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輝 王建宏 劉錦萍 梁艷
在河北省張家口市的一處寓所里,住著一位年邁的老人,她一頭銀發(fā),深邃的目光里透著大家閨秀的優(yōu)雅,她就是清末湖北提督、鎮(zhèn)守湖北武昌的第八鎮(zhèn)統(tǒng)制張彪的17個子女中現(xiàn)如今唯一健在的女兒張佩玟。97歲高齡的張佩玟近百年人生坎坷向人們訴說著漫漫往事……
從山西走出的清末提督
張彪原籍山西榆次西左付村,生于清咸豐九年(1859年)臘月初五,家里世代以種田為生。適逢一年大荒,張彪母親馮氏過世,幼小的張彪和舅舅把母親悄悄埋葬在山洞里。父母雙亡的張彪寄生于舅舅家。為應考武舉,他拜拳師,刻苦習武,“常常于夜深起床,浸濕弓弦結(jié)合處使勿發(fā)聲,潛至無人空處暗自拉練硬功,至力竭方罷”,練就了一身好功夫。1882年,山西巡撫張之洞于祭孔歸途中在太原鐘鼓樓遭遇圍堵,被張彪解救,從此被張之洞安排為貼身侍衛(wèi)。張彪臉憨,嘴拙,腿勤,可靠而且伶俐。給張之洞做侍衛(wèi)實際上就是跑腿的,做這種活計的人,成百上千,但得到主子青睞的還真不多。晚清到民國,從戈什哈發(fā)跡的人只有兩個,一個是吳佩孚,一個就是張彪。張彪從一般侍衛(wèi)變成貼身侍衛(wèi),成了張之洞須臾不可離開的得力干將,屬于可以不經(jīng)通報、直接進入寢房的貼心人。張之洞走到哪兒,他跟到哪兒。安全由他負責,事務由他打理,錢財也由他一手掌管。張之洞索性把貼身丫環(huán)作為義女許配給張彪,當時,凡是娶了主公丫環(huán)的,人們一律尊之為“丫姑爺”。包天笑所選《丫姑爺張彪小史》指出,吳趼人所撰《二十年目睹之怪現(xiàn)狀》中的丫姑爺就是張彪。自此,張府的事,全交給張彪夫妻倆包辦。光緒十年(1884年),張之洞調(diào)任兩廣總督到廣州,張彪也升任到中軍官;張之洞由兩廣總督調(diào)任為湖廣總督,張彪也先后被提升為總督衙門護衛(wèi)親軍的都司、統(tǒng)領隨同至武漢。當時漢口水患成災,張彪還受托,督修湖西大堤,他精心設計,嚴格施工監(jiān)督,根除水患,當?shù)厝朔Q大堤為“張公堤”,這并非只紀念張之洞,也包括張彪。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張彪受清政府委派到日本學習陸軍,并在湖北組練“新軍”,張彪擔任統(tǒng)率。后升任四川松潘鎮(zhèn)總兵,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補授湖北提督,宣統(tǒng)三年(1911年),清政府整編全國軍隊,湖北成立新軍,張彪任陸軍第八鎮(zhèn)統(tǒng)制,并率湖北新軍在全國軍事演習中數(shù)次奪冠。
張彪共育有八男九女。如今其后人已至6代達200多人,他們分散居住在美國、英國、德國、澳大利亞、加拿大等國及我國的天津、北京、長春、山西、張家口、南京、上海、臺灣、香港、澳門等地。
記憶中的父親
當張佩玟記事的時候,很多重大的歷史事件已經(jīng)發(fā)生了。1911年10月10日晚,震驚中外的辛亥革命爆發(fā),湖北武昌新軍第八營工程營首先開槍鳴變,打死前來鎮(zhèn)壓的排長、隊官及管帶,沖出營房,奔往“楚望臺”軍械庫奪取槍支彈藥,當時清軍最高將領就是統(tǒng)制張彪。張彪不顧危險前往請示總督瑞澂,然而,瑞澂早已帶著家眷挖開督署后墻逃跑。此時張彪的“靠山”張之洞已經(jīng)病逝,張彪與排斥漢人、剛愎自用的滿人總督瑞澂并無交情,且常遭其呵斥,暗生怨恨,遇事敷衍,況起義新軍都是自己的部下,自相殘殺非張彪所愿,內(nèi)心糾結(jié)的張彪無心戀戰(zhàn),帶著清軍在巷戰(zhàn)中且戰(zhàn)且退,棄城而去。事后瑞澂把武昌失守的責任全部推到張彪身上為自己開脫,因此張彪被清廷革去職務,成為武昌失守的替罪羊。辛亥革命的成功,使延綿中國2000多年的帝制土崩瓦解,同時也意味著張彪軍旅生涯的結(jié)束。心灰意冷的張彪選擇了退隱,隨日兵艦潛赴日本長崎。
