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禮英
在浩如煙海的詩歌中,有一類詩作抒寫詩人的相思離別之苦和羈旅惆悵之思,不直抒胸臆,傾訴衷情,而是落筆對方,通過側(cè)面描寫來烘托詩人的苦恨離情,這種方法稱之為“對寫法”。品讀這類詩作,常常給人以曲折有致,情韻悠長之感。
本來詩人自己思鄉(xiāng)懷人,在詩中卻撇開自己,從對方下筆,想象對方思念自己的情形,從而委婉含蓄地抒發(fā)深摯的情感。這種“主客移位”的方法,使得作者或作品中主人公的懷遠或思歸之情,既顯得生動形象,富有意境,又顯得具體充實,富有深度。既深化感情,又強化主題。這種寫法主要有三類形式:
一、移情于物
詩人本欲表達自己對某物的一種情感,但在具體表達時卻故意將自己的感情移注于另外的物上,表面上看是移情別戀,而實質(zhì)上作者對此物的眷顧更深,感情也更真,能夠收到“倍增情感”的效果,這就是詩詞中“對寫法”的一種表現(xiàn)形式。
李白《渡荊門送別》一詩中的“仍憐故鄉(xiāng)水,萬里送行舟”一句,明明是詩人有離鄉(xiāng)惜別的情思,而又不直說,反而采用擬人化手法,說“故鄉(xiāng)水”對自己懷有深情,不辭勞苦,從四川一直送他到荊門外,即“萬里送行舟”,使故園之思顯得更曲折含蓄,更有詩味和情趣。在戎昱的《移家別湖上亭》中也有這樣的情境:“好是春風(fēng)湖上亭,柳條藤蔓系離情。黃鸝久住渾相識,欲別頻啼四五聲?!?詩人搬家時,對故居一草一木依戀難舍的深厚感情,詩人不直寫自己是如何對一草一木的依戀不舍,而是從對方入手,寫柳條藤蔓主動牽系離情,寫黃鸝因與詩人毗鄰而居相識相知,詩人對湖上亭的草木是如此情深,難舍難分,達到物我交融的地步。
二、移情于人
詩人不直抒自己內(nèi)心的情感,而是從對方著筆,展開聯(lián)想和想象,借對方來寫自己,表面上看是寫對方,而實際上是寫自己,通過對方來反照自己,這是推進一層的寫法,這樣寫更加顯得情深意厚,并給人以無限的回味和遐想。這是詩詞中“對寫”藝術(shù)手法的最常見的一種表現(xiàn)形式,常常使用一些諸如“憶”“想得”“遙知”“遙憐”之類領(lǐng)字來結(jié)構(gòu)全篇。
在杜甫的《月夜》中有“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一句,寫的是妻子思念丈夫,其實恰恰是詩人自己感情的折光。作者看到的是長安月,但他更焦心的不是自己失掉自由、生死未卜的處境,而是妻子對自己的處境如何焦心。所以悄焉動容,神馳千里,直寫“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而小兒女未諳世事,還不懂得“憶長安”?。∮眯号摹安唤鈶洝狈匆r妻子的“憶”,突出了那個“獨”字,又進一層。這分明透露出他和妻子有過“同看”鄜州月而共“憶長安”的往事,“憶”不僅充滿了辛酸,而且交織著憂慮與驚恐,“憐”字,也飽含深情,感人肺腑。題為《月夜》,字字都從月色中照出,而以“獨看”“雙照”為一詩之眼?!蔼毧础笔乾F(xiàn)實,卻從對面著想,只寫妻子“獨看”鄜州之月而“憶長安”,而自己的“獨看”長安之月而憶鄜州,已包含其中。“雙照”兼包回憶與希望:感傷“今夜”的“獨看”,回憶往日的同看,而把并倚“虛幌”(薄帷)、對月舒愁的希望寄托于不知“何時”的未來。詞旨婉切,章法緊密。如黃生所說:“五律至此,無忝詩圣矣!”
又如,白居易在《邯鄲冬至夜思家》一詩中寫到:“想得家中夜深坐,還應(yīng)說著遠行人。”他在思家之時想象出來的那幅情景,卻是家里人如何想念自己。這個冬至佳節(jié),由于自己離家遠行,所以家里人一定也過得很不愉快。當(dāng)自己抱膝燈前,想念家人,直想到深夜的時候,家里人大約同樣還沒有睡,坐在燈前,“說著遠行人”吧!“說”了些什么呢,這就給讀者留下了馳騁想象的廣闊天地。每一個享過天倫之樂的人,有過類似經(jīng)歷的人,都可以根據(jù)自己的生活體驗,想得很多,可以感覺到那種情感。詩人巧妙地運用對寫法,把深摯的情感抒發(fā)得更為婉曲含蓄。
再如,高適《除夕作》中的“故鄉(xiāng)今夜思千里,霜鬢明朝又一年”的句子,沈德潛說:“作故鄉(xiāng)親友思千里外人,愈有意味。”之所以“愈有意味”,就是詩人巧妙地運用“對寫法”,把深摯的情思抒發(fā)得更為婉曲含蓄。“故鄉(xiāng)今夜思千里,霜鬢明朝又一年”,正是把雙方思之久、思之深、思之苦,集中地通過除夕之夜抒寫出來了,完滿地表現(xiàn)了詩的主題思想。因此,就它的高度概括和精煉含蓄的特色而言,是可以說收到了“意盡”和“添著一語不得”的藝術(shù)效果。
三、反彈琵琶
即詩人本欲表現(xiàn)某一種情感,但在表達時卻故意反其道而行之,或是一反常人的正常心理,故意從反面落筆。通過反彈琵琶的方式來表現(xiàn)詩人的情感,這其實也正是“對寫法”的一種表現(xiàn)形式。
韋莊的《菩薩蠻》中有“未老莫還鄉(xiāng),還鄉(xiāng)須斷腸”一句,按常情,作客異鄉(xiāng)的游子總以不得還故鄉(xiāng)而愁緒滿懷,但這首詞卻偏偏反過來說:“未老莫還鄉(xiāng),還鄉(xiāng)須斷腸”。這是因為一般游子的憂愁是不能回故鄉(xiāng),而這首詞中的游子由于故鄉(xiāng)的戰(zhàn)亂原因不能回,這種愁苦就比一般游子更為深廣。這首詞的主旨,是在描寫江南好的背景上,述說作者漂泊異鄉(xiāng)、有家難歸的痛苦感情,“還鄉(xiāng)須斷腸” 這一句正是突出了這一主旨。
親情與鄉(xiāng)情在中華民族的心靈深處永遠都是醇厚的,如果表達得過于直露淺白,必將索然無味。而這種寫法,則完全合乎中國古典詩詞崇尚含蓄的原則,宛轉(zhuǎn)曲達,有“不著一字,盡得風(fēng)流”、“登彼太行,翠繞羊腸”之境界。
這種寫法,實質(zhì)應(yīng)是一種反襯,而反襯又比一般的陪襯更曲折有致,更具藝術(shù)表現(xiàn)力和感染力。在這類作品中,主體客體,相互思念,這是現(xiàn)實,也是抒情的基礎(chǔ),而這,又恰恰最易引起共鳴,使讀者感到情思深長,余味無窮。因此,這種表現(xiàn)手法歷來倍受詩人垂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