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地
摘要:馬森《世界華文新文學(xué)史》第一冊寫得真好,特別是第四章《從桐城古文到口頭白話》、第五章《敘述文體的遞嬗:清末民初的小說》,這樣的“文學(xué)史”,顯然能增長我們的智慧,豐富我們的學(xué)識,明明是學(xué)術(shù)叢書,可讀來那么有趣,真的好看。第二冊第二十六章《光復(fù)前的臺灣文學(xué)》、第二十七章《光復(fù)初期的臺灣文學(xué)》,資料頗多引用《2007臺灣作家作品目錄》(“國立”臺灣文學(xué)館),但并未注明。問題最嚴重出在最厚的第三冊。
關(guān)鍵詞:書評;馬森;《世界華文新文學(xué)史》;憾事
中圖分類號:I20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0677(2015)4-0018-04
世事難料。原先特地買回一套馬森《世界華文新文學(xué)史》,希望讀過之后向馬森兄寫封道賀信,畢竟從1984年起,我就是他的出版人。自《夜游》開始,前后為他出版過七本書,還邀請他主編《七十三年短篇小說選》和當代世界短篇小說選《樹與女》,直到1991年,馬森自己在臺南創(chuàng)辦“文化生活新知”出版社,要求將他自己的書收回版權(quán),要出版整套《馬森文集》;但我們的友誼一直持續(xù)。2009年9月,我在《新地文學(xué)》讀到他寫張恨水的文章,還寫信向他約稿。2013年,他從加拿大email告訴我寫了一部“華人文學(xué)史”,問我爾雅可不可能為他出版,我也一口答應(yīng),心想了不起60萬字分上下兩冊出版,但當我得知實際字數(shù)是120萬字之后,我立即打退堂鼓,寫了一封信向他致歉,坦承如此巨大的一部書,爾雅沒有能力扛起。半年后,剛好有機會參加臺灣“文化部”龍應(yīng)臺部長一個飯局,席間也有馬森,乘興聊天,我將馬森寫了一部文學(xué)史大書的訊息搬上桌面,一方面說目前文學(xué)出版的困境,一方面仍然希望馬森的書能有出版機會,龍亦立即答應(yīng),只要有出版社肯接這部稿子,文化部多少會設(shè)法補助一些出版費用。此時也在座的印刻負責(zé)人初安民兄說:“我接,讓印刻來印”,引來全桌賓客歡呼舉杯向馬森祝賀,大家認為這是文壇美事一樁。
可等我拿到書讀了《下編——分流后的再生》(第三冊),愈讀愈覺得這書讓我錯愕又意外,當天幾乎影響到我做事的心情。
晚上回家,我要求自己冷靜下來,這么大年紀了,怎么還那么容易沖動,吃過飯,慢慢讀,不要只讀第三冊,也該讀讀第一、二冊。
第一冊寫得真好,特別是第四章《從桐城古文到口頭白話》、第五章《敘述文體的遞嬗:清末民初的小說》,這樣的“文學(xué)史”,顯然能增長我們的智慧,豐富我們的學(xué)識,明明是學(xué)術(shù)叢書,可讀來那么有趣,真的好看。
第二冊第二十六章《光復(fù)前的臺灣文學(xué)》、第二十七章《光復(fù)初期的臺灣文學(xué)》,資料頗多引用《2007臺灣作家作品目錄》(“國立”臺灣文學(xué)館),但并未注明。
問題最嚴重出在最厚的第三冊。除前面的三十一章《第二度西潮的沖擊與影響》和書尾第三十七章之后,大陸和港澳海外文學(xué),中間有關(guān)“現(xiàn)代臺灣文學(xué)史”的三百六十五頁篇幅,不管翻到第幾章,前面讀,后面讀,還是一驚又一驚,不太相信,馬森竟敢如此就把一冊“臺灣文學(xué)史”交出來了。
這一部分缺點太多的“文學(xué)史”——尤其當二十八年前,老作家葉石濤已寫了《臺灣文學(xué)史綱》,八年前,“國立”臺灣文學(xué)館就出版了三大部的《臺灣作家作品目錄》,三年多前,陳芳明在聯(lián)經(jīng)出版了《臺灣新文學(xué)史》,這時丟出如此一部所謂的《世界華文新文學(xué)史》,就真的太冒險了!
