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從語言與文化兩者間的關(guān)系入手,分析闡釋了對外漢語詞匯教學中文化因素的重要性,就如何在對外漢語詞匯教學中進行文化因素導入,導入哪些文化因素,在文化導入中應遵循怎樣的原則及如何在對外漢語詞匯教學中進行文化導入等問題進行了理論探討。
【關(guān)鍵詞】對外漢語 詞匯 文化導入
【課題項目】2010年貴州大學人文社科一般項目“對外漢語詞匯教學探析”(項目編號:GDYB2010006)。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5)08-0016-02
對外漢語教學的最終目的是使學習者掌握地道的漢語普通話,并能準確得體地使用漢語進行交際。然而跨文化的差異會直接或間接地影響學習者對漢語的認知和掌握。了解漢民族文化是第二語言學習者提高漢語綜合能力的根本途徑,因此,對外漢語文化教學構(gòu)成了對外漢語教學的重要部分。而不同民族的文化與其所使用的語言之間存在著極為重要的聯(lián)系,不同的語言會不可避免地打上其文化意識形態(tài)的烙印,深入我國民族文化就必然要對其語言詞匯作一番研究。
一、對外漢語詞匯教學中文化導入的原則
(一)循序漸進原則
文化導入與語言教學一樣是有層次性的。從教學的對象要求來講,學生的漢語知識也是分階段分層次增長的,認知水平也在不斷提高,而且不同層次、不同需求的漢語教學,對文化知識的需求也不盡相同。因此,教學的重點、方式、分量都會體現(xiàn)出一定的層級性,需要根據(jù)不同層次,不同課型的教學要求合理安排。導入的文化內(nèi)容應接近學生的語言水平,應適合學生的認知能力和交際需要,注意由簡到繁,由淺入深,由具體到抽象的循序漸進的、以螺旋上升的方式逐漸擴展其范圍。
在初級階段,由于學生剛接觸漢語,興奮點也著重放在語言學習上,而缺少相關(guān)的文化知識的學習熱情。加上這一階段,學生的語言表述習慣、思維方式等方面受母語文化的影響,在表達和運用上存在著許多問題。這就要求我們的教師更多地傳授普及性的文化知識或者是常識性的文化知識,也就是說初級階段在教學中應把文化教學內(nèi)容放在背景文化知識的介紹上。如介紹一些去商店買東西、打電話、就餐、去圖書館借書等交際性的文化背景,讓留學生深入了解中國的日常生活模式。課堂教學活動中教師針對某一具體話題向?qū)W生提供相關(guān)的信息,要求學生把中國人的生活方式及日常行為與自身文化進行比較,發(fā)現(xiàn)異同,掌握不同場合的語言行為,進而進行有效的交際。
中級階段,由于留學生有了一定的語言和文化學習的基礎,學生在思維方式上也逐漸趨于成熟,交際能力也有所提高,可進行一些專門性的文化知識教學。如結(jié)合課文導入一些中國的飲食文化、民俗風俗等相關(guān)知識,也可結(jié)合有關(guān)語言教學內(nèi)容介紹思維文化、心態(tài)文化、歷史文化等方面的內(nèi)容,而且結(jié)合課文中出現(xiàn)的文化差異進行文化比較。
高級階段,由于留學生已克服了語言交際障礙,在這一階段文化教學的重點應放在消除學生在同中國人接觸時可能出現(xiàn)的跨文化交際障礙上。這就涉及到諸多方面:包括歷史文化、政治文化、習俗文化、道德文化以及人們的情感、信仰、價值觀等現(xiàn)象。
(二)實用性原則
實用性原則要求導入的文化內(nèi)容與學生所學的語言內(nèi)容緊緊相關(guān),與日常交際所涉及到的主要方面密切相關(guān),同時也考慮到學生今后所從事的職業(yè)性質(zhì)等因素。學生學習語言的最終目的是要自如地運用語言,那么文化內(nèi)容的選擇首要的是實用性。也就是說要選擇那些學了以后馬上能用得上的文化內(nèi)容,而且是中國人常用的,最普通的,同時要告訴學生如何使用才是正確的、恰當?shù)?,反之就犯了中國人的大忌。例如稱呼,由于各民族社會制度、風俗文化、倫理道德的不同,語言中稱呼也存在著許多差異。西方人對長輩、上級可以直呼其名,以示親密,而在中國則忌諱,因為中國文化規(guī)約中,長、幼、上、下,甚至親疏等不同關(guān)系及身份和稱呼關(guān)系是很多而且嚴格的,不注意就會失禮。又如在漢語里“謙虛”是一種美德,在說話人贊揚自己的時候,聽話人越是說自己不行就越能顯示自己“謙虛”和禮貌。聽話人一般會回答 “過獎了”、“不好意思”、“不足掛齒”、“哪里哪里”等。而在西方人眼里,當說話人贊美聽話人的言行舉止、裝扮等時,聽話人一般都說“謝謝”,暗含對方有眼力,有水準,也表示自己遵循會話中的“合作原則”。
