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景榮,孫 姿,蘆建國
連徐高速公路綠化景觀調查與分析
王景榮1,孫姿2,蘆建國2
(1.江蘇交通控股有限公司,江蘇南京 210002;2.南京林業(yè)大學風景園林學院,江蘇南京 210037)
在對連徐高速公路沿線的綠化情況、土壤情況、地形地貌等實地調研的基礎上,分析連徐高速公路沿線各大功能區(qū)的景觀現狀;總結連徐高速沿線綠化養(yǎng)護的不足之處并提出幾點可行性建議,旨在為連徐高速公路今后的綠化工作提供參考。
高速公路;綠化;養(yǎng)護管理;景觀配置
高速公路綠化發(fā)揮著恢復沿線生態(tài)、對路內相關區(qū)域進行生態(tài)防護、營造舒適的行車環(huán)境的功效。近幾年來,我國加大了交通基礎設施的投入,高速公路建設有了較快發(fā)展,人們對高速公路的要求不再僅僅是快捷、安全、舒適,而是暢、潔、綠、美的綠色生態(tài)景觀大通道[1]。在路網不斷完善的今天,建設生態(tài)保護型高速公路已成為一種趨勢,江蘇的高速公路正由建設品牌向管理品牌轉型,如何保持并提升道路景觀的品質,是綠化養(yǎng)護的重點工作?!叭址N、七分管”,也充分說明建設森林大道、景觀大道、生態(tài)高速公路的主要工作將在養(yǎng)護中實現。連徐高速作為江蘇省的重要路段,綠化景觀豐富,筆者通過對連徐高速的實地考察,總結其優(yōu)秀經驗,同時找出不足,對進一步美化連徐高速公路提出建議,以期為連徐高速的綠化提供科學、合理的參考依據。
1.1工程概況
連徐高速連接江蘇省的2個地級市連云港和徐州,全長237 km,總投資約68億元。2001-11,連云港市區(qū)至新沂京滬高速公路互通立交段正式開通;2002-07,銅山潘塘—蘇皖交界處開通;10月,銅山潘塘—新沂京滬高速路互通立交段正式開通,連云港港口段于2003-06-26開通。連徐高速是江蘇“四縱四橫四聯(lián)”高速公路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其中的“橫一”部分。
1.2沿線自然氣候條件
江蘇連徐高速公路主要經過江蘇北部徐州、連云港兩地,本區(qū)以由黃河、淮河及支流合力沖積而成的黃淮平原為主,地勢西高東低,向海傾斜,延伸于黃河兩側。蘇北地屬暖溫帶氣候類型,年均氣溫13.3~14.0 ℃,歷年最低氣溫均值在-13 ℃以下,極值達-24 ℃;年均日照在2 400~2 600 h;年均降水量800~1 000 mm,是我省氣溫低、水熱條件差的地區(qū)。北部毗鄰華北平原,冬春季受北方頻繁活動的寒流影響較大,因而一般不宜發(fā)展亞熱帶樹種。
本區(qū)土壤類型較為復雜。云山和贛榆境內低山丘陵地域的棕壤,是適于暖溫帶落葉闊葉林生長的典型土壤類型;東海、新沂一帶緩坡階地的棕壤,因底層粘結不透水,不利樹木生長。邳州與銅山之間丘陵崗地的淋溶褐土,大面積的人工側柏林生長良好。在黃河故道兩側及大砂河沿岸潮土類地帶,適合楊樹、泡桐等速生樹種生長。自贛榆、連云港至濱海是沿海的狹長濱海平原鹽土帶,這種土壤植被的建植難度很大。蘇北的地帶性森林類型為落葉闊葉林,其建群種為落葉櫟樹,如麻櫟、栓皮櫟、槲櫟等;在石灰?guī)r山地則以榆科樹種為主,如青檀、白榆等。該類型外貌形態(tài)雖與溫帶典型落葉闊葉林相似,但又具有暖溫帶落葉闊葉林向亞熱帶森林類型過渡的許多特征。
1.3 沿線綠化景觀概況