不要和別人比,就自己和自己比一比吧。第一冊《西潮東漸》,絕對是一冊優(yōu)良出版品,到了第三冊卻急轉(zhuǎn)直下,讓人讀得瞠目結(jié)舌,原因到底出在哪里?
落差太大。我只能說落差太大,三冊書上,都標明著馬森的名字,為何反差會如此之強?在這么多部臺灣文學(xué)史之后,要再寫一部,一定要有自己的觀點,數(shù)據(jù)也須更加充實完備,而馬森這部封面上大大標榜著一個“新”字的“文學(xué)史”,資料老舊,亦無新觀點,仿若一張過時的說明書。
馬森在《序》文中說:
這本書在心中醞釀已久,真正開筆的時間是筆者于1998年在成功大學(xué)退休以后的那一年,到全書完成的2014年,驀然驚覺已過了16個年頭。一本書如何拖延如此之久?第一自然是內(nèi)容太過龐大、數(shù)據(jù)太過繁多;另一方面,筆者并非只集中精力寫此一書,而是同時做了別的事、寫了別的書;再加上求備心切,不愿急就,正好在筆者退休之后的悠游歲月,容許筆者在時間上不惜揮霍。
正是這一段話,讓我們明白馬森寫“文學(xué)史”,雖一寫16年,卻不專心,何況,如此“內(nèi)容龐大”、“數(shù)據(jù)繁多”之書,絕非一人之力可以完成,馬森太貪心,想要寫盡“世界華文作家”,心有余力不足,還在16年當中,去寫了別的書、做別的事,太輕敵了,這一戰(zhàn),打到后來,也就必然“一敗涂地”了。
如果馬森不要太自信,書名改成“二十世紀的華人文學(xué)”,把時間限定在2000年,或者在序里明說——我的數(shù)據(jù)只做到2000年。2000年后,自然后面會有新的史家或文學(xué)工作者來接棒,這部書的缺漏也就會大大減少,至少不會引來像我這樣的人大呼小叫、大驚小怪了。更好的狀況是,馬森就只寫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的文學(xué),這是他的專長,寫小說寫散文寫劇本、評論之外,因為在大學(xué)教書,是一位學(xué)者,對三十年代的作家和史料了如指掌,晚年能出版這樣一部大書(僅第一冊)真是功德圓滿。至于第三冊,不寫比寫好,寫了就自曝其短,令人至為遺憾。
第三冊——分流后的再生——臺灣文學(xué)史和海外華文文學(xué),寫得吃力又不討好,猛一看,什么都點到了,仔細讀,發(fā)現(xiàn)馬森只是在抄資料,看得出來好多作家的作品,他完全未讀,于是只好藉齊邦媛、余光中、葉石濤、夏志清、顏元叔、尉天驄、龔鵬程、陳芳明、王德威、痖弦、高天生和張默等人的觀點,像灑胡椒粉似的四處噴灑,變成一本引文之書。引了別人的文章卻又不尊重別人,把人弄得啼笑皆非——譬如他引了將近50小段陳芳明評當代作家的作品,卻批評陳芳明的《臺灣新文學(xué)史》——“殖民與后殖民文學(xué)理論”;又說陳的文學(xué)史在四大文類中缺了“戲劇文學(xué)”,“好像一張三條腿的八仙桌,站得不夠穩(wěn)固了”(見第1263頁);馬森也引用了許多齊邦媛教授的引文,但在論述對齊邦媛的看法時,突然放出一記回馬槍:“齊邦媛的文學(xué)評論有其特殊的品味與堅持,偏愛司馬中原式的作品,難以接受新生代有色的書寫,譬如陳雪、紀大偉、駱以軍等作品就不在她的關(guān)照之列了?!边@些話也不公允。
