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昱梅
【摘要】志愿服務是民間組織或個體利用自身的能力來服務社會和他人,區(qū)別于政府系統(tǒng)服務的奉獻型行為,它的服務對象主要為處于困難之中的個人或群體。在社會轉型期,我國的非營利性志愿服務不斷發(fā)展壯大,但志愿服務如何有效開展,依然是擺在我們面前的重要課題。
【關鍵詞】志愿服務 現(xiàn)狀 對策分析
【中圖分類號】F840 【文獻標識碼】A
志愿服務的內涵與特征
志愿服務不同于政府組織的各類服務活動,它是由民間系統(tǒng)發(fā)起的,服務、奉獻社會的一種個人或群體行為,具體來說就是民間組織或個人利用自己的體力、知識技能以及物質資源等去服務和奉獻于社會事業(yè),他們通過服務性行為來實施對有困難的社會群體或個人的服務。志愿服務以人道主義為核心精神。
首先,志愿服務具有自愿性的特征。志愿服務的志愿者并非受到他人或組織強制,而是自愿選擇進行服務。不論是政府組織或是非政府組織發(fā)起的志愿活動,志愿者都有選擇參與或不參與的權力。志愿服務并非社會個體的義務,因此自愿性也成為志愿服務區(qū)別于其他服務活動的一個首要因素。
其次,志愿服務具有社會性特征。志愿服務一般發(fā)生于公共空間中而非私人生活領域,體現(xiàn)了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系。志愿服務的目標是實現(xiàn)一定的社會公益與公共福利。
再次,志愿服務具有教育性。志愿服務不僅是被服務對象獲得幫助,志愿者在幫助他人的過程中也完善了個人的品質、陶冶了自身情操,他們在無私奉獻的同時,對人生觀與價值觀有了新的認識與思考,是一次自我再教育過程。
最后,志愿服務具有無償性。志愿服務的本質是服務社會、奉獻社會,它并不以獲得物質或其他報酬為目的,不具備營利性傾向,與個人利益最大化的經濟行為是有明顯區(qū)分的。
志愿服務的現(xiàn)狀分析
我國志愿服務活動的進步。首先,我國青年志愿者不斷拓展服務領域和范圍。中國共青團領導的青年志愿者協(xié)會,吸收了大量的中國青年志愿者。中國青年志愿者的活動是由共青團自上而下發(fā)起的,我國的青年志愿服務站遍布全國各地,服務次數多且范圍廣泛。以江蘇省為例,2003年江蘇省成立了省志愿者行動直轄委員會,截至2005年年底,該委員領導和發(fā)展了5500多支志愿服務隊伍,成立了600多個社區(qū)服務站、1700多個服務基地、550多個服務廣場,該組織先后開展12000多次服務廣場活動,有2000多萬人次參與志愿者服務,向社會提供了6000萬小時的志愿服務。此外,青年志愿者服務的領域不斷豐富,據中青網消息,我國的青年志愿者服務涉及到教育、科技、文化、法律、衛(wèi)生等各個方面。團中央曾組織“青年志愿者綠色行動營計劃”“保護母親河行動”“大學生志愿服務西部計劃”等活動,在各類大型賽事中也不乏中國青年志愿者的身影,由此可見中國青年志愿者在社會各個領域都做出了不可忽視的貢獻。
其次,我國的社區(qū)志愿服務從短期性、集中性走向持久化和社區(qū)化。社區(qū)志愿服務屬于民政系統(tǒng),但最基層往往是與街道居民委員會緊密聯(lián)系,它接受街道社區(qū)志愿者協(xié)會與社區(qū)居委會的雙重領導。我國的社區(qū)志愿服務最早出現(xiàn)在天津市和平區(qū),并很快在全國各地進行推廣。到1997年,我國的社區(qū)志愿服務組織達55000多個,志愿者人數超過540萬人,而這一數字還在不斷增長。社區(qū)志愿服務組織在不斷的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志愿服務經驗,整個組織架構以及志愿服務活動流程愈加成熟,志愿服務活動也從過去的短期性和集中性活動逐漸轉變?yōu)槌志没暮蜕鐓^(qū)化的活動,更好地動員起民間社會資源,在改善社區(qū)環(huán)境、提高居民生活質量和推動社會建設等方面發(fā)揮了重要作用。
