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麗
(廣東省中山市華南師范大學中山附屬中學)
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常以實驗為基礎向學生講述某一物質的性質,學生在實驗過程中只能從表象上來記憶物質間是否反應,但不能從根本上歸納得出規(guī)律,致使學習效果不理想,進而失去了學習的動力。行為主義學習理論認為,人類的思維是與外界環(huán)境作用的結果。共同元素遷移說要求學生能在掌握舊知識的基礎上完成對新知識的探索。
行為主義學習理論作為一種早期的學習理論,是美國心理學家約翰·華生在20 世紀初創(chuàng)立的,斯金納更是將行為主義學習理論推向了高峰,他提出了操作性條件作用原理,并對強化原理進行了系統(tǒng)的研究,使強化理論得到了完善和發(fā)展。桑代克作為行為主義學習理論的繼承人,提出了共同要素說,他認為學習遷移不是任何古典學科訓練的結果,而是在兩種情境中同時成立的反應,當兩種機能有了相同的因素,一種機能才會影響另一種機能產(chǎn)生變化。
金屬性質的教學要求學生理解金屬的通性和特性,能從金屬的活動性順序來判斷金屬應該具有的性質,從而能夠判斷金屬能否與一些物質反應,以及反應的條件;能夠從氧化還原反應的角度來判斷反應的產(chǎn)物,體會化學從實驗到理論、從理論到實驗的相互貫通,從而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歸納總結問題以及正確推斷的能力。
桑代克提出的共同要素說強調學習遷移的發(fā)生不是因為任何古典學科訓練的結果,因為在一種情境中所成立的反應不能遷移到其他一切的情境中。只有當兩種機能有了相同的因素時,這一機能的變化才使另一機能也有變化。第二機能的變化在分量上才等于與它的第一種機能所共有的元素的變化。比如掌握了化學式的書寫,可以學習化學方程式的書寫,因為化學方程式的部分元素是相同的。從學習遷移的“共同要素說”出發(fā),在金屬性質的教學過程中運用共同要素說的理論觀點,一方面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另一方面突出強化過程。
金屬鈉的化學性質:
1.與非金屬單質反應:4Na+O2=2Na2O;2Na+O2
2.與水反應:2Na+2H2O=2NaOH+H2↑
3.與非氧化性酸反應:2Na+2HCl=2NaCl+H2↑
4.與鹽溶液反應:2Na+2H2O=2NaOH+H2↑;2NaOH+CuSO4=Cu(OH)2↓+Na2SO4
我們知道,金屬鈉是一種比較活潑的金屬,與氧氣的反應由于條件不同,產(chǎn)物也不一樣,鈉在常溫下可以與水反應放出氫氣,是初中化學中沒有提到過的金屬的一種性質,金屬越活潑越容易與水反應。金屬鈉與鹽溶液的反應也由于金屬鈉先與水反應再與鹽反應而與其他一些較不活潑的金屬不同,因此在后面學習金屬鎂、鋁、鐵的性質時,抓住共同要素進行遷移,能幫助學生更好地強化前面的知識,接受新知識。例如在學習金屬鎂時,由于鎂的活潑性比金屬鈉弱,因此有些性質有差異,但也有共同要素。鎂與非金屬單質反應,由于鎂不及鈉活潑,反應只能生成氧化物和對應的二價鎂的化合物;鎂與水反應需要在加熱的條件下進行,而且反應很緩慢,產(chǎn)物與鈉和水反應相同,生成堿和氫氣;鎂與非氧化性酸反應生成氫氣,與金屬鋅和鐵相同;鎂與鹽溶液反應就是金屬間的置換反應,與鈉的不同,但和金屬鋅和鐵相同。在教學設計過程中教師要注重共同要素,注意強化已學知識,例如:
金屬鎂的化學性質:
1.與非金屬單質反應:2Mg+O2=2MgO
2.與水反應:Mg+2H2O
3.與非氧化性酸反應:Mg+2HCl=MgCl2+H2↑
4.與鹽溶液反應:Mg+CuSO4=MgSO4+Cu
在教學設計過程中從實際的物質入手,讓學生理解金屬之間的共性和特性,鎂和鈉一樣可以與非金屬單質反應,與非氧化性酸反應可以得到氫氣,但是鎂的活潑性不如金屬鈉強,因此與非金屬單質反應只能產(chǎn)生氧化物,與鹽溶液反應就是金屬之間的置換反應。在學習了金屬鈉的化學性質之后講授金屬鎂的相關性質,在教與學的過程中從學習遷移的“共同要素說”出發(fā),在后面的學習過程中不斷強化前面的知識,加深對舊知識理解的同時,也能對新知識的理解與認識起到促進作用。
在符合學生認知規(guī)律的前提下,在教學過程中抓住知識之間的聯(lián)系與區(qū)別,啟發(fā)式地進行教學設計,在教學設計中強化刺激,反復練習,達到加深理解的目的。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自主體驗,形成知識結構體系,能夠做到共同要素的遷移與應用,提高自身的學習能力。行為主義學習理論貫穿整個學習過程,學生在新授課中強化舊知識,形成健全的知識網(wǎng)絡,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1]施良方.學習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2]孔曉明.論行為主義學習理論在初中語文作文教學中的運用[J].教育戰(zhàn)線,2008(03).
[3]黃朝清.行為主義學習理論指導反比例函數(shù)的教與學[J].吉林教育,20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