馬森也引了我的話:“……而且遺忘了許多臺灣作家中不該遺忘的名字”來點醒陳芳明《臺灣新文學(xué)史》的不夠周全,輪到他自己寫“臺灣文學(xué)史”結(jié)果遺忘了更多名字。我并未一一細查,就輕易發(fā)現(xiàn)馬森遺漏了朱介凡、林谷芳、姚宜瑛、丁文智、王令嫻、林柏燕、傅月庵、李藍、張素貞、周浩正、沈謙、彭鏡禧、王安祈、沈臨彬、孫康宜、師瓊瑜、袁則難、吳敏顯、薛仁明、陳育虹、羅英、尹玲、李進文、林德俊、林婉瑜、薛莉、凌性杰、凌拂、曾淑美、陳斐雯、沈花末、荊棘、林佩芬、隱匿、李煒、孫梓評……旅美三大女作家,有於梨華和吉諍,卻漏了孟絲;有張繼高,怎可沒有被稱為“中廣雙璧”的王大空?列了張耀仁,漏了張耀升;列了熊秉明,漏了熊秉元;有蔣蕓,卻不記得重返文壇的蔣曉云;有高天生,就不能沒有高全之;有衣風(fēng)露,也不可忘了年輕的衣若芬?有九把刀,卻沒有御我;有大哥大李敖,卻沒有小妹大陳文茜;既有年輕的黃崇凱,就不能沒有才華洋溢的黃麗群?!叭嗣饕敝杏袟疃珊土_葉的名字,但完全找不到他們的簡介。愛亞的《秋涼出走》、《想念》和《暖調(diào)子》都是大田出版社印行的書,馬森卻說是爾雅的書;《走看法蘭西》是麥田出版社的書,馬森也說是爾雅的書。鐘理和的《故鄉(xiāng)》,大行出版社的書,而非大江出版社。白先勇的《孽子》、《寂寞的十七歲》,如今都是允晨出版社的書,馬森還在用老資料,說是遠景的書;《紐約客》是爾雅的書,卻硬要把香港的文藝書屋拉進來,王敬義人都不在了,何況當年王完全漠視著作權(quán)法。鼎公的“王鼎鈞回憶錄四部曲”,2009年就全部完成,至2013年,中間又出版四種新書,馬森在鼎公的書單里全部闕如,他僅提到《怒目少年》為止。大荒、馬各、舒暢、周腓力和王祿松都走了五六年或超過十年,馬森的書里,給人的感覺好像這些人都還活著。此外,將楊牧列入“創(chuàng)世紀詩人群”,將“現(xiàn)代詩社”的梅新歸入“未結(jié)盟詩人群”,均屬不妥。更奇怪的是第三十四章——《臺灣現(xiàn)代小說的眾聲喧嘩》,將小說家分成五類——“軍中小說家”、“現(xiàn)代主義中的鄉(xiāng)土”、“女性小說家與女性主義”、“通俗小說家(歷史、言情、武俠、偵探、科幻、奇情、鬼怪等)”和“從現(xiàn)代到后現(xiàn)代”,把師范、蔡文甫、康白和我放在軍中作家,把孟瑤、張漱菡、畢珍、梅濟民放在通俗作家,都令人覺得突兀。
至于第三十六章《臺灣的當代散文》,馬森居然能將散文分為以下十大類:一、柔性散文,二、剛性散文,三、學(xué)者散文,四、文化社會評論,五、報導(dǎo)散文,六、專欄散文,七、旅游散文,八、田園、環(huán)保與自然散文,九、飲食散文,十、數(shù)據(jù)散文。散文就是散文,還分什么剛性、柔性,只因為男作家寫的,就歸入剛性散文,女作家歸入柔性散文,馬森是到過世界各國,甚至在西方國家教過書,什么場面沒見識過,怎么還充滿性別僵化思維?
