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佳
16年前,北京日報《作家寫真》專欄刊登了劉恒的報告文學《小楊教書》。他用6個字概括了我的一生——讀書,教書,寫書。
我出生于湖南岳麓書院旁的一個知識分子家庭,家里沒有別的,只有書。書架上、箱子里、墻角旮旯全是書。
我從小愛讀書,起初看小人書,與小伙伴們互通有無。小人書看完了,就看大人書,家中有4個竹制大書架,我從最低層能摸得著的地方信手拈來,拿到什么看什么,連蒙帶猜地把家里的書幾乎看了個遍。
讀書讓我受益匪淺。15歲上大學,19歲成為大學老師,14年前以A+的成績畢業(yè)于肯尼迪政府學院,成為哈佛大學建校365年來第一位獲得MPA學位的外國盲人學生,被院長約瑟夫·奈譽為“中國的軟實力”,究其原因,還是得益于從小愛讀書的積淀。
我是圖書館???。在國家圖書館90年館慶“我與北圖之緣”征文活動中,我榮獲一等獎。人生無常,宗璞那篇《告別閱讀》也道出我當年因眼疾失明而不甘心告別閱讀的痛心疾首。
感謝國家圖書館圓了我和中國8500萬特殊讀者的讀書夢。2008年國際盲人節(jié),我成為中國盲人數字圖書館的啟動者和使用者。2009年以全票當選“文津讀者”并應邀參加中央電視臺“書香中國”晚會。我不但自己多讀書,還向他人推薦好書。2009年起我從國圖當年3萬本數字圖書中挑選600本推薦給殘疾人朋友。
我推動并見證了國家圖書館創(chuàng)建“文津陽光講壇”。我與中國盲文出版社張偉社長積極推動我國盡快批準《馬拉喀什條約》,以解決因版權限制給印刷品閱讀障礙者造成的“書荒”。作為中國圖書館學會閱讀推廣委員會顧問,參觀廣州博物館時,陳存潔館長讓我給盲人閱覽室起個名字,我說,就叫“粵光閣”吧。
數字圖書館使我能讀到當天世界各地的報刊文獻,這對我做好工作,講好中國故事很有幫助。當青海玉樹發(fā)生7.1級地震,作為聯(lián)合國殘疾人權利委員會副主席的我在第一時間發(fā)出請求,做了大量說服工作并引用了當天的《紐約時報》。第二天一早,北京時間2010年4月15日凌晨2點44分,聯(lián)合國殘疾人權利委員會和人權高專辦接受我的請求,繼海地、智利地震后又發(fā)表了“關于中國青海玉樹地震的聲明”,對我國政府切實有效保障震區(qū)殘疾人各項權利給予高度關注和支持并提出建議。無獨有偶,聯(lián)合國《人權周報》第26期在第一部分Highlights報道了我獲哈佛大學肯尼迪政府學院“校友成就獎”及我在2011年5月14日頒獎儀式上的即興獲獎感言。作為獲此獎項的中國大陸第一人,我感到自豪。我的獲獎感言贏得了全場起立和長時間鼓掌,其中就引用了最新一期的《紐約時報書評》。
在第20個世界讀書日到來之際,我想起泰戈爾的詩《圖書館》;想起今年《政府工作報告》和李克強總理答記者問中都在強調閱讀的重要性以及我的相關政協(xié)提案;想起身邊以書會友的九三學社社員范立斌、嚴慧英、陳利浩;想起今年全國婦聯(lián)執(zhí)委會上,我從王立群《智解成語》一書中對“安”字的解讀,談到家風乃至國家長治久安中女性的作用,以及北京1995世婦會的意義;想起春節(jié)前在上海一個研討會上,我與臺灣學者江惜美一見如故,只因我倆都是蘇東坡粉絲。