連徐高速公路景觀設計體現了較高的歷史人文景觀價值和自然景觀價值。在高速公路沿途視野無阻,人文自然風光盡收眼底,路途因地造勢、路隨景出,景由路生,許多安全路段取消了防撞護欄,綠化隨地形鑲嵌在林地、草地和濕地景觀中,在優(yōu)美和諧中表現出時代和人文特色。在綠化景觀建設中力求反映江蘇地方特色,時代風貌,“四季常綠,三季有花,錯落有致,色彩豐富,簡潔,大氣”,達到遮光防眩,誘導視線,穩(wěn)定邊坡,改善環(huán)境,為駕乘人員提供優(yōu)美,舒適,安全的自然環(huán)境和“車移景異”的視覺體驗。主要應用的喬木有香樟、垂柳、欒樹、黃金槐、合歡、女貞、紫薇、花石榴、紫葉李等;灌木有蜀檜、海桐、紅葉小檗、大葉黃楊、構骨、紅葉石楠、金森女貞等;草本地被主要有矮生美人蕉、蔥蘭、白三葉、紅花酢漿草等。
2.1景觀造景手法
(1)借景。連徐高速部分路段借助了高速公路兩邊的的自然景觀,如高速公路沿線多穿越許多農田,而這些水網密布的農田為司機和乘客們展示了一幅美妙的江南田園風景畫(見圖1、圖2)。
(2)人工造景。途經景觀單調,甚至景觀效果差的地段,采取增加人工林景觀,營造特色樹木人工林帶,用幾種特色樹種強化環(huán)境整治段,營建綠化景觀風景帶,如香樟林、竹林、雪松林、銀杏林、合歡林、紫薇林、垂柳林、水杉林等,或采用混交林增加各地段的景觀效果,使得整條高速公路景觀形成比較完整的生態(tài)系統(tǒng)(見圖3、圖4)。
圖1 高速周邊農田景觀
圖2 高速周邊荷塘景觀
圖3 雪松林
圖4 喬木混交(雪松+旱柳+紫葉李)
(3)障景。在景觀綠地中,凡是能夠抑制視線,引導空間轉換方向的景物均為障景[2]。例如,高速公路兩邊路域內有許多房屋、工廠、墓地、雜物等有礙景觀,就密植了連續(xù)片狀的林帶來作為一種障景來隱蔽不合適或者不雅的景觀。
(4)融景。通過營造竹林、合歡林等,把隔離柵內外植物融合為一體,使得景觀在空間上和意境上統(tǒng)一起來,對增強景觀的效果起到很大的作用。
2.2各功能分區(qū)景觀分析
(1)中央分隔帶
中央分隔帶是高速公路的主體組成部分,其綠化和美化直接體現著高速公路的景觀效果與舒適度。中央分隔帶綠化具有分隔交通、誘導視線、緩解司機視覺疲勞、保障高速行車安全等重要作用[3]。除此之外,它還可美化環(huán)境、降低噪聲、降低硬性防護成本等,給人們一種安全、舒適、自然的行車體驗。因此,中央分隔帶的綠化與養(yǎng)護管理便顯得格外的重要[4]。連徐高速中分帶寬度為3 m左右,土壤干旱瘠薄,生境條件惡劣,養(yǎng)護管理異常困難。
根據場地現狀,連徐高速公路選擇適生的植物來遮光防眩,通過藝術的設計,進行整體環(huán)境美化,創(chuàng)造出舒適的環(huán)境,誘導視線保證行車安全,同時保護路基和改善景觀。設計時采用草坪、花卉、地被、灌木或小喬木,通過不同標準段的變換,消除了司機的視覺疲勞和乘客的心理單調感。在布置形式上,考慮車速快的特點,宜以3~5 km為一個標準段,同時在排列上考慮其簡便和韻律感,各配置模式交替使用。圖5種植模式為:蜀檜、紫葉李、大葉黃楊、小葉女貞;圖6種植模式為:蜀檜+紫薇+紅葉石楠+金森女貞,并且蜀檜修剪形式不同于圖5。
圖5 蜀檜+紫葉李+大葉黃楊+小葉女貞
圖6 蜀檜+紫薇+紅葉石楠+金森女貞
(2)邊坡
公路道路兩側、邊坡及邊溝內外側綠化帶可根據地形與環(huán)境變化,進行開敞(或半開敞)—圍敞(或半圍敞)—開敞(或半開敞)的節(jié)律性變化,形成一個景觀序列[5]。該路段是景觀環(huán)境再造、協(xié)調公路與周圍環(huán)境關系的基本措施,其綠化養(yǎng)護管理的好壞直接關系到高速公路的建筑美和景觀美能否充分展現。原連徐高速邊坡主要采用國外松、垂柳、欒樹、合歡等喬木,現補植多使用女貞、香樟。灌木主要是金鐘、紅葉石楠等,草本主要有麥冬、中華結縷草等。
