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林漢達:從拼音字到京白口語

2015-09-10 07:22羅京生
博覽群書 2015年5期
關(guān)鍵詞:白話新編林先生

羅京生

小時候讀林漢達先生編寫的歷史故事,把林先生當(dāng)成歷史學(xué)家,長大后才知道,林先生主攻的不是歷史,而是語言和民眾教育,又知道林先生還是拼音字方面的專家,他的《東周列國故事新編》最初就是用拼音字寫的。林先生寫歷史,志不在史,而是掃除文盲,普及教育,開啟民智,幫助國家富強起來。

鴉片戰(zhàn)爭以后,特別是甲午戰(zhàn)爭的失敗,使中國知識階層認識到,要進行改革,實行新政,挽救國家民族于危亡,靠少數(shù)先進分子孤軍奮戰(zhàn)是不行的,必須開啟民智,動員廣大民眾力量的參與。但是中國傳統(tǒng)方塊漢字有一大弊端,就是太復(fù)雜,不易掌握,造成中國文盲眾多,影響新思想、新觀念的傳播,因此改革中國傳統(tǒng)文字,就成為進行其他各項改革的先導(dǎo)。1906年,江蘇人朱文熊首先提出以拼音字替代漢字的設(shè)想,他在這一年出版了《江蘇新字母》一書,為蘇州話制定了一套拉丁字母拼音方案,他還首先在書中使用了“普通話”一詞,并將其定義為“各省通用之話”。繼朱文熊之后,梁啟超、沈?qū)W、盧戇章、王照,直到五四時期的蔡元培、錢玄同、魯迅、陳獨秀、胡適、劉半農(nóng)、瞿秋白等人,都為改革傳統(tǒng)漢字,實行拼音文字大聲疾呼。在他們的倡導(dǎo)推動下,全國掀起一場“切音字運動”。所謂“切音字”,就是用拼音字代替方塊漢字。據(jù)統(tǒng)計,當(dāng)時各地推出的拼音方案多達27種,有的用符號,有的用漢字筆劃,還有的用阿拉伯?dāng)?shù)字、拉丁字母、斯拉夫字母等。正如胡愈之先生所說:“在西方,沖破中世紀黑暗時代,首先是從文字改革開始的,這就是打破教會和僧院所壟斷的舊文字,創(chuàng)造和群眾口語相結(jié)合的新文字,這才產(chǎn)生了啟蒙運動,產(chǎn)生了資本主義的產(chǎn)業(yè)革命,在中國,不可能有例外。”

林漢達先生就是在這樣一個大背景下開始研究拼音文字的。林先生1900年出生在浙江鎮(zhèn)??h一個農(nóng)民家庭,從小上教會學(xué)校,大學(xué)畢業(yè)后,先在寧波四明中學(xué)當(dāng)老師,后來進入上海世界書局當(dāng)編輯。上海世界書局以出版大眾讀物和兒童讀物為主,需要加注拼音,林先生就研究各種拼音方式。當(dāng)時社會上占主導(dǎo)地位的拼音方式有兩種,一種是國民政府頒布的“國語羅馬字”,另一種是由瞿秋白、吳玉章、林伯渠等人和蘇聯(lián)漢學(xué)家合作擬定的拉丁化新文字。林先生經(jīng)過研究,認為這兩種方式各有利弊,他取長補短,設(shè)計了一套新方案,稱為“簡體羅馬字”(后來改稱“國語拼音”)。“簡體羅馬字”的主要特點是采用“國語羅馬字”的基本式,去除繁瑣的標調(diào)變化,對于同音字,除用發(fā)音不同的同義詞,或用復(fù)音詞替代單音詞外,又采取了“定型字”、“定型詞”,以及對常用的同音詞規(guī)定“特殊寫法”等辦法來解決。

1937年,林先生赴美國留學(xué),在科羅拉多州州立大學(xué)研究院攻讀民眾教育,兩年后獲得博士學(xué)位,他的博士論文題目是《中國民眾教育的發(fā)展與中國文字改革的關(guān)系》。1939年,林先生返回祖國,在母校杭州之江大學(xué)(即現(xiàn)在的浙江大學(xué))任教。1941年太平洋戰(zhàn)爭爆發(fā),之江大學(xué)遷往內(nèi)地,林先生沒有隨學(xué)校內(nèi)遷,而是留在家里做兩件事情,一件是編輯《國語拼音詞匯》,另一件就是寫《東周列國故事新編》。林先生寫《東周列國故事新編》的最初動機是嘗試如何用拼音字寫作,所以《東周列國故事新編》開始是用拉丁化新文字寫的。寫成部分章節(jié)后,他拿給上海的三位語言學(xué)家齊鐵恨、馬國英、嚴工上看,并請他們幫助譯成北京話??墒邱R國英等三人只懂得老式的注音字母,不懂拉丁化新文字,最后還是林先生自己把寫好的部分譯成漢字。后來林先生決定,先用漢字寫,等到中國拼音字方案正式公布后,再譯成拼音字。