(三)適度性原則
文化是不同地區(qū)不同民族在不同時代及歷史、地理環(huán)境中創(chuàng)造的,文化又反過來影響該地區(qū)的民族生活,為了避免或減少因文化差異在漢語交際中帶來的問題,在對外漢語教學中,文化導入應以為語言學習這一目的服務。首先要適應教學的需要,一般來說,初級水平的留學生,希望學好漢語并能熟練運用,在漢語交際中減少差錯和障礙,所以教學中應以傳授交際文化為主要的,介紹的內(nèi)容應是比較淺顯并易于接受的,如果不考慮學生的實際情況、漢語水平,導入一些沒有必要的文化背景知識就不可能有真正意義上的交流能力。
二、詞匯教學中的文化因素導入
(一)只有在中國才有的事物或情況
雖然在其它語言中沒有語義文化均能與其對等的詞,在教學中無法進行對應詞語間比較式地講解分析,但是教師仍然可以通過圖片,影像等手段通過感觀來進行直觀地對比講解。如《初級漢語課本》中的一課《逛琉璃廠》,學生對“琉璃”一詞很不理解,不知道為什么要單以它作為課中的重點線索。這時教師可以拿出圖片,或者通過 PPT 展示一下故宮的圖片,凡爾賽宮的圖片以及北京普通四合院的圖片,三張圖片并放后,一一提問同學圖片里面二幅圖片襯托出琉璃并不是普通人家可以使用的,在中國古代只有皇室子孫的宅邸才可以用琉璃瓦,而“琉璃”是中國二千多年前的古老人造材料,是中國五大名器之首,自古皇室專用。通過圖片的直觀展示與對比,學生對“琉璃”是什么樣的有了深刻的印象,引起了他們對接下來的課文內(nèi)容的興趣,“琉璃”的文化內(nèi)涵得以被理解接受,以它為詞根的一系列派生詞組,如“琉璃瓦”、“琉璃廠”等也很容易被學生形象化地理解接受。
(二)形式意義與其它語言詞匯相同但是文化內(nèi)涵不同的情況
這樣的詞是對比分析講解的重點對象。針對這樣的詞匯一定要在課堂上進行漢外詞匯對比,分析詞匯隱含的語義,使學生了解漢語詞匯代表的文化內(nèi)涵。舉例示之,在學生遇到“走狗”一詞時,很不理解,歐美學生頭腦中生成的概念是“running dog”,認為這個詞是指一只在跑動的狗,當老師說這詞的含義是幫助壞人做壞事的人時,他們會不解,這時教師應該適時地在課堂上針對漢語中的“狗”與西方人觀念中的“dog”進行對比,幫助學生分析差異。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狗的地位遠不如貓,仔細查一下詞典,不難發(fā)現(xiàn)在漢語中與“狗”這一語素有關(guān)的詞都為貶義詞,諸如“走狗”、 “看門狗”、“狗腿子”、“狗仗人勢”等。而恰恰相反,在西方歐美各國,狗被看作人類最好最忠心的朋友,并被視為家庭成員,含“dog”的詞語都帶有褒義,如“l(fā)uck dog” 、“Every dog has its day”等等。同樣在介紹“蝙蝠”、“龍”這樣的詞時,可先和學生分析在中國文化中這兩個詞都代表祥瑞、喜慶、尊貴。然而在歐美文化中“蝙蝠”(bat)和“龍”(dragon)一個是可怕吸食人血的永遠躲在黑暗中的怪異生物,并被視為西方傳說中貪婪恐怖的吸血鬼的代表;另一個則被看作是兇殘、為禍人類的象征,永遠是西方神話中英雄人物為民除害的對象。諸如此類詞匯,如果在課堂上不把文化內(nèi)涵交代清楚,那么必會造成外國學生對中國文化的很大誤解。
(三)漢語詞匯中隱含的中華文化特征
在對西方國家的留學生講“竹子”一詞時,他們頭腦中首先想到的是“bamboo”,很多學生也會聯(lián)想到“panda”,這時在給予同學肯定時要向同學分析介紹出“竹子”的文化內(nèi)涵。自古“竹”就是詩人吟詠的對象,它代表了志趣遠大品性高尚,有氣節(jié)的中國文人形象。同樣在講到“玉”一詞時,并不能簡單地介紹為一種珠寶,相較于英語中“jade”毫無任何文化伴隨意義的一個詞,在中國文化中,“玉”的純樸無雜質(zhì)的性質(zhì)一直代表著人的秉性純凈,和人品貴重,以“玉”為詞素的詞語大多都富含褒義,如“溫潤如玉”、“金玉良緣”、“亭亭玉立”等。再如“鶴”一詞在韓國文化中代表著優(yōu)雅高貴;而在日本文化風俗中一直代表著神界仙人;但是在法語中由“鶴”的本義引伸出的詞義都是由“鶴”這一動物的形體特點而派生的,如“起重機”、“升降機”、“吊車”。因此由于這樣派生詞的特點又反過來賦予法語中“鶴”一詞愚蠢,蠢笨的含義。而上述三種“鶴”的文化內(nèi)含,都與漢語文化中的寓意不同,在漢語中“鶴”蘊含著純潔無暇,清高隱逸的文化內(nèi)涵,同時在民俗文化中它也代表著高福長壽,如“松鶴延年”、“鶴發(fā)童顏”、“龜鶴遐壽”等詞。
