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嬋靜 李巧梅(中原油田分公司勘探開發(fā)研究院,河南 鄭州 450046)
馬廠東北翼處于馬廠油田的東北部。西以馬廠斷層為界,北臨徐集油田,南接馬廠主體的馬19塊,東臨葛崗集洼陷,勘探面積40Km2。含油氣層位是沙三中-沙四上,油藏埋深2600-4000米。整體上,該區(qū)處于馬廠主體與徐集構造轉換的部位,存在多個局部構造轉換帶,導致斷層極其發(fā)育、交切關系復雜。
本次研究的地震數(shù)據(jù)體是在2005-2006年新采集的10*10高精度三維地震資料。通過瀏覽地震數(shù)據(jù)體,首先歸納了在馬廠東北翼主要發(fā)育有兩種構造樣式。在南部是復式塹、壘構造多支同向的正斷層在剖面上呈臺階狀分布,常見于陡坡帶和緩坡帶,它們逐漸向沉積中心方向下掉形成臺階;北部是階梯狀斷層,該構造由同向或反向的正斷層(或正斷層系)組合而成。
在馬廠東北翼主要發(fā)育的是西掉的馬廠斷裂系、東掉的馬東斷裂系和與馬東斷層配套的西傾補償配套斷層。
馬廠斷裂在北部表現(xiàn)為一條斷層,并與徐東斷層呈“V”字型相交、向南到馬70井的附近變成由多條斷層組成的馬廠斷裂系,此斷裂平面上在馬64井附近被徐東斷層錯斷,形成馬廠斷階帶。延伸長度達40km,斷面上陡下緩,是一條切割基底的西掉正斷層,基底最大斷距2000m。馬廠斷裂活動強度在其馬廠構造中部最大,向北強度減小較快,直至消失,向南在其下降盤下第三系地層明顯區(qū)域性減薄,斷距變小。由此導致對油氣的控制作用分段性明顯,在馬廠構造主體最強,向兩翼減弱。
馬東斷裂自北向南斷層的條數(shù)由一條逐漸增加四條,切割的地層由淺到深。該斷層在地震剖面上是條近乎與地層平行的斷層,在構造解釋上要通過(瞬時相位、頻率的解釋)多方面多手段的精細解釋方法,才能把其精確的解釋到位。是受重力作用形成的具有滑脫性質的斷層。其走向近SN,傾向近E向,斷距在100-300m之間,它們使馬廠半背斜更加復雜化,對馬廠主體油藏有分塊作用,把馬廠構造分為頂部和翼部兩大構造單元。馬東斷裂為東洼油氣向地壘帶的運移提供了通道和便利條件,但由于這三條斷層活動的差異性導致了馬廠構造頂部和翼部油氣富集程度和油氣富集層系的差異。
在馬東下降盤存在一系列的西傾補償配套斷層,馬東斷層的配套伴生斷層數(shù)目較多,斷距較小,呈NE走向,傾向NW。其中較大的幾條分別為馬26斷層、馬38斷層、馬60斷層、馬30斷層,配套斷層由西向東活動期次依次變老,它們與東傾地層形成多個臺階式的反向屋脊構造帶和反向屋脊斷塊。
由于馬廠油田是東濮凹陷構造最為復雜的地區(qū)之一,存在西傾和東傾兩大斷裂系統(tǒng),伴生斷層極其發(fā)育,特別是在東傾和西傾兩大斷裂交錯的斷裂系統(tǒng)中,由于斷層的切割關系復雜,造成對其附近小斷層的認識存在難度。
通過研究,總結了以下三點小斷層識別的方法:
開發(fā)后期老油田井網(wǎng)密度大,多井精細對比是確定低序級斷層最有效、最直接的方法。抓住可信段,由已知推未知,縮短電性變形段,落實地層層位、斷點。
同相軸扭曲、同相軸合并分叉、同相軸微錯位以及同相軸扭曲—能量突變。但是這種斷層引起地震相位的變化經(jīng)常與巖性變化引起的反射層同相軸變化相混淆,因此常常需要借助于其它手段來識別。多種方向測線解釋識別低序級斷層。
注采關系法:對于同斷塊內注采長期不見效的情況,在排除砂體變化因素后,就要考慮小斷層的存在是否導致了儲層的不聯(lián)通性。
壓力系數(shù)法:應用重復式地層測試(RFT)可以測得鉆遇每個單層壓力,結合生產(chǎn)井情況,可以判斷低序級斷層的存在、驗證組合的合理性。
復雜斷塊群油氣藏是指在一定構造背景控制下,具有相似成藏條件的一系列斷塊油氣藏的集合。由于馬廠油田具有復雜斷塊群的特征,所以根據(jù)斷塊群的概念把研究區(qū)的圈閉定義為反向屋脊、順向斷階兩種圈閉形態(tài)。對此類構造類型的圈閉進行評價是由5個要素組成,分別是圈閉特征、儲層特征、成藏富集程度、儲量潛力、經(jīng)濟效益。其中圈閉特征詳細表述即是圈閉的類型、面積、埋深。由于僅是對研究區(qū)進行構造研究,所以在具體的評價上采用圈閉特征和已鉆遇井的含油氣情況這兩個因素進行分類評價。結合編制的兩個主要含油層面的構造圖,得到一類圈閉15個,面積1.16Km2‘資源量144.22萬噸;二類圈閉12個,面積0.51Km2,資源量51.73萬噸。
復雜構造區(qū)由于斷層發(fā)育,交切關系復雜,僅僅依靠地震資料不能精確識別,要充分運用地質觀點解釋。綜合應用地層精細對比、HDT、RFT、油藏動態(tài)資料,實現(xiàn)地震、地質吻合。地震解釋是為油藏服務,是隨資料的增加不斷深化認識,有一個認識-修改-再認識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