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中日關系“安全困境”的軍國主義陰云

2015-09-10 07:22梁云祥
人民論壇·學術前沿 2015年14期
關鍵詞:法西斯主義軍國主義殖民主義

梁云祥

【摘要】日本軍國主義興起于20世紀30年代,武士道尚武精神、近代天皇專制體制的建立、殖民主義時代的對外侵略擴張、法西斯主義的影響及軍部的崛起、20年代末世界經濟危機是導致日本軍國主義興起的主要原因。戰(zhàn)后作為體制和政策的軍國主義在日本遭到整肅而覆滅,但作為思想意識形態(tài)的軍國主義仍然還有殘余。對此應該警惕和反對,但也不應該簡單地將目前的日本體制及其政策解讀為要恢復軍國主義,有可能會導致“自我驗證”,促使軍國主義的思想殘余向著體制和政策轉變。

【關鍵詞】軍國主義 中日關系 殖民主義 抗日戰(zhàn)爭 法西斯主義

【中圖分類號】K313.4 【文獻標識碼】A

2015年是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戰(zhàn)爭和中國人民抗日戰(zhàn)爭勝利70周年,在紀念與回顧那場已經遠去的戰(zhàn)爭時,一個不能回避的問題就是要探討引發(fā)戰(zhàn)爭的原因。一個必須承認的事實是:日本的軍國主義是導致戰(zhàn)爭的主要原因,而且時至今日,軍國主義的思想殘余還沒有完全散盡。在中日兩國的政治話語中,也常常出現(xiàn)有關軍國主義的爭論。因此,對軍國主義做出比較準確的定義以及進一步深入研究就非常有必要。

軍國主義的概念及產生根源

軍國主義主要是一種體制及其政策,當然廣義上也包括思想,源于專制、尚武及偶然爆發(fā)的社會危機。對于軍國主義以及軍國主義產生的根源,筆者先選擇一些中外辭書對軍國主義的認識或定義,如日本《角川日本史辭典》將軍國主義定義為“將戰(zhàn)爭及為了戰(zhàn)爭而加強軍事力量放在國民生活最優(yōu)先地位,并使政治、經濟、教育、文化等從屬于它的意識形態(tài)和體制。”①日本《巖波小辭典》將軍國主義定義為“為了戰(zhàn)爭和準備戰(zhàn)爭的政策、制度,在國民生活中占最高地位,從而支配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等的思想和行動方式?!雹谥袊摹逗喢魃鐣茖W辭典》將軍國主義定義為“為了侵略擴張,把國家置于軍事控制之下,窮兵黷武,使國家生活的各方面都為軍事侵略目的服務的思想、政策和制度?!雹郯俣劝倏茖Υ说亩x為“指崇尚武力和軍事擴張,將窮兵黷武和侵略擴張作為立國之本,將國家完全置于軍事控制之下,使政治、經濟、文教等各個方面均服務于擴軍備戰(zhàn)及對外戰(zhàn)爭的思想和政治制度。”④

以上定義雖然具體的表述不同,但核心的部分都認為軍國主義是一種以軍事追求和侵略擴張為國家政治生活核心的思想、體制及其政策。當然,這三者之間有著正相關的邏輯關系,即只有存在軍國主義的思想意識形態(tài),才有產生軍國主義體制及其政策的社會基礎,才能夠使得軍國主義的體制和政策能夠建立和推行。從嚴格意義上講,如果只是存在軍國主義的思想意識形態(tài),或者說社會主流的意識形態(tài)并不是軍國主義的,那就不應該說某一個國家是軍國主義國家。軍國主義主要是指國家體制及其政策,即由職業(yè)軍人掌握了政治權力并且武力成為推行國家政策的主要工具。