辛亥革命后,民國建立,張彪回國,落居天津日租界壽街,暫時借住在朋友處。此時的張彪遠離政治,開始謀劃搞實業(yè),昔日舊友們籌措了萬余元讓張彪加入了大興紗廠成為股東,后來成為山西老家晉華紡織有限公司30位發(fā)起人之一。當時正逢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爆發(fā),紗廠股票大漲,借此,張彪分得了很多紅利,并以此款購買了20多畝土地。他又傾其所有,親自設計督工,建筑了張園,同時在張園的后面還為8個兒子各蓋了一處住宅,稱作“八樓八邸”,取名為“宏濟里”。深受傳統(tǒng)“忠孝”思想熏陶的張彪還回榆次老家建了一座張氏宗祠。從1915年開始,張彪在張園又設計并招標建筑了一所三層的豪華樓房。并建有走廊、假山石、土山、花窖、番菜館、咖啡館、照相館、電影廳、雜耍園子、高爾夫球場、草坪及乘涼休息的場所。張彪將其辟為綜合性露天游樂場,取名“露香園”,出租對外營業(yè),僅門票就要半個大洋。張園建筑宏偉壯觀,在當時的日租界,如此規(guī)模宏大而豪華的建筑屈指可數(shù)。再加上張彪為人厚道,喜歡交朋友,一時間張園成為民國政軍各界名流,甚至對立雙方政治勢力出沒的場所。
1924年12月4日,孫中山偕夫人宋慶齡,在段祺瑞等安排下,下榻張園,孫中山住在三層東側(cè)內(nèi)間。隨行的服務人員很少,行裝也非常簡單,但書有幾萬冊,都堆放在樓下的走廊里,直至走后,張園還剩下很多書。雖然孫中山只在張園居住了27天,各方風云人物如段祺瑞、張作霖、黎元洪、李烈鈞、汪精衛(wèi)等紛紛前來張園拜訪。中共地下黨的于方舟、鄧穎超等,也曾前來張園探視病中的孫中山。這里一時成為民國政治的關注點。在張園,孫中山先后發(fā)表了《告天津人民書》《善后會議條例》,積極宣傳召開國民會議的進步主張和反對段祺瑞的所謂“善后會議”等。
1924年,馮玉祥發(fā)動“北京政變”,傾向革命,鹿鐘麟把溥儀趕出紫禁城。1925年農(nóng)歷二月,溥儀住進張園,張彪遂召集全家老小開會,宣布:“皇上”來張園居住。自此張家主仆開始忙著裝修,粉刷戲臺,擴建游樂室,購置牛皮沙發(fā)、波斯地毯、鋼絲軟床,還特定了英國惠羅公司的歐式家具。他還命家人購置上好的銅床及進口床褥,趕制近百件床上用品,一日間便花去3700塊大洋。溥儀入住張園后就住在孫中山居住過的三層“平遠樓”的那間屋里,隨來的皇親國戚住滿張園。因溥儀入住房子不敷用,張彪后又在此基礎上添建4樓5間,為飯廳、游藝室及客室,還在園內(nèi)右側(cè)興建平房4間,給溥儀隨從和下人用。樓前南面是假山、水池;西面為傳達室、總務處、警衛(wèi)室、汽車庫;西北角有罩棚及戲臺一座;東部為中西廚房、馬圈、護軍、差役宿舍等。溥儀買了2輛轎車和1輛賽車,還買了3架鋼琴和留聲機,分放在婉容和文繡房內(nèi)。溥儀請崔慧茀、崔慧梅姐妹做家庭教師,專門教婉容音樂和繪畫。張彪雖年近七旬,仍尊溥儀為舊主,為禁止園丁靠近平遠樓,每日清晨,親自為溥儀灑掃庭院,精心安排溥儀的飲食起居。
平遠樓樓頂原為屋頂花園,左右兩邊是上、下樓的樓梯間;前后有一米高的水泥欄桿,溥儀就以此作為平臺,在上邊放12節(jié)的蜈蚣大風箏。溥儀和婉容在張園養(yǎng)了不少珍奇異獸,在走廊一端還拴著一頭3英尺高的白猿。后平臺上加蓋一層作為娛樂場所,溥儀將立式收音機放在這里,每天聽新聞、音樂、戲曲。婉容在這里設宴,招待西洋女賓。婉容特別喜歡活潑可愛的佩玟,經(jīng)常帶她上街玩,心情好的時候還模仿梅蘭芳的唱腔唱戲。
