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禮慧
初中語文課堂教學的預設是順利實現(xiàn)語文課堂教學目標的必要手段,是語文教學設計的核心,更是語文課堂教學的根本。備課時圍繞教學目標,制定教學計劃,形成教案并加以運行,這個過程具有預測性和假設性。而生成則是靈動的,是學生隨著課堂教學過程產(chǎn)生的一種動態(tài)的思想碰撞,它往往會突破教師事先的預設,奇峰突起,波瀾跌宕,致使教學流程發(fā)生新的轉(zhuǎn)機。因此,教師在課堂上要隨機應變,靈活調(diào)整教學策略,及時解決學生在學習中出現(xiàn)的問題,以切實有效地提高課堂教學的質(zhì)量。
一、初中語文課堂中時常出現(xiàn)預設與生成的矛盾
如今開放性的初中語文課堂越來越多樣化,而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預設與生成的問題時或出現(xiàn)。
(一)預設的誤區(qū)
1.預設未能以生為本,貼近教材
如果在預設教學時與教材資源脫離,與學生的學習需求產(chǎn)生偏差,那就會走進教學目標和教學結(jié)果不能對應的誤區(qū)。
一位老師教學杏林子的《生命 生命》,為了讓學生理解生命的頑強,滲透生命意識,先讓學生誦讀海倫·凱勒《再塑生命的人》,然后教師放映PPT,講解重新塑造生命的意義,講解了海倫的身世,進而再組織討論海倫的感情變化,學生圍繞這一話題展開了熱議與交流。
這種預設違背了《生命 生命》一課的課標導向,完全偏離了主題,脫離了文本,脫離了語言,脫離了學生的閱讀、理解、感悟的學習過程,將語文課上成了社會課和歷史課,用大量的背景資料充塞課堂,以教師的介紹取代了學生的學習。
2.預設時未給生成留下余地
一位教師在講解魯迅的文章《故鄉(xiāng)》時圍繞“回故鄉(xiāng)—在故鄉(xiāng)—離故鄉(xiāng)”三個板塊,通堂講解,因為沒有給學生“留白”,也就根本不能形成多向交流與互動。
3.預設教學過程缺乏靈動性
古代詩歌五首的教學過程設計,許多教師時常如此設計:①導入古代詩歌五首,讀課本上的導語。②對第一首詩《觀滄?!纷髡卟懿俚纳角闆r進行介紹。包括生卒年份、朝代、稱謂、曾經(jīng)的著作等等。③接著介紹《觀滄?!吩姼鑴?chuàng)作背景: 207年7月,曹操征烏桓時經(jīng)過碣石觀滄海時候的感悟。④初讀詩詞,解析詩句,讓學生做好筆記。⑤進行總結(jié),再次朗讀詩詞。
此種刻板沒有新意的預設沿襲的是通用模式,各年段的詩詞教學都可照搬,了無生趣。
4.單一的預設教學無法帶動語文課堂學習氣氛
文學作品閱讀課中常見的教學程序是:①教師引導學生對文章進行通讀;②教師根據(jù)閱讀問題讓學生在文章中找對應的段落和句子位置;③教師針對閱讀選擇題講解選擇技巧,通常都是最長的那個選項被選中;④針對發(fā)揮性問題,教師則很少過多解說和引導,一帶而過。
純粹是為了答題而閱讀,做題方式也是對篇找答案,完全不能激發(fā)學生主觀能動性;閱讀理解題的答案也總是固定答案,學生沒有展開思維的空間,略有偏差的答案和充滿新意的答案往往被否決。
(二)生成的誤區(qū)
1.片面強調(diào)生成忽視預設
部分課堂一味追求所謂的動態(tài)生成,片面強調(diào)生成的教學效果,肆意鼓勵學生的自由發(fā)揮,卻忽視了預設和引導作用。
如《紫藤蘿瀑布》這課,有的老師授課沒有進行有效預設,學生一開課就詢問老師:“紫藤蘿瀑布在哪兒?”教師無法解答,學生們的思維更為活躍,“老師,紫藤蘿花兒既然那么美,為什么作者還加快腳步不駐足觀賞?”一連串即興生成的問題,讓教師始料不及,學生充滿問題卻得不到解答,更無法自行理清作者從遺憾—焦慮、悲痛—驚奇—寧靜和喜悅—興奮、感悟—振作、前進的感情脈絡。
