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一凡
2013年,中國從美國、巴西和阿根廷進口了6300多萬噸轉基因大豆。進口的主要原因是,轉基因大豆價格便宜。進口的大豆主要用于制造大豆油,因此,中國的家庭和餐館普遍使用了轉基因大豆油。
對于轉基因食品的安全,相關專家的一個共同看法是,只要經過安全審批的轉基因食品就是安全的。但是,隨著轉基因大豆和其他轉基因食品進入中國市場,一個在過去被忽視了的安全問題浮出水面。
中國暫無草甘膦殘留量標準
中國進口的轉基因大豆中有一種除草劑——草甘膦的殘留量較大,而且中國對轉基因大豆草甘膦殘留量的檢測一直是一個盲區(qū)。
草甘膦(商品名為農達)是美國孟山都公司于1971年研發(fā)的一種廣譜除草劑,目前已經在世界各國廣泛使用。與草甘膦配套使用的是抗草甘膦(抗農達)轉基因作物,如抗草甘膦轉基因大豆、玉米、油菜和棉花等。農民們種植了抗草甘膦的轉基因作物,就可以大量使用草甘膦除草劑,后者能殺滅許多雜草,但不會殺死抗草甘膦轉基因大豆和玉米等。
現在,抗草甘膦轉基因大豆是許多國家廣泛種植的轉基因作物之一,特別是美國、巴西、阿根廷等國,種植面積已達這些國家大豆種植面積的80%以上,抗草甘膦玉米、油菜及棉花等作物在美國、阿根廷、加拿大等國也在迅速增加。草甘膦被廣泛使用的原因是,過去的研究表明,草甘膦是一種低毒農藥,而且它與轉基因作物聯合采用能省時省力。
盡管如此,考慮到農藥都具有毒性,2005年,聯合國糧農組織(FAO)和世界衛(wèi)生組織(WHO)的專家開展了最近一次草甘膦殘留限量評估,經過國際食品法典委員會(CAC,制定國際食品標準政府間組織)審議后,公布了干大豆籽粒中草甘膦殘留限量為20毫克(每千克產品中的最高草甘膦劑量)。此后,美國、歐盟和日本等主要農產品貿易國家和地區(qū)都將草甘膦殘留限量標準設定為20毫克。
2005年,中國衛(wèi)生部制定和頒布了《國家標準食品中農藥最大殘留限量GB2763-2005》(代替GB2763-1981,GB4788-1994等),其中對11種產品的草甘膦殘留量有規(guī)定,分別為稻谷0.1毫克、小麥6毫克、小麥粉0.5毫克、全麥粉5毫克、玉米1毫克、水果0.1毫克、甘蔗2毫克、棉籽油0.05毫克、茶葉1毫克、柑橘0.5毫克、蘋果0.5毫克。
由于中國沒有推廣和種植抗草甘膦轉基因大豆,草甘膦也不能在大豆田使用,因此目前中國尚未制定草甘膦在大豆中的殘留限量標準。正是由于這個原因,中國對進口的轉基因大豆沒有檢測草甘膦的殘留量,因為中國本身就沒有標準。這也為草甘膦在食物中的超量殘留留下隱患。
由于不檢測轉基因大豆中的草甘膦殘留量,公眾普遍為此擔心。阿根廷兒科醫(yī)生梅達多·阿維拉-巴斯克斯認為,草甘膦如果有“20毫克在食品中,其含毒量就很大了”。轉基因大豆中草甘膦殘留量較大可能造成種種后果。
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大學分子胚胎學實驗室主任安德烈斯·卡拉斯科在其2010年發(fā)表的研究報告中指出,草甘膦通過損害維甲酸信號對脊椎動物,如對青蛙和雞的胚胎造成損害,產生畸形后代,這與接觸草甘膦除草劑居民中經常出現新生兒畸形是一致的。而且在生產抗草甘膦轉基因大豆的地區(qū),女性流產較多。阿根廷的查科省在國家推廣農業(yè)生物技術后,新生兒畸形翻了兩番。此外,草甘膦這樣的除草劑與不斷升高的患癌率和其他疾病,如慢性腎病也有關系。
轉基因大豆草甘膦超標是世界性問題
2014年6月15日發(fā)表在《食品化學》中的一篇題為《市場上大豆成分的差異:草甘膦在抗農達大豆中的累積》的文章指出,草甘膦在轉基因大豆和非轉基因大豆中的殘留量不一樣,因此,按照實質等同原則來評估轉基因大豆的安全性存在缺陷,因為實質等同的原則并不評估草甘膦殘留量的安全與否,在實際種植和消費中,轉基因產品的草甘膦殘留量要大于傳統(tǒng)產品。
