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正茂
有的人往往會因一個“澳”字,把澳門與澳大利亞并列聯(lián)想,無形中擴大了澳門的“領(lǐng)域”。但澳大利亞是全球五大洲之一,是為“澳洲”,因其地處太平洋之中,人稱“大洋洲”;而澳門只是一介“彈丸之地”,小到人們口頭慣稱其為“澳門街”,極言其小到只有一條街。
說澳門只有一條街,有其歷史原因。澳門原為屹立于海中的一個小島,原始面積約2.78平方公里。后來,北面的西江口不斷沖積大量泥沙,逐漸淤泥至澳門島,形成了一條長約2公里,寬約10米,連接大陸與該島的一條沙堤小路。這樣,澳門就演變成一個半島,一條沙堤撐著萬頃碧波中的一個美麗小島,形如水天一色波光粼粼中“出污泥而不染”的一朵碩大蓮花,這沙堤被人美稱為“蓮花莖”,即今之關(guān)閘大馬路。
當我步出拱北海關(guān),進入關(guān)閘馬路時,潛意識地左顧右盼,想看看東西兩邊的瀲滟波濤。但是,所見都是高樓大廈;而在十字路口遠遠望去,與關(guān)閘馬路相距約五六十米平行的,還有一些馬路(后來知道東邊是長泰大馬路,西邊是巴波沙大馬路)。原來“蓮花莖”還因西江口沖來的泥沙而不斷“茁壯成長”,加之無意的傾倒垃圾和有心填海造地而變“粗”了?!按帧钡轿髋c原本隔海相望的青州島連成一片,東則形成幾與澳門本島大小相近的大塊街區(qū)。于是,澳門就不只有一條“澳門街”。現(xiàn)在,澳門的街已有900多條。
據(jù)唐思先生《澳門風物志》一書介紹,澳門填海造地已有100多年的歷史。正因不斷地填海造地,所以,雖為“彈丸之地”,卻在“日長夜大”。澳門之有意識地填海造地始于1863年,首次填平設(shè)于澳門半島南端的南灣澳督府對面海灘;之后40年間,填筑了北灣和淺灣;20世紀二三十年代繼續(xù)大規(guī)模填海,形成了今天的筷子基、青洲、臺山、黑沙環(huán)、南灣、新口岸等處。
1996年首度到訪時的澳門,由澳門半島和路環(huán)島、氹仔島組成。其中氹仔原為三個小島,1919年后,經(jīng)填海連成一片。這樣不斷地填海造地,從1910年到1985年,澳門半島面積由3.5平方公里擴展至6.05平方公里;氹仔島由1.98平方公里拓張為3.779平方公里;路環(huán)島由5.61平方公里增漲到7.087平方公里,合計16.92平方公里。1985年以來,澳門更是加速度地“日長夜大”,到1994年,合計已增長到23.5平方公里。人口則為41萬。這些數(shù)字在我的腦海里存儲停留了16年,詎料近日第五次訪澳時,人們告訴我的竟是:澳門總面積已達29.7平方公里,人口已經(jīng)達到55.7萬。也就是說,100年間,澳門已“日長夜大”10多倍。
當然,如果只是土地擴張而無“內(nèi)涵”的更新進步,其意義是有限的。澳門的變化,卻是與時代同步、為世界所震驚。以澳門各個組成部分而言,即可見一斑。原先的澳門,氹仔與路環(huán)兩島被稱為“離島”,雖與“本島”同為“澳門”,但隔水相望,交通不便,如無舟楫,只能“望洋興嘆”。而今,本島與氹仔之間已有分別長2.5公里、4.5公里、2.2公里的澳氹大橋連接,氹仔與路環(huán)之間也有一條2.2公里的“路氹”公路貫通。此外,還“飛架”了一座蓮花大橋直達珠海市橫琴島。交通之“四通八達”自不用說,旅行之快捷便利也不必說,其巧奪天工之美妙更令人震撼、贊嘆!白天游經(jīng)大橋之上時,放眼四望,只見藍天白云之下,海波蕩漾,碧水連天;蒼松掩映的海島城市之間,橋若游龍,鷗鳥低翔。尤其是入夜后駕車緩行這些大橋之上,幾如夢游天庭!夜幕之下,遠處是華燈閃爍的澳門各島,近處如珍珠串接的長鏈,直讓人興奮地慨嘆“此景只應(yīng)天上有,今日因何落人間”!澳門行,澳門行,只此橋上夜游,便也“超值”了!何況,“澳游”絕不只是游橋,澳門的人文勝景還多著呢!
