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善斌
[作者通聯(lián):江蘇濱海中學(xué)]
《夢游天姥吟留別》是李白傳誦千古的名篇之一。這首詩奇離惝怳,飄逸不群,充分體現(xiàn)了李白詩歌“豪放飄逸”的風(fēng)格。尤其是最后喊出了“安能摧眉折腰事權(quán)貴,使我不得開心顏”的時代強音,表現(xiàn)了須眉男子的錚錚鐵骨和昂昂豪氣,道出了對權(quán)貴的蔑視和對自身人格尊嚴的維護。受前兩句“且放白鹿青崖間,須行即騎訪名山”的影響,學(xué)生習(xí)慣于將“安能摧眉折腰事權(quán)貴”理解為李白不愿為官,高蹈遁世,尋求歸隱,嘯傲山林。這是一種膚淺的認識,沒有真正讀懂李白的內(nèi)心。只有將李白的求仕方式、家庭地位、生活經(jīng)歷等多種因素綜合起來分析,才能真正理解“安能摧眉折腰事權(quán)貴”里所包蘊的復(fù)雜情感。
李白是盛唐詩歌奇才,以非凡的才華,獨特的個性,充沛的情感,創(chuàng)造性的思維,譜寫了中國詩歌史上最光輝燦爛的一頁。他志向遠大,自負而自信,肯定自己,贊美自己,欣賞自己。但是,他不想做章句腐儒參加科舉考試,走“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求仕老路,而是想學(xué)“八十西來釣渭濱”的姜太公,因緣際會,憑自己的名士風(fēng)流而為帝王賞識,進而由布衣而卿相,大鵬展翅,扶搖萬里,完成自己的宏圖大志。
這種“求仕”方式,使得他“義無反顧”地走上了“摧眉折腰事權(quán)貴”的道路。現(xiàn)存李白詩作中有大量的干謁求仕、酬贈往還的作品,清晰地記錄了李白為走上仕途、實現(xiàn)大濟蒼生的夢想而付出的不懈努力。二十歲時,他以詩謁益州大都督府長史蘇颋,“颋甚贊其才,復(fù)勵之以學(xué)”。他曾以文謁荊州長史兼襄州刺史、山南東道采訪使韓朝宗,留下了讓人肉麻的詩句“生不用封萬戶侯,但愿一識韓荊州”(《與韓荊州書》)。在長安結(jié)識了衛(wèi)尉張卿,并通過他向玉真公主(唐玄宗妹)獻了詩,最后兩句說“何時入少室,王母應(yīng)相逢”,祝她入道成仙。李白還在送衛(wèi)尉張卿的詩中陳述自己景況很苦,希望引薦,愿為朝廷效勞。即使是喊出“安能摧眉折腰事權(quán)貴”的誓言之后,肅宗至德元年,永王李璘出師東巡,李白五十六歲,應(yīng)邀入幕。翌年作組詩《永王東巡歌》。永王兵敗,李白終以參加永王東巡而被判罪長流夜郎。上元二年,李白六十一歲時,聞史朝義勢力復(fù)盛,李光弼派兵鎮(zhèn)壓,請纓入其軍幕,但因病而半道還。凡此種種,從李白的實際行動來看,李白似乎一輩子都在以實際行動“摧眉折腰事權(quán)貴”。
李白的朋友魏顥,在其所撰寫的《李翰林集序》中說道:“(李)白始娶于許……又合于劉……次合于魯一婦人……終娶于宗?!痹谶@四次婚姻中,李白的第一任妻子是唐高宗時左相許圉師的孫女兒許紫煙(一名許萱),還有了兩個孩子,大的是女兒,叫平陽,小名明月奴;小的是男孩,叫伯禽,小名頗黎。這次婚姻,連同最后一次娶武則天時的宰相宗楚客的孫女,李白的身份都是“贅婿”,是“見招”,也就是上門女婿。
在我國古代,上門女婿的社會地位是相當?shù)唾v的,做上門女婿被當時人們視作“異常之舉”。男子漢肩負著頂門立戶、傳承血脈的大任,而女子出嫁到男家,生兒育女,操持家務(wù),被視為天經(jīng)地義的事兒。唐人對于“贅婿”一詞的釋義,就表現(xiàn)出當時基本的世俗觀念,即對這種異常現(xiàn)象的鄙視和不齒。司馬貞在注釋《史記·滑稽列傳》時,在“淳于髡者,齊之贅婿也。”條文上注釋道:“女之夫也,比于子,如人疣贅,是余剩之物也。”意為:做女人丈夫,像他這種應(yīng)招上門的,就好似人身上的疣贅,是剩余之物了。再如,《漢書·嚴助傳》:“間者,數(shù)年歲比不登,民待賣爵贅子取接衣食。”顏師古注:“如淳曰:‘淮南俗賣子與人作奴婢,名為贅子,三年不能贖遂為奴婢?!?,質(zhì)也。