實質等同原則是1993年經濟合作與發(fā)展組織(OECD)在《現代生物技術食品的安全性評價:概念和原則》的報告中引入的,認為轉基因食品如果與目前市場上銷售的傳統(tǒng)食品具有實質等同性,就說明轉基因食品是安全的。1995年世界衛(wèi)生組織采納了實質等同原則,該原則的定義是:如果一種新的食品或食品成分與已有食品或食品成分基本相同,那么其安全性就可以用相同方式對待。
挪威北極大學生物安全中心的庫拉等人采集美國愛荷華州200千米范圍內某一區(qū)域種植的31批次的大豆,對其草甘膦、草甘膦代謝物氨甲基磷酸(AMPA,草甘膦在植物體內最常見的代謝產物)和其他農藥成分,以及營養(yǎng)性與化學品成分進行分析,依據營養(yǎng)成分、元素特征與除草劑/農藥殘留等指標判定其優(yōu)劣,從而辨別這些轉基因大豆在安全性上與傳統(tǒng)大豆是實質等同,還是實質不等同。
研究人員檢測的大豆分為3類:一是抗草甘膦轉基因大豆;二是采用傳統(tǒng)化肥,即傳統(tǒng)化學農業(yè)方式(種植前施用除草劑與農藥)種植的非轉基因大豆;三是采用有機耕作方式,即無化學方式(不使用除草劑或農藥)種植的非轉基因大豆。結果表明,抗草甘膦轉基因大豆中草甘膦和氨甲基磷酸殘留量較高,分別為3.3毫克/千克和5.7毫克/千克;施用化肥的非轉基因大豆中的草甘膦和氨甲基磷酸低于轉基因大豆;有機方式耕種的非轉基因大豆中的草甘膦和氨甲基磷酸為零。
該項研究還證明,草甘膦可以被整個植物吸收并移位,在葉片和豆子中都發(fā)現了草甘膦,由此反駁了孟山都公司稱轉基因大豆的草甘膦殘留低于傳統(tǒng)大豆的結論。不過,孟山都此前得出此結論的原因可能是傳統(tǒng)大豆收獲前剛剛噴灑草甘膦的緣故,草甘膦殘留量較大,為16~17毫克/千克。
1999年,孟山都公司測定轉基因大豆所記錄的最高殘留水平為5.6毫克/千克,這代表了“極高的水平,遠高于那些通常的水平”。在庫拉等人的研究中,10個轉基因大豆樣品中有7個樣品超過了這種“極端水平”,這說明轉基因大豆的草甘膦殘留量變得越來越高。
另外,重復多次噴灑草甘膦和作物生長季晚期噴灑草甘膦會導致草甘膦殘留量增加。在作物開花的時候噴灑草甘膦比生長季早期噴灑草甘膦會增加草甘膦殘留量5~10倍,氨甲基磷酸殘留量會增加10~25倍。在生長季晚期噴灑草甘膦在有些地區(qū)已經成了慣例。
過量使用草甘膦影響大豆營養(yǎng)
對轉基因大豆大量使用草甘膦不只是產生安全問題,而且會影響轉基因大豆的營養(yǎng)成分。草甘膦可減少轉基因大豆的光合作用和營養(yǎng)吸收,因為不管是在溫室還是田間試驗,第一代和第二代抗草甘膦轉基因大豆都是如此。高水平的草甘膦施用減少了α-亞麻酸但增加了油酸,即產生了不健康的脂肪酸。草甘膦也可能改變微量營養(yǎng)物質的狀態(tài),特別是錳和鋅,這取決于土壤類型。
草甘膦還有可能影響植物生長所依賴的土壤微生物群落,如增加鐮刀菌屬。氨甲基磷酸是溫和的植物性毒素,會降低大豆的光合作用和蒸騰速率。此外,草甘膦的其他成分對轉基因大豆也有害。
對3種大豆的比較顯示,有機大豆有最健康的營養(yǎng)成分,包括含有更多的糖類,如葡萄糖、果糖、蔗糖和麥芽糖,更多的總蛋白質,而含較少的鋅和纖維。有機大豆還含有更少的總飽和脂肪和總ω-6脂肪酸。一項研究發(fā)現,與傳統(tǒng)的非轉基因大豆相比,轉基因大豆中天然抗癌異黃酮的含量比非轉基因大豆低12%~14%。
由于抗草甘膦轉基因大豆的種植量在全球是最大的,因而對大豆中草甘膦殘留量對人們健康影響的評估也至關重要,遺憾的是,對轉基因大豆這一安全因素的評估并未實施。目前,國際上的食物營養(yǎng)和安全的研究也沒有把草甘膦殘留量對人健康的影響正式納入評估。而且,與來自市場的真實樣品相比,用于科學研究的轉基因作物往往控制在較小實驗區(qū)的范圍內。在大多數研究中,省略了施用草甘膦的環(huán)節(jié),或者施用的劑量低于農民常用的劑量,因此這些測試結果并不能代表實際生產過程中的草甘膦施用情況。