連徐高速公路在滿足道路行車安全和環(huán)保防噪要求的基礎上,根據沿線不同的自然條件,以自然植物群落景觀為主,人工造景為輔,“佳則收之,陋則蔽之”,采用內高外低,喬灌草結合的方式進行綠化,途經水域及風景優(yōu)美地段時,留出足夠的觀景空間,不遮擋視線;路過村莊或學校時,設置防護林帶,降低噪聲,美化景觀。
連徐高速全線除少數地段路基邊坡必須使用工程防護外,主要采用植草護坡,主要運用的植物為中華結縷草。在視線范圍內的坡面點植紫葉李、紫薇或叢植金鐘花等開花植物,豐富邊坡景觀(見圖7)。由于不同位置的路塹邊坡在氣候條件、土壤條件和水土流失狀況等方面的不同,植物配置模式也具有很大差異。路塹邊坡采用生態(tài)防護形式是綠化景觀的顯著特色,如植草護坡、灌木護坡。連徐高速公路在邊坡防護方面采用了江西片石工程護坡。
(3)互通區(qū)
高速公路互通式立交綠化與美化設計的目的是使立交造型美觀、視認性好,起到引導駕駛員視線、形成人性化的視覺景觀效果,保證行車安全以及可觀賞性作用[6]。連徐高速公路的互通區(qū)在進行綠化景觀配置的時候充分考慮到要和其周圍的環(huán)境相協(xié)調,每個互通區(qū)都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景觀特色,所以當司機和乘客到達這里的時候都能感受到賞心悅目的植物景觀和極富動感的景觀效果。
互通區(qū)采取了規(guī)則式與自然式相結合的手法,使得植物高低搭配,自由布置,不拘一格,錯落有致。每個互通區(qū)在骨干樹種的選擇和現行樹種的搭配上選用了一定的季相變化豐富的色葉樹,并考慮與骨干樹種所形成的前景與背景的構圖關系,比例尺度,具體配置方式等。圖8中互通景觀以紫葉李作為主要樹種,搭配旱柳、鳳尾蘭點綴,使景觀更加豐富大氣。
圖7 豐富的邊坡景觀示例
圖8 互通景觀示例
(4)服務區(qū)
高速公路的服務區(qū)作為停車和休息的場所,為車輛和游人提供服務。對于整條高速公路而言,此處是人們接觸公路景觀最直接并駐足欣賞時間較長的地方。因而,服務區(qū)的綠化應與服務區(qū)的功能相配合,著重考慮消除司機因連續(xù)高速行駛所帶來的疲勞與緊張感,使旅行者能夠在短暫的停留中增加興趣以恢復精神[7]。其綠化景觀一般可通過栽種植物,輔以園林小品等宜于休息的設施使整個服務區(qū)空間形成各種綠色植物的有機組合,使人們感覺舒適清爽,迅速解除疲勞重新開始新的旅程[8]。由此,服務區(qū)的綠化成為高速公路節(jié)點景觀的重要部分,其綠化質量代表了整條高速公路的景觀建設水平。
連徐高速共有6個服務區(qū),分別為畢莊、邵樓、議堂、港頭、曹林和錦屏山。各服務區(qū)在進行綠化植物配置設計的時候,充分運用喬木、灌木、藤本及草本植物等,通過藝術手法,充分發(fā)揮植物的形體、線條、色彩等自然美(也包括把植物整形修剪成一定形體)來提升服務區(qū)景觀質量。人性化的設計始終貫穿于整個設計及施工過程當中,圖9為港頭服務區(qū)的一片綠地,植物高低錯落有致,景觀層次豐富。
圖9 港頭服務區(qū)
3.1養(yǎng)護問題
(1)中分帶養(yǎng)護較難
高速上交通量大,環(huán)境惡劣,養(yǎng)護工作難。中分帶的養(yǎng)護主要是澆水存在問題,澆水車時速10~20 km,才能將水澆透,但是這個速度遠遠低于高速公路規(guī)定的60 km/h的速度,因此,影響了行車的安全。且徐州水源不足,高速公路用水無處可取。另外,主要防眩樹種蜀檜由于時間較長,鉆心害蟲嚴重,出現死亡現象,而目前由工人地面噴射藥劑后逐株注射的防治方式非常不安全。另一方面,中分帶雜草難除,使用化學藥劑除草效果明顯,但是會對其他植物產生不良影響,甚至會導致植物死后枯黃進而影響美觀。
