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雯雯 王俊榮 曲悅 王雙
【摘要】目的:降低胸外科手術患者出現淺低溫的情況,從而有效提高圍術期的護理質量。方法:將普通外科手術患者132例劃分為兩組,分析兩組手術患者淺低溫綜合護理干預的臨床效果。其中對照組為一般護理,實驗組則采用淺低溫綜合護理干預:恒定室溫、沖洗體腔鹽水加溫、鋪設38℃水循環(huán)保溫毯、手術裸露位置的保溫處理、熱空氣暖風裝置。為了將淺低溫綜合護理干預程序化,還制定了相關護理的流程與制度。評價指標為:患者年齡、手術時間、切口感染、肺部感染與淺低溫發(fā)生率。結果:兩組淺低溫發(fā)生率分別為57.57%與18.18%;切口感染率為7.58%與3.03%;肺部感染率分別為33.33%與12.12%??梢钥吹揭陨先椫笜司哂忻黠@的差異(P<0.01)。結論:胸外科圍手術期患者的體溫保護應該作為手術室的常規(guī)護理手段。體溫保護對于患者的護理質量,以及降低術后并發(fā)癥具有重要影響,胸外科圍手術期患者的體溫保護應該作為胸外科手術護理中的重要護理內容。
【關鍵詞】胸外科手術;低溫綜合護理;護理;效果
目前關于淺體溫的研究以及造成的影響與并發(fā)癥機制的研究可以見于部分文獻之中,但是將胸外科圍手術期患者的體溫保護應用在手術室護理工作中卻并不常見。本文選擇了2012年11月至2013年4月以及2013年11月至2014年4月的132例普通胸外科手術患者進行綜合護理干預,并分析了其臨床治療效果。
1 資料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選擇我院2012年11月至2013年4月以及2013年11月至2014年4月的66例普通胸外科手術患者設為對照組,其中食道手術42例、肺部手術24例;年齡分布為23歲至81歲,平均為57.32 11.31歲;手術時間為60~240min,平均182.3537.32min。其他2012年11月至2013年4月以及2013年11月至2014年4月的66例普通胸外科手術患者設為實驗組,其中食道收入38例、肺部收入28例;年齡分布為42至84歲之間,平均為61.54 13.42歲;手術時間為60~240min,平均162.5121.64min。要求研究對象均為普通胸外科手術且手術時間長于1h,氣管與靜脈麻醉,并不具有其他慢性合并癥。
1.2 研究方法
對照組選用常規(guī)護理模式。而實驗組選用低溫綜合護理干預方法,要求恒定手術室溫在25℃左右、沖洗體腔鹽水加溫至35°~38°、鋪設38℃水循環(huán)保溫毯、手術裸露位置的保溫處理、熱空氣暖風裝置。為了將淺低溫綜合護理干預程序化,還制定了相關護理的流程與制度。
1.3 觀察指標
觀察淺低溫發(fā)生率、切口感染率、肺部感染率3項指標的變化的情況。
1.4 統計學處理
使用SPSS 18.0軟件進行數據統計處理。計量資料使用均數標準差來表示,使用t檢驗,技術資料使用X2檢驗。
2 結果
兩組患者的年齡、手術時間經過t檢驗,組件比較,無統計學差異(P>0.05),如表1所示。淺低溫發(fā)生率、切口感染率、肺部感染率在綜合護理干預之后與對照組進行比較,結果具有統計學意義,P<0.01,如表2所示。
3 討論
3.1 手術淺低溫與患者的年齡、手術時間密切相關
在胸外科手術過程中,由于手術患者的體腔會被打開較長的時間,患者的中心體溫下降非常明顯,體表溫度的持續(xù)丟失,使得患者在復蘇的時候,身體體溫常常低于35℃,根據統計資料顯示有超過一半的患者體溫低于36℃。而且患者的體溫下降與手術時間的延長時間具有負相關,對于年齡超過65歲的患者,其淺低溫的發(fā)生率為51.3%。根據以上所述,可以看到應該講手術時間較長的老年患者作為淺低溫護理干預的重點對象。
3.2 手術淺低溫與手術并發(fā)癥發(fā)生具有密切的關系
當患者的中心體溫下降之后,其免疫系統受到了抑制的作用,從而降低了細胞介導的免疫反應,特別對于T細胞與B細胞的功能的抑制作用比較明顯,使得NK細胞與吞噬細胞的活性大大下降,人體對于細菌與休眠病毒的抵抗力也大幅下降。而且低中心體溫還會導致人體自身的體溫調節(jié),使得血管收縮與組織內的氧氣含量大大下降,傷口可能出現的感染幾率也大大地增加了。
4 結論
體溫保護是提高胸外科圍手術期患者的護理質量的有效手段,并能夠有效提升手術室的護理質量。通過實驗演示淺低溫綜合護理干預具有有效的功能與實用性。
(通訊作者:王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