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家全
語文教學自教改以來,教學模式和教學觀念不斷革新,從“單篇課文閱讀教學”到“單元組織閱讀教學”,教學思路在不斷拓展,但改革的步伐仍然跟不上時代的步伐,因此專題教學應運而生。語文專題教學是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自行開展的一種研究性學習,是一種新型的教育教學創(chuàng)新實踐活動。
《高中語文新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包含以下兩個方面:一方面是“注重語文應用、審美與探究能力的培養(yǎng),促進學生均衡而有個性地發(fā)展”;另一方面是“遵循共同基礎與多樣選擇相統(tǒng)一的原則,構建開放、有序的語文課程”。在新《課標》的指導下,許多地區(qū)和教師開始嘗試有選擇地、創(chuàng)造性地設計和實施課程,開發(fā)利用各方面的課程資源,突破單篇乃至單元教學,打破教材順序,自行進行教材整合,變革教學方式,努力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與潛能。
《小石城山記》的教學是我對新《課標》理念踐行的嘗試。作為百來字的游記,這篇文章字面意思平易淺顯,無須疏通。但仔細研讀之后,我發(fā)現(xiàn)這篇文章似乎并不那么簡單,因為它包含了作者貶官之后的心靈皈依和高遠志趣。于是我考察過許多有過貶官經歷的文人之后,發(fā)現(xiàn)這是一種貶官文化現(xiàn)象,于是《小石城山記》成為我開啟貶官文化之旅的出發(fā)點。
根據我對本文的理解,把教學目標定位為:夯實基礎,注重拓展,突出探究,落實人文。教學設計如下:第一步,常規(guī)課教學,落實文言字詞,了解作者創(chuàng)作旨趣,發(fā)掘文中有探究價值的話題(中國古代文人的被貶);第二步,引導學生從高中語文課本中找出自己比較感興趣的被貶文人(一般是作者),學會融會貫通;第三步,圖書館閱讀,為了拓展學生視野,適當補充課外知識,我?guī)ьI學生走進圖書館,引導學生自我探究,引導學生探究古代被貶文人思想、情感表達的方式,從而認識到寫作是這些被貶文人排遣憂愁、抒發(fā)情志的重要工具;第四步,創(chuàng)作升華,這一過程是檢驗效果、消化吸收的階段,將曾經被貶的文化名人進行再認識,并結合自己的人生經歷,尤其是如何面對困難和挫折,進行情感升華。
常規(guī)課教學中,引導同學們基本了解柳宗元被貶的經歷以及創(chuàng)作心態(tài),然后請同學們找出課本中自己感興趣的被貶文人,并對這一人物做一份詳細的資料卡片,主要包括:人物生平(主要是被貶經歷及被貶后的心態(tài))、主要作品、文學成就等,從整體上認識這位被貶文人。下面一步是本專題教學的最重要的一個環(huán)節(jié):“走進圖書館”。我給學生推薦了以下三類圖書:一是各類有關貶官文學的文化散文,如余秋雨的《文化苦旅》,指導學生形成對這一文學現(xiàn)象的初步認識;二是各類與文學史相關的書目,此類圖書有利于同學們從理論層面上深化對這一文化現(xiàn)象的理解;三是各類專著,主要包含以個人為主和以流派為主的詩文集,此類圖書有利于同學們將個人放在特定的歷史背景下考察,全面立體地理解某一個人或某一個文學流派。自我探究學習之后,本次專題學習還有一個“重頭戲”——合作式學習,就是以學習小組為單位制作手抄報,撰寫論文報告。手抄報的制作不僅鍛煉了同學們在版面設計、畫圖制作、手抄報書寫等方面分工協(xié)作的能力,而且還拓展了對貶官文化認識的廣度;論文寫作更是在擬定題目、查閱資料、和相互切磋中深化了對貶官文化認識的深度。最后,我們的優(yōu)秀作品推薦到學校宣傳欄和文學社展廊內展示,優(yōu)秀論文還推薦到校園網文學社專欄刊登。當這些成果得到他人認可的時候,同學們對專題教學的學習熱情更加高漲了。
經過本次專題教學實踐,結合專題教學方面的理論學習,我對專題教學有了新的認識。
第一,專題教學不一定是選修課。專題教學不僅僅要突破單篇教學、單元教學,還應該突破必修和選修的藩籬。專題教學的實施可以根據專題的大小和類型的需要,可以在單元之內、單元之間、各冊教材之間、必修與選修之間、課內文本和課外文本之間進行整合。事實上,現(xiàn)行的各種類型的高中語文教材雖然都分為必修和選修,其實兩種課程的編排思路基本相似。以粵教版為例,粵教版語文選修教材雖然有《唐詩宋詞元散曲選讀》《唐宋散文選讀》《中國現(xiàn)代散文選讀》等十本,貌似分散,但其編排設計也是以“模塊”為依據,這與粵教版必修教材的編排思路并無二致。因此,我們在實際教學中也不能將必修課與選修課人為地割裂開來。
第二,專題教學與常規(guī)教學的本質區(qū)別是教師與學生角色的轉變。“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教師最重要的職責不在于教給學生多少知識,而在于教會學生獲取知識的方法,鼓勵學生大膽探究。著名語文教育家李鎮(zhèn)西在《李鎮(zhèn)西與民主教育》中指出,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在平等中引導,進行師生對話,所謂“對話”,“不僅僅是一種調動學生的教學手段,更是一種尊重學生的教育思想;不僅僅是一種激活課堂的教學技巧,更是一種走進心靈的教育境界;不僅僅是指教師和學生通過語言進行的討論或爭鳴,更是指師生之間平等的心靈溝通與交流”。
第三,專題教學應該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結合。著名語文教育家于漪老師在《我和語文教學》中就大聲疾呼“弘揚人文,改革弊端”,重視語文教學的思想性,關注語文教育的性質觀。著名語文特級教師竇桂梅在《語文應承載什么》中談到語文教材應該采取主題單元建構,“著眼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等內在聯(lián)系”“營造對話交流情境,進行思維碰撞,引起質疑、猜測和期待”。因此,在語文教學中,不僅僅具有工具性,也該兼具思想性,凸顯思想教育的重要性,努力培養(yǎng)學生在知識、情感、意志等各方面的綜合能力。
第四,應該打破必修課和選修課之間的界線。不僅是專題教學可以打破必修和選修的藩籬,常規(guī)教學也應該打破必修和選修的“楚河漢界”。這種思路有以下兩點理由:第一、無論是必修還是選修,教學理念都是相通的,都是以《語文新課標》為標準;第二、語文教材有別于其他科目的教材,每個知識點都是貫穿于各篇課文之中的,只要在實際教學中能夠將相關知識點融匯進去,不一定非得按部就班地先必修再選修。
專題教學在實際操作上其實和小組合作學習比較相似,小組內各成員群策群力,小組間相互競爭,教師適時點撥指導,不時迸發(fā)出智慧的火花,將原本嚴肅的“講”堂變成輕松歡快的“學”堂。這樣,專題教學將新《課標》的理念在無形中推行,語文教學或許多了一種更為有意義的嘗試。
參考資料:
1.余秋雨《文化苦旅》,東方出版中心。
2.于漪《我和語文教學》,人民教育出版社。
3.李鎮(zhèn)西《李鎮(zhèn)西與語文民主教育》,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4.竇桂梅《竇桂梅與主題教學》,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5.魏書生《魏書生與民主教育》,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6.魏書生《魏書生談語文教學》,河海大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