再次,我國草根志愿服務組織的影響力逐步擴大。草根志愿服務組織是民間基層發(fā)起的純民間志愿服務組織,它并不受官方組織的領導,也沒有主管單位。草根組織一般是通過工商部門注冊的商業(yè)機構身份。目前,在影響力方面,我國的草根志愿服務還不及有官方背景的志愿服務組織,但近年來,這些組織在環(huán)境保護、經濟建設、社會進步等方面做出了不可小覷的貢獻,影響力漸強。北京市紅楓婦女心理咨詢服務中心便是典型的草根志愿服務組織,該組織由志愿人員開通了婦女服務熱線,為婦女提供各類咨詢服務,該熱線先后接聽11萬多電話,挽救許多家庭。該組織開展的家庭問題社區(qū)干預、流動子女新公民素質教育等項目也都為維護婦女權益、穩(wěn)定家庭社會起到了很大作用。
最后,國際志愿服務促進了資源的有效融合。隨著中國的開放與發(fā)展,我國與國外志愿服務組織的交流逐步增多,資源融合更加有效。在1981年,我國便與聯(lián)合國志愿人員組織簽訂了互派志愿者的協(xié)議。與聯(lián)合國開發(fā)計劃進行官方對接的是中國國際經濟技術交流中心,該組織負責聯(lián)合國志愿者在華的項目推進。截至2009年年底,聯(lián)合國志愿者人員組織已經向中國派遣了180多名國際志愿者,他們服務于中國的計算機運用、環(huán)境保護、地理、醫(yī)療衛(wèi)生、語言教育等各個領域,服務范圍廣泛。與此同時,我國也通過聯(lián)合國志愿人員組織派遣中國志愿者到其他國家服務,截至2006年年底,我國有160多名志愿者通過聯(lián)合國志愿者人員組織到其他發(fā)展中國家進行志愿服務,這些志愿者活躍于經濟體制改革、計算機運用推廣、醫(yī)療衛(wèi)生、社會保險、農業(yè)水利等領域。
我國志愿服務存在的問題。我國的志愿服務近年來雖然發(fā)展較快,但與國外發(fā)達國家成熟的志愿服務體系相比,我國的志愿者服務在數量和質量上都還有待提升,我們必須看到我國志愿服務存在的問題。
首先,社會總體上對志愿服務缺乏認知。我國志愿服務活動起步晚,而且在社會轉型期,社會大眾對志愿活動有天然的抵觸心理,大眾缺乏互助意識,志愿活動也難以深入人心、在這種環(huán)境背景下,志愿服務活動的價值與意義被忽視。我國的企業(yè)也對志愿服務活動缺乏熱情,如在招聘應屆畢業(yè)生時,企業(yè)往往更關注學生是否在校擔任過學生會職務或學生干部,而很少重視學生的志愿服務經歷。以廣州為例,廣州是我國志愿服務活動較為活躍的地區(qū),但廣州市的一項調查顯示,有43.4%的人沒聽過志愿服務工作,這表明社會整體上缺乏對志愿服務的認知。此外,我國的志愿服務參與者大都是青年學生,在廣州,僅有0.9%的志愿者是通過社會公開招募成為志愿者的,其他志愿者都為在校生。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公民對志愿服務有了更多的認識,但卻又僅停留在認知與接受層面,缺乏參與途徑。
其次,我國的志愿服務活動缺乏物質依托。在2003年的一項調查中,67.1%的志愿服務組織者認為開展志愿服務的最大障礙便是資金短缺,對草根志愿服務組織來說更是如此。我國志愿服務組織的資金來源主要為政府財政、企業(yè)或個人捐助以及海外基金。一般來說,政府財政大都用于支持官方的志愿服務組織,但隨著財政壓力的加大,這部分經費支持愈發(fā)緊張;企業(yè)或個人捐助也傾向于有政府背景的志愿者組織;草根志愿服務組織很難獲得國內來自官方或企業(yè)的捐助,一般會從海外基金尋求資金支持。我國的志愿服務組織大都面臨經費籌措方面的障礙,如政府撥款有限、企業(yè)捐助缺乏穩(wěn)定性、沒有減免稅待遇、缺乏個人捐贈。此外,我國志愿者組織資金籌措困難的另一個重要原因在于它不是一個獨立個體,自我管理松散,缺乏財務管理和籌措資金的能力。
