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玉彬
【摘 要】古詩詞是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也是世界文化藝術寶庫中的一顆燦爛的明珠。新課程標準也肯定和提高了小學古詩詞教學的地位。那么,如何來提高小學語文的古詩詞教學呢?本文總結了部分教學經(jīng)驗。
【關鍵詞】小學語文;古詩詞;策略
針對我國小學語文古詩詞的課堂進行分析,以小學生為主體,通過改變教師的教學方法,提出以下幾點有效的教學策略:
一、采用朗讀方式感受古詩詞的文字美
小學語文古詩詞中,存在較多附有美感的句子,教師在進行教學時,可著重畫出具有美感的句子,讓學生以吟誦的方式進行重點朗讀,例如唐代王維《山居秋暝》中的“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和“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此兩句詩,以字面的意思即可大致的了解,作者并沒有采取復雜的表達方式,學生在有感情朗讀時,即可體會詩句字里行間傳遞的美,樹木茂密的山間在經(jīng)過一場新雨洗禮后更加幽靜,夜幕降臨,秋風襲來,帶來陣陣涼意,此時皎潔的月光透過樹木間的空隙,照在清澈的小河上,只見清澈的泉水在山石上淙淙的流淌,刻畫了秋雨過后山間的晚景。又如,唐代胡令能的《小兒垂釣》,整首詩的文字都是極美的,學生可在朗讀的過程中感受文字間描繪出一個稚嫩的孩童在水邊垂釣,顯示出孩童的天真和童趣,因為害怕魚兒受到過路人的驚嚇,以致趕忙搖手回絕路人的詢問,讓學生在文字中感受孩童的天性,通過蓬頭稚子、側坐、遙招手等等感受作者文字的美感。
二、構建古詩詞情景感受畫面美
古詩詞是詩人對事物的另一種表現(xiàn)形式,促使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策略的實施,教師可幫助學生在腦海中構建古詩詞的情景,讓學生體會詩詞中的畫面美,例如,唐代李白的《望廬山瀑布》,整首詩描繪了李白眼中的廬山瀑布,教師可為學生描繪詩中的畫面,“在陽光溫暖的照射下,香爐峰上盤旋升起了紫色的煙霧,我遙遠的看到廬山的瀑布像一條白色綢緞一樣懸掛在山川的前方,在高山上飛流順勢而下的瀑布可以長達好幾千尺,仿佛是從天邊的銀河而來流瀉到人間”,作者通過獨特的視角,描繪出不一樣的廬山瀑布,但是瀑布的雄偉壯觀依然可以清晰的體會到。又如,唐代賀知章的《詠柳》,《詠柳》是小學生非常熟悉的一首詩,著實描繪了春日里的柳樹,而且教師可非常容易的為學生構建一幅美麗的春柳圖,教師可讓學生試想一下,眼前有無數(shù)高高的像被碧玉裝扮一樣的嫩柳,細長的柳條既柔軟而又輕盈,在春風中,像條條綠色的絲帶在飄動,不知是誰在精心的修剪片片柳葉,原來是二月里的春風,剪出絲絲柳葉點綴著大地,教師在講述時,可適當進行有感情描繪,增加詩中畫面的生動感。
三、整體分析彰顯作者情感
中國部分古詩詞是作者情感的寄托,教師為幫助學生理解和記憶,可對古詩詞的整體進行分析,促使學生體會作者創(chuàng)作時流露的情感,例如三國時期曹植的《七步詩》,作者用豆莖和豆子比喻自家的親兄弟,一句“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道出了作者為難的處境,以及對骨肉之間相互殘殺的憤恨,教師在為學生講解時,可結合當時曹植的背景,作者借助《七步詩》表達了內(nèi)心對自家兄弟的斥責以及對當時社會統(tǒng)治的不滿,而且起初整首詩都在圍繞豆莖與豆子做描述,后期采取直接表述的方式,傳遞自身的情感,不僅可讓學生感受到詩中的含義,更是讓學生明白了作者的情感。又如,明代于謙的《詠石灰》,此為典型的借物言志詩,整首詩營造了一種慷慨激昂的氛圍,詩中描繪了石灰出深山的千錘萬鑿,在經(jīng)歷過烈火焚燒之后,即使是粉身碎骨也不怕,為的就是將自己的清白留在人間,作者將自己比喻成石灰,此時作者已經(jīng)是經(jīng)歷了無比曲折的仕途生活,但是即使自己將全部的熱情貢獻給朝廷,仍然得不到信任和重用,還是逃脫不了被冤殺的命運,詩中雖然句句都在描繪石灰,但是句句都體現(xiàn)作者的感情,同時還展現(xiàn)出作者面對困難不屈服、大無畏的精神,縱然作者不被當時世人認可,但是其為國犧牲、英勇獻身的精神是不可替代的,在教師的講解下,學生很容易即可感受到作者滿腔愛國的情懷。
四、名句賞析體會詩詞中的哲理
我國古代的詩詞文化是博大精深的,而且詩詞的種類也是豐富多彩的,不僅包含詠物、言志、抒情,更是包含豐富的哲理,教師可在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中,剖析詩中的哲理,讓學生感悟體會詩詞中的哲理,例如,宋代王安石的《泊船瓜洲》,此為一首七言絕句詩,同時也是一首抒情的小詩,作者將船??吭诠现?,此時在作者看來,京口與瓜州之間只是隔了一條長江,但是作者曾經(jīng)居住的地方卻被層疊的山巒遮住,溫暖的春風又一次吹向大地,將江南的田野吹綠,在明月的照耀下,作者感嘆,自己何時才可在明月的陪伴下,回到鐘山的故鄉(xiāng),作者在規(guī)劃大好前程時,突然思念自己的家鄉(xiāng),此詩一語雙關,蘊含豐富的哲理,表面上表現(xiàn)作者極度思念家鄉(xiāng)的心情,實際上暗示自己即將再次踏上政治舞臺、推出新政策的欲望。又如,宋代蘇軾的《題西林壁》,此詩創(chuàng)作于蘇軾在游覽廬山后的感悟,其以廬山的千變?nèi)f化為基礎,暗示一種生活的哲理,作者從不同的角度描繪了廬山的面貌,從正面和側面觀看廬山,其呈現(xiàn)的是綿延不絕和高聳入云,但是從遠、近、高、低四處在觀看廬山時,其會呈現(xiàn)出各種各樣的姿態(tài),作者感嘆自己不能將廬山的真實面目全部看清,只是因為自己此時就處在廬山中,作者以此表示對于事物要有不同方向和不同層次的分析,以全面的角度去觀看整體的事物。
我國古詩詞歷史悠久、文化精深,其不僅是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我國歷史文化的代表,而且我國古詩詞中蘊含的哲理是非常豐富的,因此新課改背景下,應改革小學語文古詩詞的教學策略,只有通過有效的課堂教學才可保障小學生充分理解古詩詞的含義,感受我國古代詩詞傳遞的美感和情懷,促進我國古代詩詞的傳播。
參考文獻:
[1]郝華雄.淺談小學語文古詩詞與情景教學[J].新課程(下),2011,(06).
[2]鄧學梅.試析新課改視野下的小學語文目標教學[J].新課程學習(小學),2012,(03).
成長·讀寫月刊2015年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