澳門雖為“彈丸之地”,卻也四面八方聳立著幾座山峰。我曾不顧燥熱,汗流浹背地沿著盤山公路跑步登上東望洋山(又稱松山);也曾拾級而上,登臨澳門北端的望廈山、南端的西望洋山和媽閣山。站在這些山上,沐浴涼爽的海風,放眼環(huán)視全澳門,只見萬綠叢中高樓掩映,碧波灣里風景如畫,四通八達的環(huán)島馬路和島內(nèi)通衢上車水馬龍,人如潮涌。臨海各處大多平坦如砥、劃一如剪的填海新區(qū),現(xiàn)代化建筑鱗次櫛比。
“天工開物”,自可顯示造化的千鈞偉力。然而,當人類成為“萬物之靈”后,其改造河山的不懈努力亦堪與自然界媲美。陶淵明曾以“精衛(wèi)銜微木,將以填滄?!钡脑娋?,謳歌小鳥精衛(wèi)的頑強精神與宏大氣概。但畢竟只是神話與想象。而澳門的“日長夜大”,卻顯示了前仆后繼、不屈不撓的澳門同胞的奮斗精神與偉大業(yè)績。我沒有作過調(diào)查統(tǒng)計與比較,但是我想,整個地區(qū)經(jīng)過填海造地而使其與本來面積相比增加10倍,在世界上一定是十分稀罕的。
初訪澳門那次,澳門基金會的吳志良先生于我們抵達當日,宴請我與同行的同事。席間,吳先生談起澳門今昔、人情風物,后又贈送方寬烈先生編的《澳門當代詩詞紀事》上下兩冊。書中輯有廣東中華詩詞學會副會長、《當代詩詞》主編李汝倫先生的詩《澳門》,詩云:
崇樓截岸競摩空,
天際飛舟破浪東。
虹臥一橋燈火外,
珠漂三島煙雨中。
滄桑未改炎黃骨,
花樹猶吹華夏風。
四百余年孤客酒,
回歸和淚灑芳叢。
炎黃子孫,是愚公的子孫,是精衛(wèi)的子孫。有山擋路,愚公移山;有海阻隔,精衛(wèi)填海。澳門的炎黃子孫,正是以愚公精神、精衛(wèi)氣概開山填海而使“彈丸之地”的澳門“日長夜大”、日漸繁華,為全世界所矚目。如今,有了13億神州更加直接的支援,澳門這朵“蓮花”,當綻放得更加艷麗奪目吧!
寫到這里,忽然念及:如今沿海各地從北到南正在大張旗鼓圍海造地,這與當年澳門之“日長夜大”絕非一回事。澳門之“日長夜大”,一則是數(shù)百年間由西江水沖出的泥沙逐漸地淤積而成,大自然在毫不經(jīng)意間發(fā)生了變化,不至影響巨大;再則,即使有影響,但僅此澳門一地,對全中國的影響幾乎可以忽略不計。然而,今天的填埋灘涂、圍海造地,卻是人類歷史上規(guī)??涨暗摹?jù)上海政法學院學者的調(diào)查研究,當今造地之舉,已使我國海岸線縮短了1000多公里!這對自然環(huán)境的破壞,對國防的影響,無疑是極為巨大的。此其一。其二,“造”出來的地,往往根基不實,可能后患無窮。日本在圍海造地基礎(chǔ)上建成的福島核電站,就因此遇到極大麻煩。前車之覆,不可不鑒!其三,在圍海造地過程中,政府以公權(quán)強奪或協(xié)助強奪了原以灘涂養(yǎng)殖為生的漁民生計,嚴重激化社會矛盾,廣大漁民揭竿而起的負面“愿景”,不能等閑視之。何況,時至今日,我國竟無一部規(guī)范海岸開發(fā)的法律,實在應(yīng)當猛醒而改弦更張矣!
(作者為上海政法學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