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亞黎
(通渭縣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甘肅 通渭743300)
結癥為馬屬動物常發(fā)的一種以便秘、厭食、腹痛、腹脹為特征的疾病。筆者從發(fā)病原因、診斷要點、直腸檢查、鑒別診斷等方面,對馬結癥的診斷及直腸檢查做了論述。
結癥為馬屬動物常發(fā)的一種以便秘、厭食、腹痛、腹脹為特征的疾病。筆者從事基層工作多年,現(xiàn)就馬結癥的診斷及直腸檢查做一論述,供同行參考。
長期飼喂富含纖維,營養(yǎng)貧乏,加工不好的飼草,如未經充分打壓而又鍘得過長的麥秸,玉米稈、豆稈、甘薯藤等,以及能消化的麥糠、谷殼等。飼喂潮濕,霉敗的飼草以及草料中混有泥沙、大片、毛發(fā)、繩頭等。
飼料突然改變或舍飼與放牧突然變換,飼喂無定時、饑飽不均、飲水不足;飽食之后立即重役、或重役之后立即飼喂,或采食過多而運動不足以及貪食的馬騾容易發(fā)病。年老、體弱、過于肥胖、齒形不正,天氣驟變、飲水不足均可誘發(fā)本病。
包括慢性消化不良,胃腸寄生蟲病,腸局部缺血或狹窄,直腸和肛門括約肌或尾巴麻痹、骨盆狹窄等。
結膜充血、潮紅或暗紅,體溫、脈搏、呼吸雖無明顯變化,但拖延數(shù)日后,則脈膊增數(shù),變?yōu)榧毴?。體溫、脈膊、呼吸的高度異常,常有并發(fā)癥的存在。
對于結癥的診斷,需及時查明:①有無結癥;②結癥的原因;③結癥的部們和程度(完全性或不完全性,一般還是多段阻塞);④結癥的性質(單純性或有合并癥);⑤病期遠近及治療情況等。
4.1.1 動物保定 一般將動物置于六柱欄內即可進行直腸檢查。注意壓肩和吊腹繩帶栓系要牢靠,以防臥倒和跳躍。也可采用橫臥保定,或車轅內保定。如進行橫臥保定患畜左側臥,術者用左手;患畜右側臥,術者用右手。
4.1.2 對腹痛劇烈的病畜,應先鎮(zhèn)靜止痛 患畜腸壁干燥,可先用少量溫水或溫肥皂水灌腸,如繼發(fā)臌氣,可經直穿刺放氣,特別在橫臥保定時更應注意,以免造成窒息。膀胱積尿較多,術手按摩膀胱,或作導尿管把尿排出。病畜努責劇烈,或腸管走向不明時,不要強行入手,可用胳膊下壓肛門,誘導排糞反射,或者待動物安靜后,術手晃動腸管,以探明腸管方向,再繼續(xù)前進。這樣有手于術手通過直腸狹窄部。但如通過困難,則不必勉強。
4.1.3 直腸檢查 手臂伸入直腸后,切忌急進猛退,手指不可隨意叉開,肘部不要彎屈,以防損傷腸壁,尋找結糞,應由后向前,先左后右。
多數(shù)可確定阻塞部位,形狀、大小和硬度。
4.2.1 小結腸阻塞 大多在恥骨前緣或體中線左側,有時可在胃的后下方或體中線右側摸到拳頭大或雙拳大,單個或聯(lián)串狀,比較堅硬的結糞,且游離性大,容易牽引,腸壁凸面有一條縱帶。
4.2.2 骨盆曲阻塞 常在恥骨前緣體中線左側或右側易于摸到粗如小臂、膨滿、堅實、表面光滑的腸段,橫臥于腹底部,僅能左右移動,糞塊可用手指壓出凹痕。如左下大結腸過度膨滿時,則阻塞的骨盆曲腸段往往被擠入骨盆腔或右移到盲腸底的后下方。有時并發(fā)左上或右下大結腸阻塞。
4.2.3 左大結腸阻塞 左大腸占居左半個腹腔。當左下大結腸阻塞時,可于左腹腔中下部摸到高度擴大,如捏粉樣或堅硬的結糞腸段,由膈走向骨盆腔前口,呈粗長的扁園形,比暖水瓶稍粗,表面不平,可感到有多數(shù)腸袋和2~3 條呈螺旋狀走向的縱帶。左上大結腸表面光滑,無縱帶。常位于左下大結腸右側,嚴重時可位于其下方,其阻塞腸段呈園柱形,不很堅硬,而且骨盆曲和左下大結腸多有積氣或積糞。
4.2.4 盲腸阻塞 可在右膁部及肋弓部觸及排球大小的囊狀物,一般如捏粉樣,有時則堅硬如石,表面凹凸不平,在盲腸后面還可摸到由后上方向前下方伸延的盲腸后縱帶,盲腸位置比較固定,但有時稍向前下方沉墜。
4.2.5 胃狀膨大部阻塞 在不太大的馬匹,可于體中線右側,盲腸底部的前端略靠內側,摸到排球大、半球形(因前半部分觸摸不到),表面光滑,不太堅硬,且隨著呼吸而前后移動。
4.2.6 小腸阻塞 如一根均勻一致,表面光滑的香腸,呈園柱形(約手腕粗)、橢園形(如雞蛋)。若阻塞的小腸位于恥骨前緣,在左腎后端橫過脊柱右側部斜向下向后和向右或向上,也盲腸底部相連,且空腸積氣,是回腸阻塞?;蚓o靠前腸系膜根部的后方,呈弧形從右側彎向左側,并有一長僅10~15cm 的腸系膜與腸系膜根部相連,位置較固定,為十二指腸阻塞。
4.2.7 直腸阻塞 在直腸膨大部或狹窄部,可直接摸到阻塞的糞塊,局部腸粘膜水腫、粗糙。
注意排除胃擴張,腸痙攣、腸臌氣及腸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