一說,云贅子者,謂令子出就婦家為贅婿耳?!鳖亷煿旁凇稘h書·賈誼傳》上,對“家貧子壯則出贅”文句,進一步引申說:“贅,質(zhì)也。家貧無有聘財,以身為質(zhì)也?!痹谀莻€講究“夫貴妻榮”“封妻蔭子”的社會里,住在岳父家的李白是壓抑的。公元739年,也就是原配去世一年之后,李白娶了一個姓劉的女人。不久,因為劉氏有些看不起李白,李白憤而離開。李白離鄉(xiāng)進京時,作有《南陵別兒童入京》一詩,最后四句詩云:“會稽愚婦輕買臣,余亦辭家西入秦。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這里李白將自己比作朱買臣,將妻子比作“會稽愚婦”。由朱買臣的經(jīng)歷,我們不難感受李白平日的憋屈,更不難理解他此時的揚眉吐氣、洋洋得意。但既然是進京做官,就難免要“事權(quán)貴”。既然要“事權(quán)貴”,就難免要“摧眉折腰”。有“會稽愚婦”守著“后方”,李白能喊出“安能摧眉折腰事權(quán)貴”,是很不容易的。
《舊唐書》記載:“天寶初,客游會稽,與道士吳筠隱于剡中。既而玄宗詔筠赴京師,筠薦之于朝,遣使召之,與筠俱待詔翰林。”《新唐書》亦載:“(白)往見賀知章,知章見其文,嘆曰:‘子,謫仙人也!’言于玄宗,召見金鑾殿,論當世事,奏頌一篇。帝賜食,親為調(diào)羹,有詔供奉翰林?!碧鞂毘跄辏L期奔走無成,對政治充滿渴望的四十二歲的李白終于時來運轉(zhuǎn),來到了他朝思暮想的唐朝都城長安,成為唐玄宗的座上客。太白進宮時,玄宗“賜食,親為調(diào)羹”,這是很隆重的禮遇。他被安排在翰林院內(nèi),顧問國政,起草詔書,與聞機密。但李隆基厚待李白,并不是要給他安排高官,讓他施展政治才能,實現(xiàn)他“濟蒼生”、“安黎元”的遠大理想。而是要他吟詩作對,滿足自己的娛樂需要。因此,李白的身份被尷尬地定位在“弄臣”這個位置上。進宮三年,李白政治上一無建樹,“摧眉折腰”的逸事卻盡人皆知。
天寶二年(公元743年),玄宗和寵妃赴皇苑賞牡丹,讓大唐第一歌者李龜年演出助興?!靶诙惹鞓犯略~,亟召白,白已臥于酒肆矣。召入,以水灑面,即令秉筆,頃之成十余章”。于是,李太白詞,李隆基曲的名為《清平調(diào)》的歌曲,就這樣誕生了:“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風(fēng)拂檻露華濃。若非群玉山頭見,會向瑤臺月下逢?!薄耙恢t艷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斷腸。借問漢宮誰得似,可憐飛燕倚新妝?!薄懊▋A國兩相歡,長得君王帶笑看。解釋春風(fēng)無限恨,沉香亭北倚欄桿。”這三首詩,李白把牡丹和楊貴妃交互在一起寫,花即是人,人即是花,把人面花光渾融一片,同蒙唐玄宗的恩澤。既拍了楊貴妃的馬屁,又搔了玄宗的癢處。可謂語語濃艷,句句金玉,人物交融,言此意彼,無怪乎深受唐玄宗的喜愛贊賞。要說“權(quán)貴”,唐玄宗是當時最大的“權(quán)貴”。對這段“摧眉折腰”的經(jīng)歷,李白沒有反抗,他屈從了。但是,這次經(jīng)歷應(yīng)該促使李白認真地反思自己的地位,使他逐漸不滿足現(xiàn)狀,最終發(fā)出悲憤的吶喊。
透過他的求仕方式、家庭地位、進京經(jīng)歷,再次探究李白高呼“安能摧眉折腰事權(quán)貴,使我不得開心顏”時的內(nèi)心真實想法,也就容易多了。
首先,是真情流露