三、課堂教學中有計劃、有步驟地進行文化導入
(一)背景闡述法
有些語言現(xiàn)象發(fā)生在特殊的歷史背景之下有特殊的含義。對于留學生來說,他們對于詞語的表層意義理解并不難,真正感到困難的是對于隱含在語言表層之后的深層化蘊含的理解。如漢語中“紅色”一詞,理解起來并不困難,但是當出現(xiàn)“開門紅”、“滿堂紅”、“紅人”等詞時,對于學生來說就感到理解起來很困難了。還是以“色”為例,除了告訴學生“紅色”的表層意義,更多的是要解它的象征意義,它的文化內(nèi)涵,還可就中西方對“紅色”、“白色”這一文化差異進行比較。在漢文化中“紅”跟太陽有關(guān),太陽給世界萬物帶來溫暖和生機,所以是吉祥的象征?!凹t”的含義可以講解為:象征喜慶、吉祥,帶“紅”的詞語大多是褒義詞,如“紅旗”、“開門紅”、“紅光滿面”等。漢人婚慶大典一般都穿紅色衣裳,表示喜氣洋洋,大吉大利。而在西方人眼里,“紅色”與赤字、虧欠等聯(lián)系在一起,被賦予了貶義色彩。“白色”被西方人賦予純潔、吉樣之意,相反“白色”在漢語中常有不好的聯(lián)想,呈貶義色彩,如“紅白喜事”、“白色恐怖”、“青紅皂白”等等。在對外漢語教學中,必須結(jié)合有關(guān)語言教學內(nèi)容中出現(xiàn)的文化內(nèi)容進行文化背景闡述,從而使學生對漢語文化內(nèi)涵加深認識。
(二)體驗式文化習得法
體驗式文化習得法是以體驗式教學為基礎教學模式,它主要強調(diào)學生學習目的與學習過程的自主性建構(gòu)并強調(diào)習得環(huán)境對學習成果的重要影響。目前國內(nèi)的對外漢語教學課堂上大多采用的是傳統(tǒng)教學法與任務型教學法相結(jié)合的教學模式,在很大程度上調(diào)動了留學生的學習興趣。而相較于任務型教學法,體驗式文化習得法不拘泥于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形式,將授課與學習這一師生之間、學習情景之間的互動帶出了課堂,使學生在真實生活情景下進行實踐互動學習,這在引起學生學習興趣,激發(fā)學生自主學習性方面又向前邁出了一步。
(三)讓留學生深入了解中國人在交際中的言語行為
課堂上教師可根據(jù)教材的內(nèi)容開展多種活動,內(nèi)容包括問候、道別、稱呼給予和接受等。教師可以讓學生通過看錄像、聽錄音或設計出的情景來體驗中國人日常的言語行為,使學生通過這樣的活動辨別和對照出文化的特征和差異,增強學生對漢語行為的敏感性,使學生不僅了解不同的場合中國人會說什么、做什么,而且要知道這些言語行為中的文化因素。如:在北京的公共汽車上,乘客買車票時常說“兩個西單”,很顯然“兩個西單”是一種殘缺的省略的語言形式。但在這個語境中,每個售票員都能理解說話人表達的意思:“我要買兩張到西單的汽車票”,這就是語境的潛在語義問題。這種深層意義往往是由語境提供的,也是由思維習慣和言語行為決定的。
四、結(jié)論
就留學生而言,大多數(shù)的用詞差錯都來自于目的語和本民族語語匯的文化差異。所以在對外漢語詞匯的教學中,不僅要學習詞匯的用法、語言形式,而且還要學習詞匯的隱含義,它將有助于我們從不同的側(cè)面來觀察認識世界。語言是豐富多彩、千差萬別的,對外漢語的詞匯教學也是如此。
參考文獻:
[1]趙金銘.漢語與對外漢語研究文錄[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5.
[2]崔永華.對外漢語教學的教學研究[M]. 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5.
[3]李冬梅. 對外漢語教學與中國文化傳播[J].長春工程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8).
[4]陸建佳.淺談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文化導入問題[J].青年文學家,2010年第 2期.
作者簡介:
劉薇(1981~),女,1981年生于貴陽,祖籍四川宜賓。蘇州大學文學院2013級在讀博士研究生,貴州大學國際教育學院講師。主要研究方向為詞匯學、近代漢語語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