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春山居圖》無用師卷是元四家中的黃公望最膾炙人口的作品,為無用師所作,創(chuàng)作時間長達三年,于至正十年(1350)完成。黃公望,字子久,號大癡,江蘇常熟人,生于宋咸淳五年(1269),逝于元至正十四年(1354),自幼寄養(yǎng)在浙江永嘉黃氏,中年因得罪權(quán)豪被誣入獄,出獄后改號一峰,又號大癡,出家為道士。黃公望擅長山水畫,該卷備受藏家推崇,被奉為畫中之《蘭亭》,惲南田評其:“脫繁簡之跡,出畦徑之外,盡神明之運,發(fā)造化之秘,極淋漓飄渺而不可之勢。”
無用師卷在元末至明初的流傳已不可知,除了無用師外,最早的藏家可追溯到明代沈周。成化年間,無用師卷落入沈周之手,但不久就被某人干沒了,至于是誰,沈周沒有道明。明成化丁未(1487),沈周按照記憶背臨了一卷。弘治元年戊申(1488),蘇州的節(jié)推樊舜舉重價購得無用師卷,并請沈周題跋。
明隆慶四年庚午(1570),無用師卷由無錫談太常志伊(思重)收去。該年四月,談思重曾持此卷去南京,請時任國子監(jiān)博士的文彭題跋,跋中有提到樊公有此卷與沈周背臨本。次年(辛未1571)中秋,王穉登、周天球在談氏的澄懷閣中共觀此二卷。后來,談家遭難,先人產(chǎn)業(yè)盡廢,據(jù)張光賓先生猜測,也許是此時談氏將其轉(zhuǎn)售出去的。由于卷上有無錫安紹芳的印,饒宗頤先生認為此畫曾經(jīng)安氏收藏,并且董其昌很可能就是從安氏手中購得此卷。除了懷疑此畫被安氏收去外,張光賓先生還有一個懷疑對象,即“周臺幕”,董其昌丙申年跋中曾提到:“憶在長安,每朝參之隙,征逐周臺幕,請此一觀,如詣寶所”,但是,跋中沒有提到時間。至于此卷當時到底入誰之手,尚不可知。明萬歷二十四年丙申(1596),此卷被董其昌購得,但是董其昌沒有提到當時的售畫者。由于晚年有段時間缺錢用,董其昌就把無用師卷押給了宜興人吳正志(之矩),崇禎九年丙子(1636),董其昌去世,此畫歸吳家所有。
吳之矩去世后,其子吳問卿繼承了此卷,沈顥在《仿富春山居圖卷》自跋中提到:“二十年前……問卿孝廉,邀予過云起樓,出子久富春山中所圖長卷縱觀之?!眳菃柷鋵殣鄞司懋惓?,造成了后來火殉的悲劇。清順治庚寅年(1650),吳問卿病卒,逝前將智永《千字文》卷和無用師卷投入火中,幸好,吳問卿的從侄子文,將無用師卷易出,只可惜此卷已燒毀前段。此卷燒毀重裝后,燼余本被丹陽張范我所得?!稛o聲詩史》載張范我名伯駿,好收古玩字畫,無錢即典當田宅。燼余本長卷在順治十四年丁酉(1657)。燒后第八年,程正揆在泰興季寓庸(因是)那里看過,并臨摹了一本。后來,無用師卷又到了高士奇手里,高士奇在康熙三十二年(1693)自序的《江村銷夏錄》中記載有此卷。后來高士奇將此卷轉(zhuǎn)給了王鴻緒(儼齋)。王去世后,此卷被家人拿到蘇州售賣,被沈德潛看到,并在上面題跋,跋文所記時間為雍正戊申年(1728)。據(jù)沈跋記載,當時此卷在蘇州待售逾月,吳中沒有人購買,后轉(zhuǎn)至維揚,不知所蹤。雍正十三年乙卯(1735),沈德潛在京師的時候,莼江于三韓安氏(安歧)處借得此卷,邀他觀看,如見故友。令徐邦達先生覺得奇怪的是,安歧既然得此卷,卻并沒有把它載入《墨緣匯觀》中,也沒有鈐印。在《墨緣匯觀》續(xù)目中,記有此卷,徐邦達猜測是其兒子安元忠補上去的。安歧死后,其后人持無用師卷以售,乾隆十年丙寅(1746),經(jīng)大學士傅恒的介紹,無用師卷被賣入內(nèi)府,成為乾隆的藏品。乾隆十年乙丑(1745),乾隆帝就先一步收藏了子明卷,認為是黃子久真跡,寶愛異常,在上面大題特題,慘不忍睹。后來乾隆看到無用師卷,由于先入為主,硬是說其是臨本,并要求梁詩正在卷上題寫貶語。由于乾隆帝把無用師卷定為偽本,所以《石渠寶笈初編》沒有錄入這本,直到嘉慶三編的時候才錄入。清亡后,此卷歸故宮博物院,解放后,兩卷均被運往臺灣。
無用師卷被燒斷的前半段,揭掉燒焦的部分尚存尺五六寸,自成一畫,名為《剩山圖》,被吳其貞所得。后來《剩山圖》被王廷賓收入《四朝寶繪冊》。王師臣在題跋中提到“已毀去十之三四”,徐邦達先生認為燒毀的只有六分之一,估計是王氏沒有看到長卷,記載上出現(xiàn)偏差。王氏過后,幾經(jīng)流傳,在同光年間,藏于陳氏處。民國二十年間,《寶繪》冊出現(xiàn)在上海,被曹姓商人購得,分而售之,民國二十七年(1938),《剩山圖》被吳湖帆購得,并被重新裝裱,新中國成立后,吳湖帆將其售給了浙江省博物館。
子明卷是火前摹本,被后人改去款印,成為偽本,該卷后紙從別處移來了明永樂孔諤題子久詩一首??装霞埡透羲c都鈐有“唐氏孔明”“半園外史”二印,徐邦達先生認為是拆移而來。由于無用師卷的董跋是在1652年重裝的時候移到前隔水,子明卷董跋也位于前隔水,說明子明卷的出現(xiàn)至少在1652年之后。彭襲明先生認為子明卷臨寫的時間不早于順治九年,至遲可在乾隆十年以前。由于學界基本認為子明卷為偽本,所以,乾隆前其流傳經(jīng)過尚未考證?!陡淮荷骄訄D》還有很多臨仿本,徐邦達先生曾列舉過明代沈周背擬本、周穎侯臨本、惲向摹本,清代沈顥摹本、鄒之麟拓本、唐半園油素本、王暈?zāi)”?、吳歷臨本、王宸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