一般來說,軍國主義的產生可以從其政治根源、文化根源和社會根源來考察。所謂政治根源,即政治上的專制;文化根源即具有崇尚權威和武力的文化習慣;社會根源即當社會出現(xiàn)危機時就容易出現(xiàn)和需要社會強人或權力的集中。也就是說,軍國主義的產生首先與政治體制有關,政治上長期專制的國家就容易導向軍國主義,因為權力的集中和專制可以蒙蔽民眾渲染危機以至于最終越發(fā)強化權力與專制,尤其是當一個國家為了維護專制權力而讓軍隊的勢力增強并進入政治核心后就極易建立軍國主義的體制以及推行其政策。其次,在文化上一個國家或民族是否有崇尚權力和武力的傳統(tǒng),是一個國家是否導致軍國主義的社會基礎。因為即使有專制的權力,還必須有民眾的擁戴或者至少接受軍國主義體制及其政策才有可能建立和推行。再次,一個國家出現(xiàn)社會危機導致社會混亂的時候一般就會有集中權力以恢復秩序或者帶領國家走出危機的社會需求,這時往往就需要有一個強有力的權力中心或者領袖人物,這種情形也為軍國主義的產生提供了可能性。一般而言,只有這三者的結合才有可能導致軍國主義的出現(xiàn)。當然,這三者在任何國家都不是固定不變的。

日本軍國主義的興起及其原因

一般認為,日本軍國主義興起于20世紀30年代,即同西方的法西斯主義前后出現(xiàn)并相互結合在一起,實行對外侵略擴張,挑起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給世界帶來了巨大災難。但是日本的軍國主義也并非在一夜之間突然興起,而是有它的歷史發(fā)展軌跡,因此必須追溯至更久遠的歷史才能夠認識和理解日本為什么會在當時出現(xiàn)軍國主義的體制及其政策。

近代日本雖然經過19世紀60年代的“明治維新”全面西化開始進入歐美近代國家的行列,但是其政治思想和傳統(tǒng)仍舊帶有濃厚的東方色彩,其專制的程度絲毫不遜色于其他東方國家,在近代國家政治體制的合法框架內其專制程度更甚,實施這一專制的體制就是近代天皇制。

日本的天皇制度是一種非常獨特的政治制度。最初在大約6世紀末期,基本上是模仿中國的皇帝制度建立起來的,即高度中央集權的天皇制度。日本天皇制度從建立之初就有其自己的特點,即同民族和國家緊緊地合為一體,甚至到了“天皇就是日本”或者“日本就是天皇”的程度。自從日本形成一個國家并建立天皇制以來,就一直是一個家族在進行統(tǒng)治,因此被日本人驕傲地稱為“萬世一系”。對于將天皇視為民族和國家代表的日本人來說,“日本人迷信他們的國家,是世界上無比的國家,他們的皇室,是世界無比的統(tǒng)治者,他們的民族,是世界最優(yōu)秀的‘神選民族’,這種思想,都是從神教的信仰中產生出來的?!雹菀虼?,天皇制就是日本人自己常說的所謂“國體”,天皇顯然就是日本民族和國家的最主要的政治權威和象征,對于絕大部分的日本人來說,接受天皇的統(tǒng)治似乎是天經地義的,同一個家庭擁有一個家長一樣。

然而,日本的天皇制所體現(xiàn)的權威卻是一種虛幻的權威。日本自有歷史記載以來至少在名義上是由天皇來進行統(tǒng)治,但實際上在大部分的時間里,天皇本人都不真正參與政事或決策,甚至在某些時候被剝奪了所有參與政治活動的權力。然而天皇制不但一直沒有被廢除,比如在日本歷史上曾經經歷過貴族專權、院政⑥時代和武士幕府等天皇大權旁落但其仍然存在的現(xiàn)象,而且即使是實際掌握權力的人也仍然承認天皇在觀念上的權威,甚至對天皇充滿敬意和忠誠。也就是說,“一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末,日本領導人始終能把對天皇的極度尊重與十分樂意于把決策強加在他頭上而不管他的愿望如何這兩者結合起來。1945年投降時,日本領導人感到十分關切的一個問題是天皇將來的地位。那種對天皇的敬畏與對他的無情擺布結合起來的做法,很難為非日本人所理解?!雹呒词乖?945年8月日本遭受美國的原子彈攻擊后不得不考慮接受《波茨坦公告》投降時,日本領導人不能放棄的,仍然是日本的所謂“國體”。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之后對日本的懲罰和改造過程中,天皇制也沒有被廢除,天皇本人甚至不需要承擔戰(zhàn)爭責任。之所以如此,盡管有美國在其中所起的作用,但是為什么美國會選擇保留日本的天皇制呢?這一選擇本身就與日本國民對天皇的接受程度有關。如果天皇制不是在日本民眾中具有被神化或者受到尊敬和愛戴的地位,美國占領軍并無理由一定要保留天皇制。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結束后對日本戰(zhàn)犯進行的遠東國際審判中,包括東條英機在內的日本戰(zhàn)犯盡管千方百計狡辯抵賴,不承認自己有罪,但是在對待天皇的問題上,卻一致維護天皇,決不愿意將戰(zhàn)爭責任推到天皇身上。戰(zhàn)后的日本經過美國的民主化改造,日本國民雖然已不再相信天皇被神化的地位,但至少仍然保留了對天皇及其家族的尊敬和愛戴。

