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懷梅
(江蘇省宿遷澤達職業(yè)技術學院宿遷市223800)
“微笑教育”是教師以高尚的人格魅力和教育藝術感染學生,用發(fā)自心底的愛去滋潤學生的心田,點燃學生的學習欲望,使他們在充滿師愛的激勵中經常保持滿足、快樂、積極、穩(wěn)定的情緒,從而幫助他們找到自尊,增強自信的教育。作為一名教師無論何時都應該以微笑面對學生。
教師給學生的第一印象對教師威信的形成有著重大的影響。社會心理學實驗證明:在人際交往中,對某人的最初印象在很長時間內影響著對該人以后一系列心理及行為特征的解釋。一個教師在與一個新班級見面時,往往面帶著微笑。教師就這樣通過“首因效應”和微笑使學生對自己產生了知識淵博、言語風趣、親和力強等良好的第一印象,給以后的教育教學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教師面帶微笑進入課堂,意味著教師有信心上好這節(jié)課。此時的微笑會給學生帶來鼓舞和振奮,學生對本節(jié)課的學習也相應地會充滿熱情。這一微笑還包含了教師希望這節(jié)課得到的學生的支持和配合,學生也會覺得教師謙虛謹慎。僅此舉動,這節(jié)課氣氛活躍、你來我往、妙趣橫生,課堂收獲是巨大的。
科學家說:微笑是活躍氣氛的潤滑劑。是的,微笑的確有著神奇的效應。教師要對教學的每個環(huán)節(jié)都充滿激情,而這種激情要通過教師的微笑來體現。每一個環(huán)節(jié)中的每一個微笑都有不同的效果,作用甚大,所以微笑教育價值千金。當學生沒有回答出問題時,教師的微笑是一種鼓勵和點化,特別是對很多叛逆的學生,此時的微笑教育無疑是最好的良藥;當學生獲得了優(yōu)異成績和進步時,教師的微笑是一種表揚和贊許;當學生因實踐操作成功而得意時,微笑是甜蜜的分享;當學生偶爾犯了錯,決心改正時,教師的微笑是一種善意的寬容和信任;當學生遇到了難題愁眉不展時,教師的微笑是一種撫慰與鞭策;當學生開小差時,微笑是最好的感化劑。教育中,微笑教育是一種重要的教學手段、教育技巧。
據有關調查和心理測試表明:學生喜不喜歡某一門功課,主要原因是教師,而微笑正是讓學生喜歡教師的重要的師生無聲交流的紐帶。所以,每位老師都要用微笑鎖住每一顆想學習的心。同時,微笑教育是教師熱愛學生、熱愛教育事業(yè)的外在表現,表現出了一種對教育事業(yè)充滿信心的思想境界。所有教育者都會明白微笑是打動學生心靈最美好的語言。教師對學生關心還是冷漠,對教育工作是熱愛還是厭惡,往往通過他的面部表情表現出來,這對學生和教師自己的影響都很大。而把教育事業(yè)當成“混碗飯吃”的職業(yè),把學生看作是“管教的對象”,把教育教學、班主任工作視為無可奈何,令人乏味的“苦差事”,這樣的教師是不愿意微笑,也不會微笑的。三、聯(lián)合各種教育力量,將微笑教育傳遞到每個家庭乃至社會的每個角落
人與人的交流離不開微笑,心與心的溝通需要微笑。我們要傳遞微笑,把微笑傳教育遞給學生的父母,傳遞給社會?!案改甘呛⒆拥淖詈美蠋煛奔锤改傅难孕袝苯佑绊懙胶⒆印8改傅奈⑿Κq如冬日的太陽——溫暖、關愛著孩子。父母的微笑能夠帶給孩子力量與信心。父母的微笑是教育子女的有利臂膀。無疑,家長的微笑教育也收到了立竿見影的教育效果。同樣,當我們把微笑教育傳遞到社會的每個角落時,社會的微笑教育也會有意想不到的教育奇效。
教師在實施微笑教育時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首先,教師要用鼓勵點燃學生自信的火把,要用愛心呵護學生的心靈。學生的心靈是十分脆弱的,一不小心露珠滾落,就會破碎,不復存在。教師要學會用心去呵護每一個學生的心靈。其次,要用尊重化解學生心靈的冰霜。美國教育家愛默生說過:“教育的秘訣是尊重學生?!苯處煵粌H要對學生人格的尊重還要對學生自尊心的保護,自尊是無階的,失去它,是很難挽回的。再次,要用寬容照亮心靈,所謂人非圣賢,孰能無過。要讓他們知錯就改,想方設法引導他們改正錯誤。微笑教育倡導教師公正、平等地對待每一位學生。同時,要用激勵揚起學生理想的風帆,用賞識照亮學生的心田。教師要相信學生、理解學生和激勵學生,可以幫助學生建立積極的心態(tài),幫助學生建立對自己潛能開發(fā)的強烈自信心,從而使外力演變?yōu)閮攘?。以上都是實施微笑教育的見解,教師要有飽滿的熱情并帶著豐富的教育心態(tài)和表情去教導學生。
當然,提倡微笑教育還是要講原則的。教師的微笑也應該有“度”,若失“度”,會導致調侃逗趣、以情徇私、亂在其中。要講究原則,要有利于學生的健康成長,千萬不能對學生“百依百順”、護短、甚至包庇。
總之,微笑是打動學生心靈最美好的語言,微笑教育的效果是奇妙的,教師應當努力學會微笑教育。教師要多給學生一些微笑,因為有微笑才會有尊重;有微笑,才有珍愛;有微笑,才有成功的教育。
[1]楊寶林.微笑教育[J].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
[2]馬海英.微笑是一種教育藝術[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3]莫朝華.微笑教育在課堂教學中的實踐與探析[M].廣西教育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