2.刻意生成,牽強附會
有的課堂對學生的問題絲毫不加以適當?shù)奶狳c和正確的引導,只讓學生自行展開散漫的談論。
如學《看云識天氣》時,很多學生從云的形狀和色彩方面探討,而后聯(lián)系網(wǎng)上看到的云朵開始交流起來,一堂課下來,大家談得興致勃勃卻完全和識別天氣無關,背離了本課教學的目的。
3.粉飾下的生成過于做作
如《錢塘湖春行》公開課上,教師煞費苦心設計了《錢塘江春天》的PPT,并配上音樂,一句古詩對應兩個PPT圖片,眼花繚亂的圖片讓學生顧不上看詩句,更無暇聽老師講解詩句內(nèi)涵,思維完全被多媒體左右,完全不理解白居易這首詩表達的思想感情。
或而為了盡快促成教學目標,忽視預設提倡動態(tài)生成;或而將生成教學當作教學追求,偏離了教學文本,一味促成“自主”,失去了教學探究的核心指導意義,脫離具體的教學內(nèi)容;或而關注課堂預設,課堂教學按部就班,呆板的預設誘使學生沒精打采,教學缺乏靈動性,循規(guī)蹈矩,呆板沉滯,課堂了無生趣。
二、預設與生成不可偏廢,必須二者并重
要處理好預設內(nèi)容與生成內(nèi)容之間關系,需要辨析預設與生成的基本特性與相互作用,不在課堂教學中傾向其中一方,務實地行走在預設教學和生成教學之間,促進二者的平衡。
余文森教授說過:“預設與生成既有對立性,也有統(tǒng)一性,課堂教學既需要預設,也需要生成,預設與生成是語文教學的兩翼?!背踔姓Z文課堂上必須以學生為根本,構(gòu)建預設的藍圖,承載生成教學的實效,消解二者矛盾,形成統(tǒng)一協(xié)調(diào)、雙面共融的教育特色。
語文課堂教學過程中因為學生自身的認知水平、個體差異、性格特點,總會促使課堂學習過程中的問題突然生成,教師要靈活機動,隨時變化課堂預設內(nèi)容,或進行順序的調(diào)整,或臨時穿插問題的講解,跟隨學生的學習思路創(chuàng)新教學,激發(fā)課堂精彩生成。課堂上學生的思維常常會突破課堂文本的框架局限,對文本之外的知識產(chǎn)生好奇。當學生超越了課堂預設,老師就應當將課堂內(nèi)容適度拓展,以促成學生的生成,建立開放、創(chuàng)新的語文課堂。
因此,我時常思忖教學內(nèi)容帶給課堂設計的局限,十分在意教學任務和重點對教學精彩方式的影響:課堂教學就是為學生的長遠發(fā)展服務,完備的預設是保障,教材內(nèi)外知識的參借是實現(xiàn)生成的導航。課堂教學預設是生成的實踐基礎,教學生成是教學預設的創(chuàng)新過程,只有將靜態(tài)的教學預設和動態(tài)的生成融合在一起,才能創(chuàng)設課堂多元化的有益教學方式,從而推進課程改革實踐逐步完善,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三、有效融合預設與生成的策略
在消除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預設與生成的矛盾中,教師是關鍵,教師要敏銳地抓住學生特點,把握語文課文的精髓,促使預設和生成相得益彰,共同演繹精彩課堂。
(一)精細解讀,有效融合
1.語文教材是課堂教學的根本,教師要通過周密的解讀,細致入微地了解初中語文教材的特點,不斷挖掘語文教材中可能引發(fā)學生思考的信息點,準確把握教材的內(nèi)容和實質(zhì),以生為本,探究合理科學的教學方式。
2.樹立正確的認知,教師需要明確自我的特長與不足,經(jīng)常提醒自己在課堂學習過程中放低身段,隨時吸納學生的真知灼見,不斷豐富自身的教學經(jīng)驗和教學藝術(shù)。同時要根據(jù)不同學生的脾氣愛好、知識層次、思維理念以及學習態(tài)度,分層、分類、分級、分段、分點實行因材施教。