正是因為日本人對天皇的這種崇拜與尊重,所以以天皇名義所實施的專制才能夠在日本形成。天皇本人是否真具有權力并不重要,歷代日本的統(tǒng)治者都是在天皇的名義下進行統(tǒng)治,反而其專制性會更強。在近代面臨西方列強殖民入侵的情況下,日本一些首先接觸西方思想和規(guī)則的中下級武士迅速集結在天皇的旗幟下,發(fā)動了一次革命,完成了從一個封建制的落后國家到近代化先進國家的轉變。明治維新就是利用天皇的這種權威性集合了反幕府的各種政治勢力,又以天皇的名義凝聚國民進行了一場自上而下的資產階級維新,以1889年頒布《大日本帝國憲法》為標志,建立起了近代天皇制,這一體制的主要特點就是高度集權專制,即憲法規(guī)定一切權力歸天皇。天皇擁有立法、行政、司法以及軍事統(tǒng)帥權,甚至可以任意解散國會,其集權和專制的程度在近代憲法的包裝之下反而更加強盛,這就為軍國主義的產生提供了政治上的必要條件。后來軍部勢力日益增大后也是利用維護和弘揚天皇的旗號去進行戰(zhàn)爭動員,在天皇的旗幟下發(fā)動了一系列對外侵略戰(zhàn)爭,日本軍隊在戰(zhàn)爭中的頑強也是懷著為天皇而戰(zhàn)所帶來的愚昧性的榮耀感在支撐著。

除去近代天皇制的專制及其與軍部的結合,當時日本社會中的尚武傳統(tǒng)也是其產生軍國主義的條件之一。近代之前的日本是一個武士當權的國家,武士成為日本社會的統(tǒng)治階級,擁有眾多特權,但是同時為了實施統(tǒng)治,武士也須遵守某些規(guī)則,逐漸形成所謂的“武士道”,其中很重要的一個內容,就是崇尚武力,即日本武士道的尚武精神。武士就是以武力立世,崇尚武、忠、勇、義等精神。進入近代之后,雖然武士作為一個特權階級被廢除了,但是“武士道”中崇尚武力的傳統(tǒng)卻遺留了下來,尤其在面對近代西方列強殖民入侵,在中國兩次鴉片戰(zhàn)爭均遭失敗的強烈刺激下,日本社會認識到只有整備武力才能使國家免遭被殖民的命運。明治維新后日本新政府一直將整備武力作為國家最主要的政策來推行,正如一位日本學者所言:“如果沒有西歐列強打著‘文明的傲慢’的幌子,發(fā)動兩次鴉片戰(zhàn)爭侵略清朝的話,也許不會產生日本軍國主義?!雹嘣诓恢趁窬涂赡鼙恢趁竦臅r代,日本迅速掌握了西方列強的國際關系規(guī)則并開始以同樣的方法對待自己的亞洲鄰國,甚至比歐美列強更為殘忍地進行對外侵略。從19世紀90年代開始日本就不斷地對外用兵,先后發(fā)動“甲午戰(zhàn)爭”“日俄戰(zhàn)爭”及參與一戰(zhàn),這些戰(zhàn)爭都使日本大獲收益,導致日本國內的軍部勢力大增,軍人在日本社會的地位越來越高,日本民眾的民族主義情緒高漲,經常會成為要求和支持政府動用武力的社會基礎。日俄戰(zhàn)爭結束后,日本同俄羅斯簽訂的條約最初只是從俄羅斯割讓了部分領土,所要求的戰(zhàn)爭賠款遭俄羅斯拒絕,條約簽訂后日本民眾集會反對政府的讓步,要求繼續(xù)同俄羅斯作戰(zhàn),即使主張自由民權的日本知識分子在民族主義面前也成了狂熱的好戰(zhàn)分子。

