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憶玲
《登上地球之巔》選自中國著名的新聞工作者郭超人先生的長篇通迅《紅旗插上珠穆朗瑪峰》。雖然我對攀登珠峰的消息早有所聞,但從看到它的第一眼起,我還是對珠峰北坡――這條死亡路線的艱難和兇險而感到震驚,更被文中登山英雄那激越淋漓的情感深深地震撼了。我驚異于郭超人這位心靈捕手的巨大魅力,更驚嘆于文中那動人心魄的舍生忘死。基于文本的特點和內心的震撼,我設計了這個情感體驗式課堂,力求在課堂上撥響學生的情感之弦,在情感體驗的基礎上學習知識、提升能力,從而點燃學生的靈氣幽火。教學結束之后,我就教學中的幾個環(huán)節(jié)作一反思:
一、明確主線,激發(fā)了學生的個性化解讀(橫看成嶺側成峰)
教學有法,但教無定法。對文本的個性化解讀是教師主觀能動性的最根本的體現(xiàn),也是成功課堂的前提。郭超人先生飽含激情對登山健兒給予了最真摯的禮贊,以“情感體驗”為教學主線,是教材本身的要求,也是教學目標的要求,為了引導學生深入體會故事的偉大崇高,我從教材本身的特點出發(fā),讓學生在整體感知課文的基礎上,對故事做個定性,用“這是一個________的故事”這一句式讓學生說話,既給了學生多角度閱讀的空間,又全方位地詮釋了故事的內蘊,同時無論是哪個層次的學生,都能一抒己見,都能在閱讀體驗中獲得成就感。這就是我為人師者始終在孜孜以求的幸福語文,學生回答問題的積極性很高,概括能力也極強,有從環(huán)境角度概括的,有從事件角度概括的,更多的則是從人物精神角度來概括,而且用語異彩紛呈,在課堂上成功地激發(fā)了潛藏在學生心靈深處的靈性。
二、品味細節(jié),層層蓄勢(直掛云帆濟滄海)
閱讀教學應該遵循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課堂上無論是情感的激發(fā),知識的傳授,還是能力的訓練都不例外。在本節(jié)課的教學中,所有的環(huán)節(jié)都圍繞“情感體驗”這條主線進行,所以第二個環(huán)節(jié)就直奔中心,把握文章的情感基調,通過擬小標題的方式,有效地避免了串講的枯燥,有助于激活學生的閱讀思維,既充分尊重學生的自主閱讀體驗,又教給其閱讀技巧,有利于提高閱讀效率,并為下一個環(huán)節(jié)的理解打下堅實的基礎,給自己所動容的細節(jié)擬一個小標題,并說出其偉大崇高之處。這一內容緊承上面的粗讀感知,使課堂結構和學生的思維都顯得嚴謹連貫,教學中我發(fā)現(xiàn)很多學生都無意識的選擇了攀登第二臺階時劉連滿的表現(xiàn),于是我就相機行事詢問學生,有人認為若以是非成敗論英雄,那么未登頂峰的劉連滿算不上真正的英雄,對嗎?在我半帶“挑釁”的提問下,學生的思考走向深入,解讀文本也更加深刻,預設與生成達到了統(tǒng)一,巧妙地突破了重難點。
三、拓展延讀,延讀精彩(我見青山多嫵媚)
本文的主人公以及幕后的英雄們,經歷了千辛萬苦完成了幾代中國人的夢想,他們用生命踐行了一個中國人的尊嚴和良知,在引導學生認識了他們探險的意義, 深入地領會了英雄崇高品質的基礎上,我拿我對魯迅的敬仰做范例,讓學生從實際出發(fā),學寫頒獎詞,這一環(huán)節(jié)既鞏固了情感又提升了語文能力,同時引導學生從文內走到文外,從課內走到課外,讓學生在親身實踐中延續(xù)英雄的故事,傳承英雄的精神,聽說讀寫結合,以此提高語文學習的綜合能力。
本文意在弘揚我們中華民族的偉大精神和不屈意志,但是學生因為受到生活體驗的局限,理解往往不夠深入。要想感動學生,首先要讓自己感動,然后將這種感動精心錘煉為煽情的語言,課堂上再以或質疑、或小結、或過渡、或延伸的方式進行激情點撥、渲染,營造理想的學習環(huán)境,引導學生入耳、入目、入心,從而激起情感的共鳴,點燃靈性的火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