再次,我國的志愿服務組織缺乏自主空間。真正意義上的志愿服務組織應該是獨立的,它不受政府領導,也不受企業(yè)或各類組織影響,更不可能受到外國機構控制,獨立的志愿服務組織應該具備獨立籌集活動資金、實施項目計劃的能力。但這些明顯是我國志愿服務組織所不具備的。我國早期實行了較長時間的計劃經濟體制,社會的諸多領域都由政府管轄和掌控,在這種體制之中產生的志愿組織也被理所當然地納入官方組織之中,官方色彩濃厚。即便在進行政治經濟體制改革之后,我國的志愿服務組織依然缺乏自主空間。以浙江為例,在浙江441個非營利性組織中,有70%的組織負責人為黨政領導人兼任。我國的一些志愿服務組織脫胎于政府組織,但它在運行機制與工作方式上依然具有濃厚的官僚主義,依賴政府的財政等方面的支持,自主與自立意識不足。
最后,我國的志愿服務組織隊伍建設不穩(wěn)固。我國志愿者流動性較大,青年學生在志愿者群體中占據主體地位,大學生富有激情,樂于參與各種社會服務活動,而通過志愿服務活動,大學生能夠體現(xiàn)自己的社會價值,滿足了他們的主體意識需要,因此很多大學生都積極加入中國青年志愿者協(xié)會,從事志愿服務活動。但大學生興趣廣泛且意志不堅定,這使得很多學生在加入志愿組織一段時間后,便對組織活動失去興趣,進而對志愿者隊伍的穩(wěn)定性造成負面影響。一般來說,大學生往往在大一、大二階段活躍于志愿服務活動,而到了大三、大四,學生會受到學習、就業(yè)、考研等多方的壓力而逐步退出志愿服務活動,這也導致組織人員隊伍出現(xiàn)斷層。而且,我國的志愿服務組織還存在志愿者能力不足的問題。志愿活動一般是為受助對象提供服務,服務活動開展的順利與否與志愿者自身的服務能力和溝通能力有較大關系。但我國的志愿者很大一部分來自在校學生,他們對社會現(xiàn)實以及弱勢群體了解較少,且不善于與社會人溝通,志愿組織自身也沒有能力為志愿者提供相關培訓,志愿者能力不足導致志愿服務活動效果甚微。
完善志愿服務的對策
強化志愿服務認識。首先,要對志愿者有合理的定位。我國對志愿服務的認識還僅僅停留在“義務”“免費”等認知層次上,這導致一些工作人員將志愿者看作不拿工資的免費勞動力,并沒有真正認同他們的價值,并給予尊重。這種輕視的態(tài)度給志愿者帶來極大的情感傷害,也造成志愿者人員的流失。因此,社會大眾應該改變這種認知,志愿者與一般員工一樣,在做出貢獻的同時也應享有權利。而且志愿服務活動雖然核心在于“志愿”精神,但在轉型期的中國,人們在單向度的奉獻中并不能獲得滿足感,而是更加期待在志愿活動中得到自助或是互助,這種精神更能動員人們加入志愿者組織。
其次,志愿服務活動需要管理約束。很多志愿服務組織對志愿服務存在錯誤的觀念認識,認為志愿者屬于自愿提供服務,具有一定的自覺性,便不必對他們進行嚴格管理,而這種管理的疏忽可能給志愿者組織帶來負面效應,讓社會對組織產生質疑,并打擊其他志愿者的積極性。因此志愿者組織管理者也必須改變自己的觀念,建立和執(zhí)行必要的約束管理制度。
最后,要在全社會倡導志愿服務精神。志愿服務精神是志愿活動不斷發(fā)展的內在動力。要發(fā)揚這種精神,可以通過倡導和制度安排來實現(xiàn)。在制度設計上,要鼓勵志愿服務發(fā)展,引導志愿服務組織進行制度化建設,使之在項目開展、服務提供、自我管理以及效果評估等方面都有章可循,提升志愿服務的水平。制度政策的鼓勵有利于志愿服務精神的發(fā)揚。
利用政府資源強化物質依托。志愿服務組織從定義上來說應該是獨立的、非政府的、民間的,但從我國的實際來看,我國的公民社會發(fā)育并不成熟,非政府組織需要政府提供一定的支持,尤其是物質方面的支持,解決我國志愿服務組織資金籌措困難的問題。
政府應該制定相關政策,支持志愿服務組織的資金籌措工作。參與志愿服務活動的志愿者都是無償提供服務的,他們的志愿服務活動并不賺取利潤,因此并不能夠通過開展活動來解決經費問題。但另一方面,志愿者組織要想提供服務、開展活動、進行志愿者培訓等都離不開經費支持。尤其是志愿者在志愿活動中受到損害,志愿者自身的權益以及其家屬的權益都因為志愿組織經費不足而難以獲得保障。我國目前社會捐贈程度并不高,因此志愿組織難以依靠社會捐贈來開展活動,在經費上還需要依靠政府支持。國家可以以財政撥款的方式成立針對志愿者組織的專項儲備基金,并設專人負責基金運作。國家財政為志愿服務組織提供一定的財政支持,志愿服務才能夠持續(xù)穩(wěn)定地發(fā)展下去,發(fā)揮出應有的社會效益。