《夢游天姥吟留別》其實是李白長安生活的思想總結(jié),標志著他思想的逐步成熟、生命理想的轉(zhuǎn)折和人文意識的進一步覺醒。“功成身不居,舒卷在胸臆?!?《商山四皓》)。李白以“功成身退”四字作為理想,但是,他重新審視自身生命理想模式,驀然醒覺:以前所孜孜以求的“功成”,本意是為了濟世安邦,為萬民效一己之力;而世俗的惡勢力卻要其以“摧眉折腰事權(quán)貴”、放棄自身獨立人格作為“功成”的代價。李白對人生的追求,是有層次的。在李白看來,人生的最高理想是堅持獨立人格。以束縛自由的天性換取功名,是李白所不屑的。李白以《夢游天姥吟留別》做為人生的政治宣言,從此“浮五湖,戲滄州”(《代壽山答孟少府移文書》),以放浪山林為人生的追求之一。李白一生離別詩異彩紛呈,著墨無數(shù),但以吟夢詩做別的,惟《夢游天姥吟留別》一首而已。實質(zhì)上詩人不惟以此詩留別,更以此詩明志。人到中年、又剛剛經(jīng)歷了短暫而深刻的宦海生涯,李白以“夢游”的方式來展現(xiàn)擺脫人生困惑和精神困惑的精神活動,以浪漫情懷追求自由解放的精神,是李白生命理想模式中不同階段的標志性轉(zhuǎn)變。
其次,是憤激之語
李白既無實際的政治經(jīng)驗,其傲岸狂放的個性,亦不見容于李林甫、高力士之流。正如智者所言:你是殘缺的戰(zhàn)士,不是完美的蒼蠅!公元742至744年(唐玄宗天寶元年至三年),李白在長安任翰林供奉。由于楊貴妃屢次“沮止”、翰林學(xué)士張?zhí)拐u謗等多種原因,李白始終不得志。最后,詩人自動請求離開朝廷并被“賜金放還”,似乎是意料之中的事。但是,李白在進長安時,曾作《別內(nèi)赴征》三首,其一云“出門妻子強牽衣,問我西行幾日歸。來時倘佩黃金印,莫見蘇秦不下機。”可見,李白是想著將來身佩“黃金印”,衣錦還鄉(xiāng),功成身退的。可是現(xiàn)在一事無成。念及國事日非,自己仕途失意,李白“自顧無所用,辭家方未歸。霜驚壯士發(fā),淚滿逐臣衣”(《書懷贈南陵常贊府》)。年華老去,白發(fā)漸生,輔弼國政的理想暫時破滅,政治抱負化為泡影,李白心中的悲憤不平之氣,自然要在詩歌中抒發(fā)。在憤慨之余,他又想用隱居求仙,狂飲頹放的方式來解脫自己的精神痛苦??梢姷兰遗鞋F(xiàn)實的意識,以及道家隱逸山林的思想對李白的影響也很深刻。
第三,是矛盾之語
李白少年時的讀書與漫游,中年時的隱逸與歷練,都是為了能夠“入仕”,以實現(xiàn)大濟蒼生之志。長安生活,使李白直接而又深刻地認識到官場的卑污,社會的腐敗與黑暗。這種體驗,是“讀書破萬卷”抑或“行萬里路”所未曾有過也不可能有的深刻體驗。
李白的生命理想模式,既重功名又重人格,既關(guān)心現(xiàn)實政治又向往自由飄逸的生存理念,實際上體現(xiàn)了強烈的個性意識與復(fù)雜的社會現(xiàn)實之間的矛盾,這是極其浪漫的卻又是虛幻的、不可能實現(xiàn)的生命理想模式。“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行路難,行路難,多岐路,今安在”,“且樂生前一杯酒,何須身后千載名”,以上幾句皆出自《行路難》,道盡他“求仕不得、欲罷不能”的苦悶與矛盾。李白一生歷盡坎坷,屢遭打擊,但他的雄心壯志一直沒有消歇,在仕途受挫之后,政治理想得不到實現(xiàn)的時候,他只有作出世之語,但其實是其言愈冷,其心愈熱。表面上看來,他表現(xiàn)了出世的思想,其實這個時候更能看出他內(nèi)心中難以抑制的對社會、對人生的積極態(tài)度。因為為時不久,他便又熱血沸騰,竭盡才能為蒼生社稷而孜孜以求。
“國家不幸詩家幸”。李白生活的盛唐,正是以政治清明、重視賢才而著稱的歷史時期。開元初,玄宗勵精圖治,士人的用世熱情空前高漲。這應(yīng)該是形成李白渴望建功立業(yè)、希望在政治上有所作為的重要背景。但歷史沒有造就政治家李白,卻造就了以“豪放飄逸”為主要風(fēng)格的大詩人李白。古龍在《論李后主》中說:“一個藝術(shù)家的創(chuàng)作,非但和他的才智性格學(xué)養(yǎng)有關(guān),和他的身世境遇心情感懷關(guān)系更密切,尤其是文人,把心中之感受,形諸文字,如果你沒有那種感受,你怎么能寫出那種意境?!比绻f李煜“作個才人真絕代,可憐薄命作君王”,那么作為詩人的李白就是幸運的,因為他沒有被“翰林”官務(wù)拴住翅膀,而是在“欲仕不得、欲罷不能”的掙扎中,奮勇前行,最終成為光耀千古的大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