林先生雖然改用漢字寫作,可因為開始是用拼音字,將來還準備譯回到拼音字,所以他在寫作中時時留心譯成拼音字后的效果。拼音字和漢字不同,漢字是象形文字,是用來“看”的,拼音字是聽聲辯音,是用來“聽”的,這也符合林先生一貫對寫作所持的態(tài)度:即“文章不但要能夠用眼睛看,還要能用耳朵聽”。傳統(tǒng)的書面語是給人看的,不完全符合人們“聽”的習(xí)慣,所以要改造??墒窃趺锤哪??林先生的辦法就是用“白話”加“口語”寫作?!鞍自挕本褪窃诳谡Z基礎(chǔ)上經(jīng)過加工的書面語。中國地域遼闊,各地的“白話”也不相同,其中占主導(dǎo)地位的有四種,分別是“北京白話”,也稱“官話白話”,“吳語白話”,“粵語白話”和“中州韻白”(明代官話)。在這四種白話中,林先生采用的是北京白話。他認為不論從歷史上看,還是從實際影響上看,北京白話都是最有資格被大眾認同的。同樣的理由,林先生采用了北京口語。具體到寫作中,就是能夠用口語的地方,盡量用口語,不能夠用口語的地方,就用白話。所以人們說到林先生的文字風(fēng)格,就說他寫的是“京白口語”。

使用口語寫作有一個麻煩,就是口語有不規(guī)范的毛病。比如“給”這個字,在北京口語中就可以有5種用法:

1,“給予”,如甲給乙一本書;

2,“被”,如甲給乙打了;

3,“替”或“為”,如甲給乙寄信;

4,“把”,如甲給乙的書丟了;

5,“向”或“對”,如甲給乙賠不是。

換句話說,“給”這個字除了它本來的意思“給予”外,還有很多“兼職”,如“替”“為”“把”“向”等。林先生的做法是,盡量減少每個字或詞的“兼職”,只采用它們最基本的用法,也就是用詞規(guī)范化。

還有一個問題,就是中國傳統(tǒng)寫作,講究惜墨如金,經(jīng)常這里省去一個主語,那里刪掉一個賓語,至于代詞更是可刪則刪,因此人們對文章的理解,很多時候要依靠上下文的銜接。對于看書的人來說,這不會受到什么影響,可是對于“聽”書的人來說,就有可能造成一些歧義。因此林先生在寫作中,就特別注意語法的精密和句子的完整,這也是為了適應(yīng)“聽”的需要。例如《東周列國故事新編》第31章“荒年買糧”中有一段,林先生原來是這樣寫的:“晉國許下五座城,到現(xiàn)在還沒交割,今年遇到了饑荒,派人來糴糧,應(yīng)當(dāng)答應(yīng)嗎?”后來改成“晉國許下咱們五座城,到現(xiàn)在還沒交割。今年他們有了饑荒,派人來買糧食,咱們答應(yīng)不答應(yīng)呢?”這樣就不會造成歧義了。

《東周列國故事新編》1946年完稿,1948年由生活書店出版。解放后,三聯(lián)書店和中華書局都有再版。1978年中華書局年再版《東周列國故事新編》時,還出版了《東周列國故事新編》的續(xù)篇《前后漢故事新編》。這中間,中國少年兒童出版社和上海兒童出版社又分別約請林先生編寫了面向廣大青少年讀者的通俗歷史讀本《春秋故事》《戰(zhàn)國故事》《西漢故事》《東漢故事》和《上下五千年》。60多年中,林先生的歷史故事系列叢書一版再版,不少家庭祖孫三代都讀他的書,許多人都是從讀林先生的通俗歷史讀物開始,了解并喜愛上中國歷史的。

與上世紀眾多中國知識分子一樣,林先生一生歷經(jīng)坎坷,遍嘗榮辱。新中國建立前,他追求進步,反對獨裁和內(nèi)戰(zhàn),與馬敘倫、王占鰲等人發(fā)起成立中國民主促進會,受到國民黨當(dāng)局的通緝。新中國建立后,他擔(dān)任過全國掃盲委員會副主任、教育部副部長等高官,因為對掃盲和文字改革工作建言,反右時被劃為右派,“文化大革命”中又被打成反革命,逐出北京,發(fā)配寧夏。林先生真心反思,努力追趕時代的步伐,不讓自己落伍。在那個特殊的年代,他寫過不少宣傳階級斗爭的小故事,既為緊跟形勢,同時也是自我教育。1972年6月,他從寧夏回到北京,7月,受周恩來總理委托,審校前蘇聯(lián)不同政見者伊凡·久巴所著《國際主義還是俄羅斯化》一書的譯文,據(jù)說是毛澤東要看這本書。林先生因為自己能被國家領(lǐng)導(dǎo)人重新記起并有了用武之地而格外興奮,為了能夠高質(zhì)量完成周總理交代的工作,72歲高齡的林先生晝夜伏案,一天工作16個小時以上,幾乎達到拼命的程度。據(jù)林先生之子林文虎回憶,一次全家人一起吃飯,林先生的大女兒林蜜地勸他說:“爸爸,我看你完成這次任務(wù)后,就退休養(yǎng)老吧?!绷窒壬蝗粊G下筷子,沖林蜜地大喊道:“你說什么!壞人誣陷我,狠整我,這么多年不讓我工作,今天好不容易才干一點工作,你竟然讓我退休養(yǎng)老!我老嗎?我不老!我還有個20年的寫作規(guī)劃要去完成,我恨不得一天工作48小時!”7月24日深夜,林先生最后審?fù)陼澹?5日凌晨,心臟病突發(fā),經(jīng)搶救無效,26日凌晨在北京醫(yī)院去世。后來有人嘆息說,林先生是因為過度勞累加過度興奮,在雙重刺激下去世的。