張彪家法很嚴,給孩子們立了很多規(guī)矩,不讓他們打擾皇上,但他的幾個孩子常臨窗對著平遠樓指手畫腳,引起溥儀的好奇。一天張彪把兒子張挺叫去,說溥儀要見他。溥儀雖大張挺5歲,但張挺騎馬、開汽車、打高爾夫,一切時尚的玩意兒無一不會,還是學校里的臺球明星。這對溥儀有很大吸引力,于是拜張挺為“師”,學打臺球、高爾夫。此后張挺只要放學早就去找溥儀,為此得綽號“伴駕王”,他們一起打球、游戲、開汽車,聽音樂、看戲,到起士林吃西餐。為此,溥儀還賞了他一個翡翠扳指和一臺美國勝利牌留聲機。張園林木中的鳥兒引起溥儀的興趣,遂叫人買2支火藥槍,在張園馬號試槍。他還派人到墻子河雇船,去打野鴨子。
黎元洪曾在張彪手下做過事,當黎元洪在北京任大總統(tǒng)時,經(jīng)常從北京到天津張園拜訪張彪,并力勸張彪出山,多次邀他到民國政府任職,張彪堅持不出,黎元洪只好授予張彪“建威將軍”的虛銜,成為中華民國政府的高級顧問,每月400塊大洋津貼。
在張園的快樂時光
佩玟依稀記得5歲那年,因為家鄉(xiāng)榆次遭受自然災害,張彪攜帶著家眷回山西老家賑災,乘火車從天津到石家莊后,被太原的閻錫山親自接到榆次。他把鄉(xiāng)親們變賣的耕地傾囊購買下來,然后仍將土地交給原賣主耕種而不收分文地租。如今她依然清晰地記得家鄉(xiāng)大脆餅香甜的味道。
張彪晚年雖然脫去清廷官服、剪了辮子,但仍是過去那樣好交際,在天津過著悠然自得的平民生活。在許多社交場所,人們都可以見到他的身影:嘴里叼著呂宋雪茄煙,手持文明杖,滿臉笑容,精神矍鑠,與人侃侃而談。在家里,他仍然愛吃山西的刀削面、貓耳朵、拌湯,偶也猜拳劃掌喝點“白蘭地”,高興之余哼哼山西梆子,盡享天倫之樂。
張彪對子女們教育一向嚴格。他在張園里設置了一個沙盤,每天孩子們放學回家后,必須在沙盤上寫一首詩方能吃飯。他時常以節(jié)儉樸素的生活理念教育子女,但在子女求學上卻不惜重金,甚至在購買大部頭書籍上也毫不吝嗇。他很看重子孫的書香熏陶;同時他也是一個開明的人,不僅不讓女孩子們裹腳,還帶著佩玟去看電影。
張彪同情窮苦人,佩玟至今還記得:當年在張園門前,家里常年支著兩口大鍋,每天都會讓下人熬粥給窮人吃,父親還時常領著她和妹妹到貧民中走訪慰問。一次,一個盜賊跑到張園盜竊,被下人抓住五花大綁綁到父親面前,盜賊道出他的窘境,家中上有雙目失明的母親,下有少不更事的孩子。父親派人了解實情后,不僅釋放了盜賊,還給了盜賊一些錢,讓他做個好人,不要再去偷。在家里,張彪平等待人,平時吃飯不分等次,逢遇喜慶大宴也不分上下,對奴婢下人從未疾言厲色,一個閔姓的下人從1894年始隨侍張彪33年而不離。
1927年初,在父親生病期間,佩玟每天陪在身邊,給他端水,為他捶腿。張彪還掏出半塊銀錢給她,讓她買好吃的。張彪同情革命,躺在病床上給她講武昌起義、人生道理。他說,盡管自己是個武官,但他從來沒有殺過一個人。這年9月13日,張彪病危,溥儀聞訊趕來,張彪眼睛盯著終身維護的皇帝直到斷氣,終年68歲。溥儀為痛念這位清朝的忠臣遺老,揮淚不已。成殮之際,溥儀親書“心如金石”匾額,又賜陀羅經(jīng)被為他送行,喪事由福建軍工幫辦王永泉擔任總理,并從南方買進金絲楠木棺槨,喪事操辦近一個月。張彪出殯之日,葬禮在津門盛況空前,無數(shù)社會名流前來吊唁,最終以24座32人抬明黃彩亭出殯。溥儀委派皇室公爵代表他前往,張彪的老部下黎元洪親往致祭,在祭奠時嚎啕大哭。遠近親友、感恩者紛紛前往吊唁,送葬隊伍長街數(shù)里,滿街軍警戴孝并維持秩序、疏導交通,一時間萬人空巷,極盡哀榮。
提督女兒的尋常日子
18歲時,張佩玟從天津南開中學畢業(yè)后考入北京輔仁大學英語系。在輔仁大學,她不僅學習優(yōu)秀,還是學校的?;?,之后,與畢業(yè)于清華大學、在保險公司就職的楊新如結(jié)婚。