近代天皇制的集權專制和日本社會整體崇尚武力的社會氛圍終于使日本在不斷面臨危機的情形下一步一步地走向了軍國主義。近代時期,日本主要面臨兩次危機,一次是在19世紀中期被西方打開國門之后面臨的被殖民的危機。日本通過內部革命推翻幕府統(tǒng)治建立新政府,后通過實行“富國強兵”政策迅速強大了起來,避免了被殖民化的命運。但是這樣所導致的另一個后果就是國內軍人地位的提高,以及對武力的迷信以至于幻想通過武力征服亞洲乃至世界的妄想,而且這一妄想成為了后來日本的基本國策。

另一次危機即20世紀20年代末開始的世界經濟危機。日本作為一個后起的資本主義國家,所占據(jù)的殖民地相對狹小,其經濟受到的打擊尤為嚴重,在這種情形之下,軍部勢力就開始鼓噪對外用兵,以通過武力爭奪世界市場,正是在這種社會氛圍的影響之下,才有了1931年的“九·一八事變”。當時這一事件雖然并不完全符合日本政府和軍部的總體戰(zhàn)略部署,但是在發(fā)生之后日本政府和軍部仍然全力以赴地支持,并在占領中國東北全境之后很快扶植起來一個傀儡政權“滿洲國”。其后,日本國內圍繞中國問題、是繼續(xù)等待還是迅速解決形成爭論,尤其在日本軍隊內部形成了所謂的“統(tǒng)制派”和“皇道派”,前者為相對的穩(wěn)健派,主張繼續(xù)等待時機解決中國問題,后者主張迅速通過武力解決中國問題。二者的爭斗最終演變?yōu)?932年的“五·一五事件”⑨和1936年的“二·二六事件”。⑩這兩次軍事政變雖然都被鎮(zhèn)壓了下去,但是軍部勢力成為左右日本國家政策的主要政治力量,其后的日本首相幾乎都只能由現(xiàn)役軍人擔任,而且主張激進的勢力開始成為日本軍部的主要力量。從此,日本的軍國主義體制正式確立,而且正是在這一體制及其侵略政策的主導之下,日本走上了一條戰(zhàn)爭的不歸路。

戰(zhàn)后日本軍國主義的覆滅及其思想殘余

1945年8月15日,日本戰(zhàn)敗宣布接受《波茨坦公告》無條件投降,美軍以盟軍的名義單獨占領日本并按照美國的意愿對日本進行了改造,其主要內容有民主化和非軍國主義化改造,前者就是要消除日本的專制體制,后者主要內容有解散日本軍隊、撤銷日本軍部大本營等與戰(zhàn)爭有關的機構、整肅和審判戰(zhàn)犯、解散鼓吹軍國主義的右翼團體等。從1945年8月美軍進駐日本到1952年4月日本根據(jù)《舊金山和約》獲得獨立,期間雖然也有由于冷戰(zhàn)爆發(fā)及中國內戰(zhàn)形勢導致美國對日政策發(fā)生變化,美國對日改造有不徹底的一面,但是對軍國主義的整肅,應該說做得還是比較徹底的,至少作為體制及其政策的軍國主義已經徹底覆滅。