盡管個人境遇大起大落,但林先生對文字改革和口語化寫作的研究從來沒有停止過,極受青少年歡迎的《春秋故事》《戰(zhàn)國故事》和《西漢故事》三本書,都是在他“罹難”時期完成的。即使在“文化大革命”的嚴酷年代,他的研究工作也沒有中斷。周有光先生曾撰文談到“文革”期間林先生被下放到寧夏平羅國務(wù)院直屬機關(guān)五七干校時,仍然孜孜不倦地思考語文改革如何大眾化的情景:

五七干校在寧夏平羅的遠郊區(qū)種了一大片高梁,快到收割的野外了。我和林漢達兩人奉命看守高梁。

林漢達原來是教育部副部長,年齡比我大,他七十多歲,我六十多歲。我們兩人得到的命令是:要不停地到處去走,不允許我們站著不動,不允許聚在一起。

一連看守三天后,沒有一個人影。十幾里路以外都沒有人家,沒有人來偷。也沒有什么人管我們兩個,所以,第四天,我們就聚在一起,還躺下來聊天。

我們聊的是語文大眾化的問題,聊得很開心。

他問我:“未亡人”“遺孀”“寡婦”,哪一種說法好?

我開玩笑:“大人物的寡婦叫遺孀,小人物的遺孀叫寡婦。”

他大笑起來!講了一個故事。在一次他問一個掃盲學(xué)員:什么叫“遺孀”?學(xué)員回答:是一種雪花膏,白玉霜、蝶霜、遺孀。

他就問:這個“孀”字為什么有“女”字旁?

學(xué)員說:女人用的東西嘛!

林漢達笑著補充:普通話里沒有“遺孀”這個詞,可是報紙上偏要用它。

我問:“你查過詞典了嗎?”

他肯定地告訴我:“查過,好幾種詞典都沒有?!彼岢Z文大眾化的認真態(tài)度,很令人欽佩。

林先生一生致力于拼音字推廣和大眾語言研究,他的坎坷經(jīng)歷和榮辱哀樂無不緊系于此。編寫通俗歷史故事本來是他為推廣拼音字而做的探索工作,但很多人都以為他是專門研究歷史的,其中的原因,大概是因為林先生被劃為右派后,便很少再拋頭露面,人們只是讀了他寫的通俗歷史讀物,才知道有這樣一個人,可以把歷史寫得非常有趣。實際上,許多喜愛林先生的人,不僅是喜愛他寫的歷史故事,同時也喜愛他的文字,喜愛那種又文雅又幽默的“京白口語”,就像有人喜歡老舍、趙樹理、孫犁和張恨水的語言一樣。林先生通過他寫的歷史故事,拉近了我們與歷史的距離,使一向不入尋常百姓家的正史,也能像戲文和說唱一樣在民間廣為傳播。完成這件工作,僅具有歷史方面的素養(yǎng)是遠遠不夠的,這是林先生對中國歷史的貢獻。

猜你喜歡
白話新編林先生
家鄉(xiāng)的土白話
Southern_Weekly_1951_2021_07_15_p38
新編報到等
童謠聲聲唱出美好未來
Kiss and Ride
呼我
忙碌的莫林先生
故事新編
《亡羊補牢》新編
舊瓶裝新酒
朝阳市| 冕宁县| 聂拉木县| 阿坝县| 南康市| 榆林市| 邵阳市| 塘沽区| 德阳市| 安西县| 桐城市| 稻城县| 武威市| 营口市| 涡阳县| 衡阳县| 沙洋县| 榆林市| 乌兰察布市| 西乌珠穆沁旗| 枞阳县| 中阳县| 法库县| 镇安县| 文昌市| 海宁市| 云龙县| 永川市| 邓州市| 吉木乃县| 黔江区| 博客| 万源市| 乌拉特中旗| 湘西| 五台县| 丽水市| 新密市| 巩义市| 七台河市| 静乐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