(2)植物病蟲害危害較多
新沂南往東土質以砂漿土為主,病蟲害較多。例如:部分地段的金葉女貞鑲邊介殼蟲嚴重,已經大片死亡,后補植的鳶尾、扶芳藤效果較好;合歡病蟲害、老化嚴重,病害產生白色膠體引起蟲害,病、蟲害交替,導致合歡死亡率較高;垂柳潰瘍病嚴重。
(3)入侵植物難以清除
互通立交區(qū)是高速公路的出入口,其綠化養(yǎng)護管理必須滿足行車功能的需要和視覺要求。綠化是互通樞紐景觀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兼起到宏觀景觀和微觀景觀的作用。連徐高速公路樞紐、互通區(qū)茅草較多,使用化學藥劑后茅草枯黃影響美觀?,F只能人工割除,每年4次,但不能根治。
(4)存在人為破壞
高速公路景觀受人為的破壞比較嚴重,且公路沿線環(huán)境保護意識不強,道路兩側的行道樹被砍伐,甚至燒毀,此現象在連徐高速連云港段比較嚴重。
3.2養(yǎng)護建議
(1)認真做好后期管護具體工作
認真做好后期管護的工作,包括修剪、除草、水肥管理和病蟲害防治等。以澆水工作為例,澆水在花草樹木養(yǎng)護管理作業(yè)中是極為重要的一項管理工作,同時也是綠化養(yǎng)護管理中最大的一項支出,連徐高速公路途經的徐州等地降水偏少、水源相對較為緊張,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植物澆水的難度。中央分隔帶的花草樹木所需水分主要靠人工補給,而且需要長期進行人工澆水,除在11月底12月初澆封凍水和3月下旬或4月上旬澆返青水以外,應視中央分隔帶土壤水分情況及時補充水分。邊坡雖多栽耐旱灌木,但路基坡度大,蓄存雨水不多,土壤水分不足,也應適時澆水。紫穗槐等灌木,栽后至少澆水2年,以后如不遇特大干旱年份,可不進行澆水。
(2)及時做好苗木補植,草坪補播
高速公路中央分隔帶單株樹木和邊溝的喬木,要求成活率100% ,因此,丟失死亡樹木的補植是一項很重要的工作,補植樹木的造價比初植要高得多,所以應當力求減少補植量,并全力保證補植的成活率。補植用苗木和新植苗木一樣也要根系發(fā)達、少傷根,土坨不散,無病蟲害,干形直,冠形好,側枝密而均勻,一批苗木的高度、粗度、冠幅應均勻一致。
(3)建立健全養(yǎng)護管理制度,統(tǒng)一養(yǎng)護工作方案
杜絕“重種輕管”現象,堅持種管并舉原則,做到養(yǎng)護工作的日常性、系統(tǒng)性和科學性。管理者應根據各路段實際情況,制定操作性強、規(guī)范細致的綠化養(yǎng)護質量管理考核辦法,實行綠化養(yǎng)護制度化管理,確保綠化“造一片、管一片、活一片、綠一片”。
(4)加大宣傳教育力度,提高綠化意識
為了使沿線的綠化覆蓋率和景觀效果得到提升,建設者和管理者應重視后期養(yǎng)護工作,增加投資,這樣才能更好地綠化美化高速公路。同時,高速公路綠化管理部門也要做好防火、防盜、護欄維護工作,防范苗木、草坪受到人為破壞和牲畜踐踏。另一方面各地政府及行政主管部門要經常全方位、多層次地開展宣傳和教育活動,提高沿線廣大農民的綠化意識和守法意識,防止盜竊砍伐、牲畜危害等現象的發(fā)生。與此同時,結合和諧社會的創(chuàng)建,大力宣傳公路綠化對沿線居民生產生活帶來的好處,促使沿線群眾自覺愛護綠化林木,必要時可采取必要的行政手段。