首先,經過戰(zhàn)后美國主導的民主化和非軍國主義化改造,日本建立起了權力相對制衡的民主體制。天皇及其天皇制雖然還存在,但是憲法規(guī)定天皇僅僅是日本國家的象征,已經不可能影響日本的政治權力,正如一位美國人所說:“戰(zhàn)后的天皇制已非常接近成熟的北歐民主國家所建立的現(xiàn)代王國的形式。天皇家族完全脫離政治,只是民族團結的象征,穩(wěn)定的標志,以及連接過去時代的安慰人心的感情紐帶。任何可能用皇位來影響政治的做法都遭到堅決的反對。除此之外,作為一種永久性的沒有爭議的民族裝飾品,天皇制似乎已普遍被接受。對于像日本和北歐那些主要通過演變而不是革命手段取得民主制度的國家,這種君主制是個合適的形式?!倍?,除去天皇之外在戰(zhàn)后日本政治中真正發(fā)揮作用的首相及其內閣也很難將權力集中和實行專制,三權分立的政治制度設計使得任何首相都難以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去行事,尤其是想要專制,那么首先就會被趕下臺。與此同時,戰(zhàn)后的日本政治中軍人的影響幾乎不復存在,初期根本沒有軍隊,即使是后來建立的自衛(wèi)隊,也僅僅是作為技術性的職業(yè)軍人存在,絲毫沒有政治權力,在戰(zhàn)后日本政治格局中沒有絲毫地位。因此,軍國主義存在的政治基礎已經被破壞,政治上的專制與軍部的結合導致軍國主義的可能性已不存在。

其次,在戰(zhàn)后的日本社會,戰(zhàn)爭受到詛咒,和平主義成為主要的社會思潮,崇尚武力的傳統(tǒng)已經變得越來越淡薄,尤其在戰(zhàn)后長期和平環(huán)境下的富裕生活以及目前日本社會老齡化和少子化的現(xiàn)實情形之下,戰(zhàn)爭和暴力更是受到日本社會的普遍反對。比如最近圍繞安保法案的爭論以及日本國民的反對聲浪,就是因為擔心由于該法案的通過日本有可能被拖入戰(zhàn)爭。在如此的社會環(huán)境下,戰(zhàn)后歷屆日本政府也不再以戰(zhàn)爭作為推行國家政策的工具,在國際事務中基本上主張通過和平方式解決問題。也就是說,戰(zhàn)后的日本社會已經不具備產生軍國主義的文化基礎。

再次,正是由于接受了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的教訓,國際社會在戰(zhàn)后不但通過建立聯(lián)合國試圖實現(xiàn)永久的世界和平,而且還通過建立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關貿總協(xié)定等經濟組織試圖實現(xiàn)全球經濟的相對一體化,以便消除國家之間的經濟對抗從而最終導致戰(zhàn)爭的爆發(fā)。尤其在冷戰(zhàn)結束之后,世界進入了新一輪的全球化時代,國家即使面臨經濟危機,也已經不再是單純一個國家的事情,越是有經濟危機的時候才越需要國家之間的合作,那種通過武力搶奪經濟資源和市場的觀念和做法已經不能被世界所接受了。戰(zhàn)后的日本,通過和平的方式實現(xiàn)了經濟的崛起,所獲得的利益遠遠超過戰(zhàn)時通過武力所獲得的利益,因此日本沒有必要再重蹈覆轍。即使在20世紀90年代以后經濟長期處于蕭條狀態(tài),至少有一部分日本人認為這是日本所面臨的又一次危機,但是日本選擇通過進一步的開放和國際化度過這場危機,并沒有試圖對日本的現(xiàn)有政治結構做重大的調整,或者希望出現(xiàn)一位帶領國家走出危機的領袖人物。也就是說,目前的日本同樣不存在重新走向軍國主義的社會基礎。

總之,作為一種體制及其政策的日本軍國主義顯然已經不存在了,而且想重新復活也有相當?shù)碾y度。當然,作為思想意識形態(tài)的軍國主義殘余卻不能說已經完全消失,在日本社會,仍然還有人在鼓吹回到過去的軍國主義體制,并不時地閃現(xiàn)試圖恢復過去軍國主義政策的苗頭,如在日本社會總是對過去的歷史缺乏深刻的認識,對鼓吹軍國主義或懷念軍國主義的一些活動也比較容忍。不過軍國主義的這些殘余思想并非日本社會意識形態(tài)的主流,反對戰(zhàn)爭的和平主義訴求仍然是日本社會的主流,絕大部分日本人還是痛恨軍國主義體制及其政策的。

