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淑梅 湯天勇
內容摘要:目前大學語文教學存在一些癥結問題。要解決這些癥結問題就要尋求出路。大學語文的出路在于培養(yǎng)學生在語言實際運用中的規(guī)范和技巧。
關鍵詞:大學語文 癥結 出路 語言
一.大學語文教學的癥結問題
目前大學生的語文水平差、語文素養(yǎng)滑坡,尤其是口頭表達能力和書面表達能力差得令人吃驚。北京大學的孔慶東教授說,問學生從理科大樓到北大西門怎么走,結果沒有一個能說得既簡潔又準確。一位大學語文教師憂心忡忡地說:“我發(fā)現(xiàn),現(xiàn)在的大學生不會寫信封,也不會寫信,不會寫報告,不會寫公函。”另一位教師則說:“我曾經要求學生寫一篇千字文章,不得出現(xiàn)錯別字或語句不通順的情況,結果95%的學生做不到”。新聞、中文專業(yè)的學生的表現(xiàn)也令人大失所望。某大學四年級新聞專業(yè)本科生招聘進報社后寫的一篇新聞稿,短短278個字,出現(xiàn)語言運用上的錯誤和毛病有十一處。出現(xiàn)這些情況的癥結問題是大學語文教學一直沒有定好位。
目前對大學語文的定位只注重提高學生的文化修養(yǎng)與塑造學生高尚的人文精神和人格等等。大學語文課確實也要擔負起這方面的任務;但是,這不只是大學語文教學的專項任務,其他各個課程都有這個任務。有的雖然提出了大學語文具有工具性的特征,提高學生運用母語能力,但在具體教學中并沒有落實。大學語文教學應定位于:培養(yǎng)學生在語言實際運用中的規(guī)范和技巧,以此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和審美能力。
二.大學語文教學的出路
既然大學語文課的定位是培養(yǎng)學生在語言實際運用中的規(guī)范和技巧。那么大學語文教學的出路也要從語言入手。語言是交際的工具,“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掌握了語言這個工具的特性,就能品味文學語言之妙。在大學語文教學中怎樣才能達到這個目的呢?下面我結合大學語文教材上的實際用例講大學語文教學中怎么樣把握好語言的教學。
1.關于詞語和修飾成分的講解。
很多大學生自認為在用修飾成分的時候往往用得不恰當。 教學中老師就有必要針對這個情況,跟學生談談詞語的選擇和修飾語的運用問題。但不是給學生講理論,而是結合課文講解,即具體分析講解課文中用得好的詞或用修飾語,來讓學生受到這方面的教育。例如,大學語文課本里都選了朱自清的《背影》、《荷塘月色》等散文。這些名篇在謂語動詞的選擇上就很講究,很見功夫?!侗秤啊防镉羞@么一段:
(1)他給我揀定了靠車門的一張椅子,我將他給我做的紫毛大衣鋪好坐位。他囑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覺些,不要受涼。
這里沒有華麗的辭藻,“揀定”、“囑”、“警覺”,都是很普通的詞語,但在這里用作謂語動詞都很到位,讓人感到質樸而有神韻,字字傳情,真切地表現(xiàn)了父愛。
再如,魯迅《故鄉(xiāng)》中對閏土見到分別多年的魯迅時的情態(tài)作了如下簡單描寫:
(2)他站住了,臉上現(xiàn)出喜歡和凄涼的神情;動著嘴唇,卻沒有作聲。他的態(tài)度終于恭敬起來了,分明的叫道:“老爺!……”
引文里的“他”指閏土。作者只用“站住了”三個字,刻畫出了閏土見到兒時好朋友后那種意外又有點發(fā)愣的神態(tài)。而“歡喜和凄涼”這短短的五個字,把閏土當時那種見到兒時朋友所喚起的天真無邪的童心立時又被世俗等級觀念冷酷地扼殺的感情活動和心態(tài)的變化,形象生動地描繪出來,使之躍然紙上。而接下去的“分明的叫道:‘老爺!……”宣告了閏土兒時的美好回憶被徹底的埋葬了。而這不能不撞擊著讀者的心,讓人心潮起伏,去深深的思考。
修飾語的選擇也同樣重要。這可以結合杏林子小品文《生命 ?生命》的講解來談修飾語的重要和如何使用修飾語?!渡?生命》在修飾語的選用與錘煉上是很見功夫的。請看其中的一段(請注意字下打了著重號的黑體字):
(3)夜晚,我在燈下寫稿,一只飛蛾不斷地在我頭上飛來飛去,騷擾著我。趁它停在臺前小憩(qi)時,我一伸手捉住了它,我原想弄死它,但它鼓動著雙翅,極力地掙扎,我感到一股生命的力量在我手中躍動,那樣強烈!那樣鮮明!這樣一只小小的飛蛾,只要我的手指一用力,它就不會再動了,可是那翅膀,在我手中掙扎的生之欲望,令我震驚,使我忍不住放了它。