此外,詩人、作家、小說家和戲劇家,文人的稱謂,有此四項已足夠使用,馬森卻把四大文類作家又加上以十七、十八等分級,什么海外作家、軍中作家、通俗作家……在散文類中,還因?qū)懽髡哂袑W(xué)院身份,特列“學(xué)者散文”諸如此類,訂制各種帽子,想把作家身份框住,而本書所以讓人讀得發(fā)狂,就是馬森的階級意識作祟,文學(xué)藝術(shù)的世界,追求的就是眾生平等,只要作品有特色,有境界,都會受到歡迎。所以將作家分類,反而捆綁了作家,于是雷驤、陳列、舒國治都成了旅游散文家,陳列這么重要的作家,全部只有四行半基本資料,一句評語也沒有。請問馬森到底有沒有讀過任何一本陳列的書,怎么可以隨意將他放入旅游作家;又如將寫長篇小說《野馬傳》的司馬桑敦列為“報導(dǎo)散文家”,真是豈有此理;此外,老詩人向明1997年后還有十七本詩集和詩話集,馬森居然完全視而不見,這不是個別現(xiàn)象,幾乎對百分之七十的作家都是如此。新書資料,一漏能漏十五六年,每個作家的后期作品,大都一片空白。
寫文學(xué)史當然不易,這應(yīng)當是一個團隊的工作,馬森卻想一個人獨力完成,還要為全世界的華人文學(xué)家寫傳寫史,實在是太輕敵了。能寫出像第一冊這么有深度的文學(xué)論述和評介,可見馬森有能力,也曾經(jīng)是認真的,遺憾馬森未能持續(xù)這種認真態(tài)度,以至于寫到第三冊后繼無力,使得一本可以有意義的文學(xué)史,寫成不具出版價值之書。這種失望,對馬森似乎也有欠公平,畢竟他投入了十六年的心血。但也不能怪我,只要稍稍對臺灣文學(xué)有點了解,就會發(fā)現(xiàn),他如此輕忽臺灣作家,把一本原本可以厘清我們對臺灣文學(xué)歷史演變的書,弄得亂了次序,未能點亮作家應(yīng)有的光亮,反而讓作家的面貌模糊不清。除了漏列許多不該遺漏的作家,也加進了一些不該加進的名字,說來真的是太可惜、太可惜了。
此文一開頭說:“世事難料”,確實,我們都希望對朋友說好話。古人說:“厚德載福”。而馬森的“文學(xué)史”讓我的寬厚潰堤,這才是可能讓我生氣的原因,誰希望看到一個不厚道的自己?讀一部朋友的書,結(jié)果寫了這樣一篇不厚道的書評,也一樣可惜了,可惜了。
(責(zé)任編輯:莊園)
Regrets in the History of Literature
[Taiwan] Yin Di
Abstract: Volume I of A New History of World Literature in Chinese by Ma Sen was really well written, particularly Chapter 4,‘From Tongcheng Literature to the Oral and the Vernacularand Chapter 5,‘Successive Changes in Narrative Style: Fiction at the End of the Qing Dynasty and in the Beginning of the Republic. Such a‘history of literature, obviously, can enhance our intelligence and enrich our knowledge as it, in a scholastic series, is so interesting to read and so‘good-looking. However, Chapter 26 in Volume II,‘Taiwanese Literature Prior to the Restorationand Chapter 27,‘Taiwanese Literature in the Early Period of Restoration, have made ample quotations from The 2007 Bibliography of Taiwanese Writers(National Museum of Taiwan Literature)without annotations and the most serious problem lies with Volume III.
Keywords: book review, Ma Sen, A New History of World Literature in Chinese, regre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