“安全困境”中如何看待日本軍國主義

從20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日本的政治格局確實發(fā)生了一些變化,越來越趨向于保守化和右傾化,具體反映在日本社會越來越不愿意承認過去的侵略歷史、越來越強化同美國的同盟關系、越來越想要擺脫戰(zhàn)敗國地位、越來越強調外來威脅而試圖強化其軍事力量,等等。但是,這些動向是否就意味著軍國主義的復活,值得商榷??傊?,不能簡單地將我們不喜歡的一切日本人所做的政治行為都歸咎于軍國主義。

如上所述,依據(jù)事實,我們應該承認作為體制及其政策的日本軍國主義已經不再存在,同時也必須要看到在日本社會仍然存在著軍國主義的思想意識形態(tài)殘余。對于日本的軍國主義思想意識形態(tài)殘余,當然應該警惕和反對,尤其在目前日本政治總體保守化和右傾化的政治生態(tài)下,軍國主義的思想及其行為就有了更大的活動空間。但是對此也不應過度解讀,危言聳聽,似乎日本仍然是一個軍國主義國家或者要恢復成一個軍國主義國家。從目前的日本外部和內部政治環(huán)境來看,日本既沒有確立恢復軍國主義的國家發(fā)展目標,客觀上也很難再恢復軍國主義的體制及其政策。

那么,應該如何解讀日本國內所發(fā)生的一系列常常被我們國內媒體指責為軍國主義的政治現(xiàn)象呢,比如目前安倍政府積極推動在日本國會通過的安保相關法案,以及已經修改了擴大武器出口范圍的“防衛(wèi)裝備轉移三原則”及制訂通過限制公民某些自由權利的“特定秘密保護法”,通過“防衛(wèi)省設置法”修正案提高職業(yè)軍人在政治決策中的作用,甚至還試圖修改和平憲法憲等等,這些政治行為不論最終能否完全實現(xiàn),確實會使得日本在軍事安全方面走得更遠,但是在現(xiàn)有國際環(huán)境下和日本現(xiàn)行體制下,仍然不能將這些政治行為簡單地解讀為軍國主義。

今天日本在安保政策方面的強化已經不同于20世紀30年代日本軍國主義時代的政策,它是在聯(lián)合國框架或至少在日美同盟框架內的強化。如果是按照聯(lián)合國憲章在聯(lián)合國范圍內的軍事活動,比如參加國際維和行動,當然不應該過分指責;如果是跟隨美國進行某些軍事活動,也要看這些軍事活動本身是否符合國際法,而不能簡單定義為軍國主義,除非我們同樣認為美國所進行的所有軍事活動也屬于軍國主義。而且,即使安倍政府所推動的上述法案都能夠通過成為日本法律,要真正實施起來也還會受到日本國內的諸多嚴格限制,尤其是對外用兵,并非像過去戰(zhàn)時軍國主義時代那樣隨隨便便,在這種情況下日本要恢復軍國主義仍然是非常困難的。

之所以對日本的軍國主義耿耿于懷,關鍵的問題還是中國人自己的感受,在20世紀70、80年代中日關系友好的時候,日本的軍費遠遠超過中國,長期保持世界第二、三位的水平,但是那時我們并沒有指責日本在恢復軍國主義,在2008年兩國領導人簽署的第四個政治文件中也稱,戰(zhàn)后日本所走的路是一條和平發(fā)展的道路。因此,最重要的問題還在于如何處理和改善中日現(xiàn)實關系。換言之,正是因為目前雙方關系處于一種“安全困境”的狀態(tài),所以任何一方軍事上的變化都會被另一方認為是威脅。近年來中國軍費的增長及其軍事力量的增強同樣被日本視為威脅,上述日本有關防衛(wèi)法案的修改或通過就是在2012年中日釣魚島爭端出現(xiàn)之后安倍政府以所謂“中國威脅論”為理由而實現(xiàn)的。