志愿服務由非營利組織來提供,這意味著這一組織要以服務社會而非營利為目的。但我們應該意識到,不營利并非不收費、不核算,而是指不能夠為追求利潤而損害社會公共利益或他人利益,非營利組織可以有所收益,但所得收益不能用來分紅,而應該將所得投入到組織項目中,因此國家應該采取政策鼓勵非營利組織從企業(yè)化管理中獲得效益,政府應該對非營利組織進行免稅,減輕其資金負擔。對于支持志愿服務的企業(yè)組織,國家也應減免其稅收,以此來激勵企業(yè)為志愿服務組織提供物力、財力等方面的支持。政府可以通過稅收等政策來調動社會資源流向志愿服務組織,為他們開展志愿服務活動提供物力、財力等方面的支持,從而解決志愿服務組織資金短缺、籌措困難的問題。
轉變觀念強化志愿服務獨立性。我國的志愿服務存在官方色彩濃重、行政干預等問題,這阻礙了志愿服務組織獨立化發(fā)展。要解決這一問題,首先便要明確政府與志愿服務組織之間的關系,志愿服務組織需要獨立于政府系統(tǒng)發(fā)展。志愿服務組織與政府之間并非依賴與被依賴的關系,二者應該是一種伙伴關系,在一些事務處理上,二者應該是互相協(xié)商和合作,而非服從和聽命。政府需要轉變自身的執(zhí)政理念,向服務型政府轉變,而非控制社會一切領域,政府需要把一些職能返還給社會,并且在物質與政策上給予一定支持,培養(yǎng)社會的自我治理能力。要保證志愿服務組織有自主空間,還需要志愿者組織實行法人運作,形成獨特產業(yè)。隨著我國志愿服務組織的發(fā)展,獨立化、法人化運作是不可避免的發(fā)展趨勢,志愿服務活動也將由原本的大型單一性活動向小型化、多樣化和個性化的方向發(fā)展,獨立法人運作是一種更為適合的發(fā)展模式。志愿服務組織要想實現(xiàn)獨立法人運作,最為重要的是要解決財力、物力短缺的問題,為此,志愿服務組織可以利用人力資源優(yōu)勢來提供部分有償服務,建立一個政府撥款、企業(yè)或他人捐贈、自辦企業(yè)創(chuàng)收以及會員自費的多元化資金籌措體系。解決好財力、物力問題,志愿者組織的獨立化運作才有實現(xiàn)可能。
規(guī)范志愿服務管理機制,穩(wěn)定隊伍建設。志愿服務組織的持續(xù)發(fā)展需要足夠數量的志愿者,而要提供優(yōu)質的志愿服務,這些志愿者必須具備一定的服務能力。因此在志愿服務隊伍建設上必須加強管理建設,打造一支穩(wěn)定而又具備服務素質的志愿者隊伍。一方面,在招募上便要注意志愿者的積極性與能動性,了解他們的潛在追求。志愿者的動機是復雜的,這也會限制將來他們在志愿服務中的活動,因此招募時首先要了解他們的動機,選擇那些有自我滿足需要和自我提升需要的志愿者,這樣他們才能夠在志愿服務中獲得滿足感。另一方面,志愿服務組織應該優(yōu)化培訓機制,為志愿者提供培訓服務。通過開展培訓,可以提升志愿者的服務技能,提升服務效果,最為重要的是,通過訓練,志愿者掌握服務流程,使自己的服務行為標準化,這也能夠減少監(jiān)督環(huán)節(jié)。志愿者組織可以通過講座、研討、專題討論、觀看錄像、示范、案例以及角色扮演等方式來開展培訓工作。
(作者單位:河北金融學院;本文系河北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科研合作課題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JRSH2-2013-01026)
責編 /韓露(實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