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其英
(甘肅省蘭州市西固區(qū)小坪學校)
語文是一門工具學科,是學生學習其他學科的基礎中的基礎。只有掌握了這一學科,才能學好其他的科目。寫作、交流是語文教學的最終歸宿,是學生語文水平的集中體現(xiàn),是國學文化傳播的主要途徑,也是最直接最簡捷的傳播方式。但是長期以來,語文教師時常為學生不會寫作而發(fā)愁,學生也常常為無內(nèi)容可寫而愁眉緊鎖。小學低年級階段是學生寫作的起步階段,更是培養(yǎng)學生語文興趣的關鍵時期,只有在這一階段激發(fā)學生取得成敗關鍵——興趣,學生在以后的語文學習中才會毫不畏懼,才會在興趣的指引下所向披靡、勇往直前,并在語文學習中取得驕人的成績。怎樣才能較好地達到這一目的呢?通過長期的教學過程,我探索出了以下三種方法:
許多學生,并不是他的生活中只有灰色,不是五彩繽紛的,而是他不做生活中的有心人。經(jīng)常會遇到有的學生看到或聽到別人文章中的內(nèi)容時吃驚和惋惜的神情,或聽到他們自言自語的“這一幕我也看到了”的慨嘆。殊不知,這都是因為自己不善于觀察的惡果。為了及早或最大限度地減少這種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在一年級第一學期學完漢語拼音之后就讓學生開始寫日記。這時,由于學生會寫的字有限,不需要提太高的要求,只要能寫通順一句或幾句話,能表達清自己的意愿即可,不會寫的字用拼音代替,培養(yǎng)學生寫的意愿,認真觀察生活,做生活中的有心人。
說是寫的基礎,在讀中感受語言文字的魅力,受到優(yōu)美文字的熏陶。通過讀故事,講故事培養(yǎng)學生說的能力。讀是為了講,講是為了更有興趣地讀。以讀助講,以講促讀,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在讀中開發(fā)思維,提高學生的想象能力,在講中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作欲望。
在學生的作品中經(jīng)常會出現(xiàn)許多的大白話,語言啰啰嗦嗦,寫了好長內(nèi)容還是不能讓讀者明了他要表達的意思,讀的人一頭霧水,寫的人苦不堪言,教師修改起來更是難上加難。改,很容易打消學生的積極性,不改,的確不能稱之為文章,只能算是隨口聊天。怎樣才能使這種現(xiàn)象有所改觀呢?我認為教師可以從以下兩方面入手。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河”。學生只有廣泛積累,才能在實際寫話中有詞可用,不會出現(xiàn)詞窮的尷尬現(xiàn)象。起步階段學生可能一時不知道如何去用,但是如果老師把握時機適時地引導,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培養(yǎng)學生還是會從嘗試去用,逐漸到會用或是得心應手的運用。每天積累一個好詞便是一種不錯的方法。利用每天上課前的兩三分鐘時間讓學生說出自己積累的好詞,其他學生跟他讀,并在聽后說說自己在這短短的時間內(nèi)收獲了多少。學生爭先恐后,既加深了學生的印象,又培養(yǎng)了學生的自信心,還增加了每位學生的積累量,避免了學生獨自一人閉門造車的枯燥乏味,而且學生在競爭意識的推動下思維的功能會發(fā)揮到最大極限。長此以往,學生的詞匯自然而然會豐富起來。當學生的詞匯逐漸豐富起來之后,就要嘗試讓學生說說自己所積累詞語的意思,教師在學生說了詞語的意思之后根據(jù)當時的情景境適當?shù)剡x用一個或幾個說一句話,循序漸進,日積月累,學生的作品中就會偶爾出現(xiàn)一兩個我們曾說過的詞語。小學生的模仿能力很強,尤其是模仿他們佩服和敬仰的老師。學生看到老師都可以說出來,他自己自然會想方設法、不遺余力地尋找機會,哪怕是說一次或用一次,能得到老師的肯定都是他們夢寐以求的。
實現(xiàn)這一步驟的最直接途徑是背會書本中的每一篇課文。書本上的每一篇課文都是知名教育工作者精心挑選出來的。它既符合小學低年級學生的閱讀需要,又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學習祖國語言的興趣。背會書本的每一篇課文是培養(yǎng)學生寫話能力的最好范文,也是學生寫話時提供資料的最簡單最容易的工具,學生還不會因為不易獲取而放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