在對草甘膦殘留沒有進行檢測的情況下卻把噴灑了草甘膦的轉基因大豆稱為與非轉基因大豆“實質等同”,這顯然不符合實際情況。草甘膦殘留會構成作物成分的一部分,它們自身,或者通過影響作物的新陳代謝可能增加最終作物產品的毒性。人們很少關注最終產品中潛在積累的草甘膦及其代謝物殘留,也很少關心轉基因大豆等食品由于暴露于高水平的草甘膦可能影響作物的營養(yǎng)與化學成分,正如轉基因改造過程本身(如改變轉基因作物的中間代謝)會影響產品的營養(yǎng)與化學成分一樣。
對草甘膦殘留評估的重要性在于,全球種植抗草甘膦的轉基因作物是最多的,因為草甘膦是全球使用最廣泛的除草劑。2011年大豆世界產量為2.515億噸,美國(33%)、巴西(29%)、阿根廷(19%)、中國(5%)與印度(4%)為主要生產國,其中抗草甘膦轉基因大豆占到全球生產量的75%,即全球有1.87億噸大豆是抗草甘膦轉基因大豆。
2011~2012年,美國種植了大約3000萬公頃大豆,抗草甘膦轉基因大豆占93%~94%??共莞熟⑥D基因大豆在巴西與阿根廷市場占到83%與100%的產量。
所以,如果不對抗草甘膦轉基因作物中的草甘膦殘留以及其他相似的殘留物質進行評估,就不能把轉基因產品與非轉基因產品的安全性視為實質等同。
草甘膦對生態(tài)和環(huán)境的影響
庫拉等人的研究還提出了人們對轉基因作物關注的另一個重要問題,即過分依賴除草劑可能造成惡性循環(huán),由此影響生態(tài)和環(huán)境。這同樣基于對抗草甘膦轉基因作物原理和使用的認知。
抗草甘膦轉基因大豆是基于植物內源性5-烯醇丙酮酰莽草酸-3-磷酸合酶(EPSPS)的,此酶對某些必須的芳香族氨基酸的生產至關重要,如苯丙氨酸、色氨酸及酪氨酸通過莽草酸途徑來合成。草甘膦可以附著到所有已知植物、雜草和作物中,導致5-烯醇丙酮酰莽草酸-3-磷酸合酶的失活,從而引起雜草死亡。目前的轉基因大豆或其他抗草甘膦作物,其耐除草劑性狀是通過轉基因插入,讓作物表達農桿菌屬的類似物5-烯醇丙酮酰莽草酸-3-磷酸合酶,因此轉基因作物可以產生5-烯醇丙酮酰莽草酸-3-磷酸合酶,從而耐受草甘膦。
基于這個原理,農民可以放心地噴灑草甘膦以根除雜草,但轉基因作物不會受到傷害。然而,在大片大片的土地上大量使用草甘膦可能導致雜草種群的變化并進化出抗草甘膦的雜草,如產生可怕的長芒莧。由此,又會讓農民使用更多、更高劑量的草甘膦,這樣一來也會促進抗草甘膦雜草的進化。這種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循環(huán),一方面對于農民來說是不可持續(xù)的,另一方面也可能通過植物組織積累更高的草甘膦殘留而影響消費者。
因此,要達到真正的實質等同,就應當針對草甘膦的使用進行殘留評估。例如,從市場中增加采樣和測試作物,另外在風險評估的監(jiān)管系統(tǒng)中應包括農藥殘留量檢測,并進一步研究除草劑和殺蟲劑的間接生態(tài)效應,即對土壤種群的生態(tài)學相互作用,以及對營養(yǎng)吸收和植物成分的可能影響進行研究。
阿根廷的兒科醫(yī)生巴斯克斯已經提出了減少轉基因大豆草甘膦殘留的簡單方法,“如果中國人說他們對大豆的質量不滿意,那么阿根廷生產者就會少噴藥”。此外,中國衛(wèi)生計生委應當加緊出臺轉基因大豆和其他作物產品的草甘膦殘留限量標準,中國臺灣也于2013年開始推動修改進口轉基因大豆中草甘膦的殘留標準。
只有對轉基因產品的草甘膦等殘留有一個科學的評估標準,并且依法檢測,才能確保轉基因大豆和其他轉基因產品是安全的。
【責任編輯】張?zhí)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