杏林子是一位臺灣現(xiàn)代女作家。她12歲時染上了類風濕性關節(jié)炎,差不多全身關節(jié)都損壞了,行動極為不便。她的作品都是在忍受著劇烈的疼痛的情況下寫出來的。由于她的身體狀況,她對生命特別珍惜?!渡?生命》這篇小品文正是寫出了作者從一些日常的生活中所感受到的生物普遍具有的那種強烈的求生欲望和生命力,以及從中所領悟到的生命的價值和不應辜負生命的道理。在這一段文字里,作者用了許多修飾成分,如“不斷地”、“原”、“極力地”、“在我手中”、“那樣強烈!那樣鮮明!”、“小小的”、“忍不住”等詞語不華麗而用得十分貼切、用心,很有表現(xiàn)力,且很注意前后的照應。我們就可以結合這個課文,講講句子中修飾成分的作用以及使用修飾成分需要注意的問題。會給讀者留下平實、貼切、富有表現(xiàn)力這樣一種深刻的印象。
2.關于虛詞的講解。
文言文里有不少地方虛詞用得特別好。例如唐代詩人王之煥的五言絕句《登鸛鵲樓》(白日依山盡 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 更上一層樓),一般都強調一定要把其中的“依”和“窮”講透。這當然是對的。但是,其中的虛詞“更”也需講透,這樣才能讓學生更透徹地理解這首詩??勺寣W生考慮:我們能否把“更”換為“需”、“要”、“再”或者“又”?為什么不能?再如,陶淵明的《桃花源記》,這是中學必讀的千古名篇。這個作品反映了作者對理想社會的追求。作者以豐富的想象力,在文中虛構了一個和現(xiàn)實相反的不可實現(xiàn)的理想圖景。全篇語言樸素、自然、練達,而某些虛詞用得特別見巧,在文中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我們就可以結合這篇課文,選取一些虛詞來給學生講講。請看該文第一段:
(4)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yè)。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shù)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
其中,第三句開頭的“忽逢桃花林”的“忽”,就用得非常精當。值得跟學生講講。上面說了,桃花源完全是作者虛構的理想境界,因此作者也有意把桃花源寫得虛無縹緲,神奇多變,忽現(xiàn)忽隱,從而突出桃花源不同現(xiàn)實的特性。“忽逢桃花林”的“忽”恰好有這種表達效果。它與前一句里的“忘”字相呼應,不但把通往桃花源的路點染得空靈剔透,飄忽不定,而且把漁人進入桃花源的恍惚神情也襯托了出來,同時也為文章最后的“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埋下了伏筆。
在現(xiàn)代白話文里也有許多虛詞用得好的。譬如說,魯迅的《祝?!?,其中就不乏妙用虛詞之例。例如:
(5)東至的祭祖時節(jié),她做得更出力,看四嬸裝好祭品,和阿牛將桌子抬到堂屋中央,她便坦然的去拿酒杯和筷子。
“你放著罷,祥林嫂!”四嬸慌忙大聲說。
她像是受了炮烙似的縮手,臉色同時變作灰色,也不再去取燭臺,只是失神的站著。直到四叔上香的時候,教她走開,她才走開。這一回她的變化非常大,第二天,不但眼睛窈陷下去,連精神也更不濟了。而且很膽怯,不獨怕暗夜,怕黑影,即使看見人,雖是自己的主人,也總惴惴的,有如在白天出穴游行的小鼠;否則呆坐著,直是一個木偶人。不半年,頭發(fā)也花白了,甚而至于常常忘卻了去淘米。(魯迅《祝?!罚?/p>
這一段話是寫祥林嫂聽了柳媽的話到土地廟捐了條門檻,從而又對生活充滿了希望,但封建禮教還是容不得她,給了她新的致命的打擊,使她生活的最后一線希望遭到破滅,隨之發(fā)生一蹶不振的變化。魯迅在這一段話里,一系列的虛詞運用得很講究。例如:“更”、“罷”、“甚而至于”、“常常”等。
3.關于句式的選擇的講解。
句式的選擇也是很有講究的。先請看魯迅《祝?!穼ο榱稚┑囊欢蚊鑼懀?/p>
(6)她一手提著竹籃,內中一個破碗,空的;一手拄著一支比她更長的竹竿,下端開了裂:她分明已經純乎是一個乞丐了。(魯迅《祝?!罚?/p>
小說《祝?!愤\用倒敘的手法,通過刻畫主人公祥林嫂這個下層勞動婦女的悲慘命運,來解剖舊中國的農村社會,抨擊黑暗的宗法制度和吃人的封建禮教。魯迅對祥林嫂的這一段描寫,在全文中起很重要的作用。語文老師應該引導學生注意這一段描寫,特別注意句式的運用。例如“她一手提著竹籃,內中一個破碗,空的”這是一個復句,包含三個小句,層層遞進,突出了“我”的震驚,更突出了祥林嫂的悲慘?!埃ㄋ┮皇种糁恢П人L的竹竿,下端開了裂”,這是一個包含兩個小句的復句,突出了祥林嫂忍饑挨餓和沿街乞討的艱辛,增強了祥林嫂遭遇的悲劇性,也烘托了“我”對祥林嫂命運的同情和對當時社會的激憤之情。
該文屬于黃岡師范學院2014校級教學團隊項目的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2014CT10.
(作者介紹:陳淑梅,黃岡師范學院教授;湯天勇,黃岡師范學院文學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