1953年“三反”“五反”運動開始后,由于家庭出身不好,楊新如受到牽連,抑郁而終。新中國成立后,張園收歸國有,成為《天津日報》的辦公場所,滿懷憂傷的佩玟回到北京一所學校當了老師。
1954年,因工作需要,張佩玟被調(diào)到河北宣化工作。幾年后,她又被調(diào)到張家口鐵路一中工作。在張家口,佩玟嫁給了從抗美援朝歸來的崔天邁?!拔母铩遍_始后,在團地委任團委書記的崔天邁因不滿當時社會的混亂現(xiàn)狀說了幾句情緒話而深陷牢獄,這個曾經(jīng)留學德國、參加過抗美援朝戰(zhàn)爭,并與毛岸英一起工作過的英雄在獄中一待就是15年,出獄后沒幾年便病逝了。就在丈夫入獄后不久,張佩玟也入獄了,原因是在學校的廁所墻上有孩子寫了不滿社會的“反動標語”,最后罪責被加到出身不好、丈夫又蹲監(jiān)獄的張佩玟的孩子身上。當時她的孩子一個8歲,一個6歲。盡管多年后真相大白,是學校一個年齡大點的孩子寫的,但張佩玟還是從1966年至1976年在獄中度過了10年歲月。在丈夫出獄后的第二年,58歲的張佩玟也出獄了。盡管源于錯案,出獄后的她得到了一定的經(jīng)濟補償,但無人照看的子女不得不在社會福利院度過應該接受基礎教育的10年。
苦難帶給張佩玟的是豁達,活著就是幸福。出獄落實政策平反后,她沒有抱怨、沒有怨恨,雖然自己的子女沒有接受正規(guī)的教育,但張佩玟把這些遺憾化為力量,她無償為張家口二中、五中的學生補習英語,義務服務長達10年之久。
道不盡的鄉(xiāng)愁
隨著年齡的增長,張佩玟的鄉(xiāng)愁愈來愈濃。雖然故鄉(xiāng)的模樣因久遠的離別而漸顯模糊,但思念的愁懷在心底常常升騰,難以割舍又揮之不去。有生之年回一次山西榆次老家成為她魂牽夢繞的夙愿。
2013年7月19日,張佩玟帶領30多位分別從北京、天津、張家口、太原趕來的張彪后裔回鄉(xiāng)省親祭祖,這是她第二次回到故鄉(xiāng)榆次西左付村,相隔近一個世紀了,盡管故鄉(xiāng)的山山水水一直留在她童年的記憶中,但家鄉(xiāng)的巨變還是讓她感到新奇和激動。民風依然淳樸,未曾改變,家鄉(xiāng)的父老鄉(xiāng)親沒有忘記名人之后。在老家的日子里,張氏后人受到了當?shù)仡I導的親切接見;樸實熱情的村民對她們噓寒問暖;村干部帶她們走街串戶,走親訪友。當張佩玟看到村里為紀念張彪而塑立的大理石漢白玉雕像時百感交集,撫摸著雕像她潸然淚下……
西左付村,至今仍然矗立著當年張彪親自設計和建造的張氏宗祠。祠堂占地面積1900平方米,二進院布局,坐北朝南,集南北建筑風格于一體,布局嚴謹,用材考究,雖飽經(jīng)風雨侵蝕和歲月磨礪,但當年的氣勢和風骨還在,這讓張氏后人甚是欣慰。他們在祠堂舉行了莊重的“紀念忠恪公張彪誕辰153周年祭祖大典”。當?shù)氐氖穼W愛好者和張彪擁躉還自發(fā)召開了張彪研討會,邀請張彪研究者參加,令張氏后人大為感動。3天的時間是如此的短暫,7月21日,張佩玟依依不舍地離開了她魂牽夢繞的老家榆次,踏上了歸途。
雖然離開了家鄉(xiāng),但張彪祠堂岌岌可危的狀況一直困擾著97歲的張佩玟老人。2014年8月9日,家鄉(xiāng)山西榆次西左付村村委會向社會發(fā)出呼吁:目前,因年久失修,張氏祠堂岌岌可危,正殿面臨坍塌,搶修迫在眉睫。
聽到這個消息,張佩玟非常激動,帶頭捐助退休金1萬元修繕張氏祠堂,希望帶動張彪家族后裔和海外親屬以及所有關注歷史文化的各界人士、企業(yè)大行善舉,有一份熱發(fā)一份光。
此時,98歲的張佩玟只有一個愿望,希望在有生之年張氏祠堂能夠得到修繕和保護,讓父親惠澤家鄉(xiāng)的心愿繼續(xù)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