楊老師,老外把“內景”譯為“inner view”是否地道?學生舒萌達博士在美行醫(yī)20余載,春節(jié)回國探親時這樣問我,原來她想把《黃庭內景經》介紹給美國患者。這讓我想起在哈佛教“領導藝術”的美國頂尖教授大衛(wèi)·戈根講課時熟練引用“上善若水”等道儒釋經典章句,想起美國書店暢銷的英文版《道德經》口袋書,還有被APEC參會者一搶而光的《習近平談治國理政》。我感慨中國文化的軟實力。在教育全球化的今天,無須爭論東西方文化孰優(yōu)孰劣,關鍵在于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學以致用。
古人云:開卷有益。如同我任顧問的北京人藝那部原創(chuàng)話劇——《借光》,讀書讓我通過他人的眼睛去看世界,將其與自身經歷和感受相結合,形成自己獨到見解。
讀書立志。中學時讀到的《歌德巴赫猜想》和《居里夫人傳》引導我走進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培根說:“讀書使人充實?!比祟愒谧x書中進化升華,讀書幫助我們養(yǎng)浩然之氣,塑高尚人格,讀書令人自信?!芭e頭望明月”,即便你已無法看見那又大又圓的中秋月,李白醉酒般深一腳淺一腳地走在蜀道般的人生路上,詩仙定會穿越歷史的隧道來看你,告訴你“天生我材必有用”。
讀書使人類走出迷茫,永遠追求夢想和希望,如同奧巴馬的兩本暢銷書名——《來自我父親的夢想》和《無畏的希望》。讀書顯現真理、增長智慧,如佛經《親友書》所言:“猶如華池色清凈,月光垂照逾暉顯。”
讀書使人類免于毀滅?;厥咨鲜兰o,年輕氣盛的美國總統(tǒng)肯尼迪之所以能夠冷靜處理古巴導彈危機,避免了第三次世界大戰(zhàn),就是因為他曾讀過一本書——《八月炮火》。正如海明威的那部小說名,人類當《告別武器》,但不可告別閱讀!尤其在遭遇社會、生態(tài)、心靈三大危機的21世紀,化解危機最終還要靠人類自己,靠提高人的素質,靠多讀書,讀好書。
人之境界分為四個層次——欲求、求知、道德、審美。愛讀書的人,面朝大海,春暖花開;面對社會萬象,氣定神閑,大膽直言;多一些“審美”少一些“炫丑”。
《全球通史》《極簡歐洲史》《世界社會主義五百年》《社會主義由西方到東方的演進》和《覺醒的歷程——中華精神現象學大綱》。九三學社中央韓啟德主席給我們開出的這份書單,如同在墻上掛了兩張地圖:“一張中國地圖,一張世界地圖?!?/p>
令我記憶猶新的還有去年九三學社中央常委會上韓啟德主席的一番話。他說:“聽了嚴仁英教授等6位九三學社典型事跡宣講,憶起王選、王淦昌等為國家做出巨大貢獻的已故九三前輩,我們都只是歷史長河的匆匆過客!但是,人的一生有沒有意義,在于我們?yōu)檫@個社會做出了多少貢獻。作為一個當代中國人,生命的意義就在于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做出了多少實實在在的事情。一個人可以活得長,可以活得短,可以活得轟轟烈烈,可以活得默默無聞,但是,在這個意義上,我們都是一樣的。一旦在這個意義上想通了,我們的每一天都會過的充實,過的愉快,過的平凡而有意義!”
這番肺腑之言令我感動不已,仿佛韓主席在拉著我的手對我說:“要對得起生你養(yǎng)你的這片熱土!你怎樣,中國便怎樣!”我心潮澎湃,思緒萬千,想到了魯迅那篇《為了忘卻的紀念》,想到了肯尼迪《總統(tǒng)就職演說》中的那句話:“不要問國家能為你做什么,要問你能為國家做什么”……
世界是一本書,祖國是一本書,每個人都是一本書。讀懂這些書,絕非易事,需付出大量時間、精力、甚至生命——如同西天取經,歷經八十一難,最終取得無字真經,成為“斗戰(zhàn)勝佛”。因此,不朽的不是書,而是讀書人。讀者萬歲!
(作者為中國科學院大學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