足和創(chuàng)建根據地。最后,管文蔚領導的“挺縱”前身是丹陽抗日自衛(wèi)總團,主要活動在丹北一帶,活動地區(qū)與三江營、大橋只是一江之隔,有著地緣關系,所以陳毅才將挺進蘇北的先遣任務和擔綱重任交給了管文蔚。
第三,抓住了人和。這里的人和,是指新四軍在陳毅同志的領導下,正確地處理了黨內外、敵友我、軍事與政治等一系列錯綜復雜的關系。如正確處理新四軍內部的關系。由于項英的右傾,新四軍現(xiàn)有的力量已不可能求得在大江南北同時對付頑固派的進攻,形勢已經到了最后抉擇的關鍵時刻。1940年6月15日,陳毅同志當機立斷,急電中央:決心部署移往蘇北,“再不決定,必致蘇北、蘇南兩方受損”。從此,完全擺脫了項英同志的限制。1939年11月底,葉飛同志率江抗二路(原第六團)到達揚中,與管文蔚部合編,番號為新四軍挺進縱隊。部隊整編為4個團。1940年1月,挺進縱隊進入大橋地區(qū)的有2000余人。新四軍內部的人和,加強了挺進蘇北的戰(zhàn)斗力。又如正確處理友軍的關系。1939年10月,駐泰州的蘇北地方實力派李明揚請求新四軍協(xié)助其運送部分彈藥過江。陳毅以抗日大局為重,11月11日第四團團長陶勇、政委盧勝率團部及二營協(xié)助護送,順利地完成了任務,這為新四軍挺進蘇北以后向李明揚“借道”并立足吳家橋打下了鋪墊。再如正確處理軍民關系。新四軍到大橋后,對老百姓秋毫無犯,與之建起了密切的魚水關系。新四軍初進大橋是在一個夜間,老百姓都已睡覺。為了不影響群眾休息,部隊讓戰(zhàn)士們脫去鞋子光著腳走進大橋的石板街。因此,大橋老百姓積極擁護新四軍,在很短的時間內就成立了地方的抗日武裝——抗日武裝第一大隊。大隊長佘祝山為了打破敵人的封鎖禁運,開設了大達輪船運輸有限公司,明為運日雜百貨,實為運槍支彈藥,為新四軍開辟了一條地下軍需運輸線。他還兩次以身擋住日偽軍,讓惠浴宇和新四軍的女干部脫險。
新四軍挺進蘇北以后的積極意義
新四軍挺進蘇北,執(zhí)行了開辟蘇北、發(fā)展華中的戰(zhàn)略任務。經過數(shù)次戰(zhàn)斗,贏得了黃橋戰(zhàn)役決戰(zhàn)的勝利,實現(xiàn)了新四軍與八路軍的勝利會師,奠定了蘇北抗日民主根據地的基礎,打開了華中抗戰(zhàn)的新局面,其意義積極而深遠。
第一,打擊了日、偽、頑。1940年1月,新四軍主力進入了大橋鎮(zhèn)。日軍想趁新四軍立足未穩(wěn),調集揚州、高郵的日偽軍四五百人到大橋掃蕩。1940年2月7日(除夕)這天,新四軍挺進縱隊一團在大橋鎮(zhèn)北的焦家蕩、王松橋一帶雪夜埋伏,次日(農歷大年初一)拂曉痛擊日偽軍,下午一直追擊到20里外的仙女廟(現(xiàn)江都區(qū)仙女鎮(zhèn))附近,大獲全勝。這是新四軍挺進蘇北以后與日軍的第一仗,史稱“新春大捷”。
新四軍取得“新春大捷”以后,很快到吳家橋開辟抗日根據地。不死心的日偽軍根本容不得新四軍建立根據地,他們抽調了更多的兵力直指吳家橋。1940年5月14日,日偽軍1000余人,從嘶馬、三江營、仙女廟出發(fā),直向吳家橋猛撲。“挺縱”又將率先抗擊的任務交給了一團。一團團長喬信明、政委劉先勝領受任務以后,立即帶領戰(zhàn)士們進入陣地英勇抗敵。隨后,張藩參謀長也帶一部分部隊趕到投入激烈的戰(zhàn)斗。在戰(zhàn)斗中,敵人組織三次沖鋒,都未能進入新四軍的防地。下午,新四軍組織了強大的反攻,一舉將敵人沖垮,追擊日偽軍20余里一直到靠近大橋鎮(zhèn)的地方。此戰(zhàn),為新四軍開展蘇中抗日斗爭奠定了基礎。
