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王開杰,全國優(yōu)秀教師。他曾多次受邀赴北京、天津、陜西、洛陽、杭州、桂林等地做教學觀摩,網(wǎng)絡上建立的“王開杰工作室”成為了各地一線教師交流學習的平臺。從教多年,王老師一直致力于“情境教學”“數(shù)學思想”的課堂實踐研究,并逐步形成了其“精深·智慧”的教學風格。
一日,我剛進家門,就聽到了妻子與兒子的一番對話:
“小雨,電視看多長時間了?”
“還沒到時間呢!”兒子飛快地瞟了一眼墻上的掛鐘。
“沒到時間是多長時間了?”
“反正沒到爸爸說的一個半小時!”
“什么,一個半小時?”妻子從屋里沖出來。
“是??!”兒子目不轉睛地盯著電視,口氣卻出奇的肯定。
毫無準備就卷入了一場家庭沖突的我愣在了當場,我感覺自己的臉有些火辣辣的,那分明是妻子充滿質疑的憤怒目光所致。
我什么時候說過這樣的話?我、妻子和孩子三人對使用電子產(chǎn)品活動時間(諸如看電視、玩平板電腦)有過約定,明明是半小時呀!看著妻子滿眼埋怨,我一臉無辜,心里不禁暗嘆:“嗨,親人之間的理解是多么重要呀!”
正在我思緒萬千之時,兒子遙控器一按,電視關閉,“好啦,時間到!”
看著我和妻子都不說話,兒子慢條斯理地說道:“怎么了?大針到12時我看的,現(xiàn)在大針到6,正好一個半小時?!眱鹤舆呎f還邊比畫著從12到6,畫了個右半弧。
“你們之前不是說一次只能看半小時,這不正好是一個半小時嗎?”
恍然大悟!我啞然失笑,妻子則樂彎了腰。此“一個半小時”非彼“一個半小時”。
…………
故事發(fā)生在兒子四五歲的時候,現(xiàn)在我已記不太清當時是否將兒子抱過來為他講解“一個半小時”和“半小時”數(shù)學上表示的不同之處了。反倒暗暗覺得如果不講,未嘗不是一個好的決定。初接觸數(shù)量的孩子,有的最多體驗就是對“1”的理解,而且是一一對應的“一個”。一個事物,一個木頭、一個人、一朵花、一個小時等等。而“半”這種分數(shù)的初步認識,又遠不是四五歲孩子能夠深刻理解與熟練運用的。所以孩子出現(xiàn)用兩個數(shù)“一”、“半”疊加的“一個半小時”來表示“半小時”也就不難理解了。
雖然孩子現(xiàn)在還在上幼兒園,但鐘表已經(jīng)認得很好了。孰不知時間問題(認識鐘表)可是小學低年級知識的一個難點。我們的生活中免不了這樣的無心對話:
“兒子,大針指到12,小針指到8你就該洗漱睡覺了。”“是8點嗎?”
“兒子再過5分鐘,咱們就出發(fā)?!薄霸龠^5分鐘,是指到幾呀?”
…………
沒有特意的講授,只是熟能生巧,常用常新,無需過分地強求,只是順其自然,等待成長。對于孩子的學習問題,拋開先天的智力因素和孩子自身的學習風格不論,它大多都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一線的教育同仁相信也會遇到這樣的情況:一個知識,學期初剛剛接觸,有些孩子掌握得會非???有些孩子歷經(jīng)百般講解演練卻遲遲不得要領,可當學期進行到中段或期末時,再看這一知識,后一類型的學生竟悄然掌握好了。這樣的情況并非個例,那就須要引起我們足夠的思考與重視。如果為了孩子一時分數(shù)的提升,而忽略了他的認知特點,如果一味地強求成績,而忽視了孩子的情感體驗,很多時候收獲的可能就是事與愿違、悔之晚矣。學習需要積累,領悟有快有慢,教育有時需要等待!
(作者單位:哈爾濱市中山路小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