連徐高速作為江蘇省內重要的高速路段,其前期景觀營造已經較為成熟,工作重點應由單純的綠化轉為綠化與養(yǎng)護兼行。從長遠來看,轉變公路綠化養(yǎng)護管理的理念更為重要[9]。高速公路的綠化雖無法在綠化之初就實現“非養(yǎng)護”,但也不能期望以城市的綠化養(yǎng)護模式來加以管理,而應引導其向著更生態(tài)、更自然的方向發(fā)展,實現“自然化”的養(yǎng)護管理。
[1]田野,劉軍紅,楊瑩瑩.高速公路綠化現狀與植物配置模式研究[J].河北農業(yè)科學,2010,14 (4):27-28.
[2]賈德華,王萬喜.障景在園林設計中的應用[J].安徽農學,2007,35(9):2591-2592.
[3]尹吉光,毛秀紅,李妮妮.高速公路中央分隔帶綠化研究[J].山東林業(yè)科技,2003,147(4):41-43.
[4]鄧名飛.淺談高速公路中央分隔帶的綠化與養(yǎng)護[J].湖南交通科技,2011,37(4):79-80.
[5]楊卓昌.淺析?;⒏咚俟返木G化改造[J].現代園藝,2012(8):160-161.
[6]谷利軍.高速公路互通立交的綠化與美化設計[J].遼寧交通科技,2005(11):65-67.
[7]蘆建國,尹紅梅.寧杭高速公路服務區(qū)綠化質量滿意度評價[J].林業(yè)科技開發(fā),2007,21(5):100-103.
[8]張淑艷.公路景觀設計中的綠化栽植[J].公路運輸文摘,2004(2/3):47-48.
[9]劉佳妮.包志毅.中外高速公路綠化現狀比較[J].公路,2007(5):175-179.
Greening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for Lianxu Expressway
Wang Jingrong1, Sun Zi2, Lu Jianguo2
(1. Jiangsu Communications Holdings Company Limited, Nanjing 210002, China;2. College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Nan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Nanjing 210037, China)
The present landscape situation of the major functional areas along Lianxu expressway is analyzed based on the investigation of greening situation, soil condition and landform. The paper summarizes the shortages of Lianxu expressway greening maintenance and puts forward some feasible suggestions which could be taken as reference for the future work for Lianxu expressway greening.
expressway; greening; maintenance management; landscape configuration
U418.9
B
1672-9889(2015)01-0078-05
王景榮(1981-),男,江蘇海安人,工程師,主要從事高速公路環(huán)境保護和綠化養(yǎng)護工作。
(2014-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