新四軍在浴血抗日的同時,也狠狠打擊了不顧民族大義的國民黨頑固派。著名的“郭村保衛(wèi)戰(zhàn)”,是1940年6月新四軍挺進縱隊以2000多人的兵力,抗擊了魯蘇皖游擊總指揮部泰州“二李”13個團的圍攻,取得了軍事和政治的雙重勝利。發(fā)生在同年10月的“黃橋戰(zhàn)役”,新四軍又以7000兵力(實際參戰(zhàn)5000人)打敗了國民黨江蘇省主席韓德勤部3萬余人的進攻,獲得了勝利并占領了姜堰。
第二,宣傳了統(tǒng)戰(zhàn)。新四軍挺進蘇北以后,以陳毅為代表的新四軍成了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典范。1939年5月,陳毅從茅山過江到大橋后,在大橋鎮(zhèn)的法源寺萬年臺向廣大軍民宣傳了抗日。陳毅到挺縱駐地吳家橋后,仔細分析了蘇北的局勢,確定了“擊敵、聯(lián)李、孤韓”的方針。陳毅為了做“二李”的工作,曾親自三進泰州城,向“二李”宣傳抗日的主張,曉以民族大義。當郭村保衛(wèi)戰(zhàn)新四軍反攻到泰州城下,泰州城唾手可得,“二李”惶惶不安時,陳毅卻下令停止了進攻。經過談判,放還了所有的俘虜,交還了部分武器,讓“二李”大為感動,從而使新四軍在蘇北爭取到中間力量。
第三,建立了政權。新四軍挺進蘇北以后,到一處,都能建立一處的人民民主政權。郭村保衛(wèi)戰(zhàn)勝利以后,7月7日在塘頭成立了蘇北地區(qū)第一個縣級抗日民主政權江都縣政府,惠浴宇任縣長。取得黃橋決戰(zhàn)的勝利以后,1940年10月,泰縣抗日民主政權于海安建立。11月初,啟東縣抗日民主政府縣長就任。這些抗日民主政府成立以后,大力宣傳減租減息政策和抗日主張,大力擴建地方武裝,讓人民群眾擁有了自己的政權。
第四,發(fā)動了群眾。新四軍挺進蘇北以后,不僅幫助地方建立政權,建立地方武裝,還幫助建立青年、婦女、少年兒童等群眾團體。又通過辦學校、開展文藝演出等多種形式,大力發(fā)動群眾,讓蘇北人民群眾支持抗日,參加抗日。1939年初春,挺進縱隊三支隊渡江北上二三百人,由于沒有給養(yǎng),飯都難以吃上。大橋商會會董袁希伯等人,不僅將商團的20余支長槍和2支駁殼槍無償?shù)鼐璜I給新四軍,還每天捐獻大洋百元,解決了部隊的當時困難。當時初春乍暖還寒,部分戰(zhàn)士缺少棉衣。袁希伯不辭勞苦,從購布、染色到加工成服裝,在短短的20天內制成棉軍衣200套親自送往部隊。在郭村,一度出現(xiàn)了“母親送兒打東洋,妻子送郎上戰(zhàn)場”的動人場面。
第五,發(fā)展了全局。黃橋決戰(zhàn)勝利結束后,新四軍蘇北指揮部在陳毅、粟裕領導下,乘勝北進,沿通榆路,直取海安、東臺。黃克誠率領的八路軍第五縱隊為了策應黃橋戰(zhàn)役,日夜兼程南下,經漣水強渡鹽河,突破韓德勤的黃河防線,占領阜寧、益林、鹽城。1940年10月10日,新四軍和八路軍兩支先頭部隊會師于東臺、鹽城之間的白駒獅子口。兩軍會師后,黃克誠和陳毅兩支部隊密切配合,基本控制了隴海路以南、津浦路以東、長江以北、大海以西縱橫數(shù)百里的蘇北地區(qū),進一步發(fā)展了蘇中、華中的抗日根據地。
新四軍的挺進蘇北,既是黨中央領導抗日的英明戰(zhàn)略,也是新四軍轉戰(zhàn)大江南北進行艱苦卓越斗爭樹立的歷史豐碑,為中華民族的抗日戰(zhàn)爭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新四軍的這段不朽功績,將永載史冊、彪炳千秋。 (責任編輯 魏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