對日本軍國主義的警惕任何時候都不能放松,但同時,也不可片面夸大日本復活軍國主義的可能性,否則反而會自挖陷阱對日采取不必要的強硬政策,也會刺激日本的右翼更加認為所謂“中國威脅”而要求日本增強軍力,這樣就會形成惡性循環(huán),最終反而有可能會導致“自我驗證”,促使日本國內軍國主義殘余思想意識形態(tài)向著體制及其政策轉變。也就是說,如果中國對日本的軍事壓力增加,日本的一些保守政治家就有可能利用所謂“中國威脅論”強化日本國內的專制權力,增加軍備,甚至借助于危機發(fā)生而強化專制和軍人權力,最終實現(xiàn)再次的軍國主義化。如果真出現(xiàn)如此的情景,那當然對日本、對中國乃至對整個亞洲甚至世界就都是一場災難。

注釋

[日]《角川日本史辭典》,蔣立峰、湯重南主編:《日本軍國主義論》(上),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4頁。

[日]《巖波小辭典》,蔣立峰、湯重南主編:《日本軍國主義論》(上),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4頁。

《簡明社會科學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82年,第396頁。

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link?url=PQBLOvmw6fqfPcDKZGN5xnBUejFcNKBzgTHChKfr-dkYAgkLYYvkZMI5mMOcMhgBl4T63T8LkzsyPMYprctsg_。

戴季陶:《日本論》,北京:九州出版社,2005年,第6~7頁。

即為擺脫貴族專權而由太上皇設立院廳并實際控制權力的一種制度,開始于1086年并延續(xù)106年,直到1192年鐮倉幕府建立后被幕府政治所代替。

[美]埃德溫·賴肖爾等:《當今日本人——變化及其連續(xù)性》,孟勝德等譯,上海譯文出版社,1998年,第239、243頁。

[日]星野芳郎:《追溯日本軍國主義的源流》,張悅亭譯,北京:中國文化出版社,2007年,第1頁。

1932年5月15日,一部分少壯派軍人因為對政府和軍部高層的政策不滿而發(fā)動的軍事政變,政變軍人襲擊了首相官邸及警視廳等處,槍殺了當時的首相犬養(yǎng)毅,并在東京頒布戒嚴令,要求實現(xiàn)國家改造,不過這場政變很快即遭到鎮(zhèn)壓而失敗。

1936年2月26日,一部分皇道派的青年將校因為對政府和軍部高層的政策不滿而發(fā)動軍事政變,襲擊了首相官邸、陸軍省和警視廳,并槍殺了當時內閣的幾位大臣,不過這場政變很快即遭到鎮(zhèn)壓而失敗,一部分政變軍人及其支持政變的一些右翼團體領導人被判處死刑。

責 編/楊昀贇

Abstract: The main reasons for the emergence of the Japanese militarism in the 1930s are the Bushido martial spirit,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Mikado autocratic system in the modern history, outward aggression and expansion in the colonial era, the influence of fascism and the rise of the military, and the world economic crisis in the late 1920s. As political system and policy, militarism was purged in Japan after the war, yet it still partly remained as ideology. Though we should be vigilant against and oppose it, we cannot simply interpret the current Japanese system and its policies as the move to restore militarism. There may be self-verification, which will change the militarist ideological remnants into system and policy.

Keywords: militarism, Sino-Japanese relations, colonialism, Anti-Japanese War, fascism

猜你喜歡
法西斯主義軍國主義殖民主義
帝國視閾與殖民主義電影中的地方和江南風景
中國抗13與二戰(zhàn)的開始
警惕軍國主義復活
中國公眾對軍國主義的認知度調查
民族主義、現(xiàn)代性、東方主義、后殖民主義
——晚近西方學術語境中的韓朝歷史編纂學
鏡頭? 中國
國家尊嚴與人的尊嚴
史蒂文森小說《金銀島》的后殖民主義解讀
后殖民主義翻譯策略研究
日本軍國主義復活的歷史淵源
溆浦县| 凤翔县| 长岭县| 鸡西市| 申扎县| 宜兴市| 陆丰市| 东光县| 翁源县| 股票| 海宁市| 威海市| 神木县| 黔东| 三原县| 通江县| 昭平县| 武汉市| 繁峙县| 麻阳| 合阳县| 嘉禾县| 吴江市| 托克逊县| 叙永县| 呼玛县| 通道| 鹰潭市| 平安县| 抚远县| 垫江县| 绥德县| 西青区| 沛县| 白水县| 尚志市| 响水县| 巨鹿县| 和平区| 新兴县| 如皋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