(二)循序漸進,有條不紊
語文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采取分類分別教學,即針對不同層次學生分解教學目標,劃分教學難易度,力求課堂教學能滿足大部分學生的需求。
比如我校王芳老師在教朱自清的《背影》一文時,首先設立疑問,讓學生從朗讀課文的過程中尋找作者四次寫背影的文字。而后提問:1.誰可以演繹父親過鐵道買橘子的啞???表演要貼近父親的行為特點。2.課文寫父親離去時候的背影時用了什么描寫方式,這種構(gòu)思方式和寫作方法起到了怎樣的作用?3.課文結(jié)尾寫作者讀父親的信,又在“晶瑩的淚光中”見到父親的背影,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此情此景?你覺得這樣的描述可信嗎?感人嗎?提前引入學習問題來引導學生對“背影”四處描寫的探究心理,緊扣人物言行和環(huán)境氛圍來理解人物性格,使學生明確了課文的中心:父親愛護兒子的深摯情感和兒子對父親關懷的感激之情。隨著提問的逐步深入,激發(fā)了學生研讀課文的熱情,拓寬了思維能力,真正達到預設的效果。
(三)激活思維,開放課堂
語文課堂教學的形式應隨著課程內(nèi)容的不同而多樣化。多樣化的課堂帶動了學生的思維多樣化,教師課堂預設的問題越開放,學生的主觀能動學習興趣越強,思維拓展的空間就越大,看問題的角度會越多,獲得的結(jié)論也就越加豐富。
比如我校葉建京老師在教學《奇妙的克隆》時,預設了這樣一個問題:同學們對“克隆人”怎么看?假設有一個克隆的自己,會發(fā)生什么有趣的事情?有的同學認為以現(xiàn)在的科技“克隆人”還實現(xiàn)不了,假設有這樣一個人就可以代替自己來學校上課。有的同學認為“克隆人”或許在發(fā)達國家就已經(jīng)悄然存在了,如果有這樣一個自己,就不用天天照鏡子了。面對學生跳躍的思維,教師按照課前預設的問題追問:那么大家知道的現(xiàn)如今克隆技術(shù)獲得的成果有哪些?很多學生搶答“綿羊多利”。這讓教師看到學生們的知識面還是很廣的,進而繼續(xù)追問:那么誰知道在克隆綿羊之前,科學家最早研究的克隆動物是什么?同學們默不做聲了,教師適時導入課文內(nèi)容,師生互動,學生們學得興致勃勃。
四、務實教學,讓精心預設與精彩生成相得益彰
課堂教學要務實地行走在預設和生成之間,教師要發(fā)揮穿針引線的作用,縫補起語文課堂的華美,收獲課堂教學的殷實。
(一)借助教材內(nèi)外知識以完備預設
我在教授《音樂巨人貝多芬》一課之前,反復聆聽了其創(chuàng)作的《命運交響曲》,查閱了大量貝多芬創(chuàng)作該曲子的背景資料,將這些資料和樂曲片段視頻做成了PPT,規(guī)劃好了課堂講解的層序,展開了教學。
一開課就播放PPT中的鋼琴曲,在播放中穿插圖片引導學生思維。一曲畢,學生們開始探討起來,有的人覺得很振奮,有的人覺得曲子很酣暢,更有的學生直接告訴我:“老師,貝多芬心情很復雜,他看不透自己未來的命運會怎樣!”這個新奇的想法讓我很詫異,繼而鼓勵他談談自己的想法。學生們的熱情高漲,紛紛效仿這個同學交流起來,進而開始關注貝多芬到底是怎樣一個人,為什么創(chuàng)作《命運交響曲》。
我繼續(xù)播放“火一樣蓬勃的頭發(fā),從未曾梳理過似的,他有深邃的略帶灰色的眼睛,眼神凝重,他的鼻子笨重,嘴總是緊閉”這段文字,并即興揮舞粉筆,在黑板上畫出了一張貝多芬的素描。
學生們一會兒看課件,一會兒看課本,一會兒贊賞我的繪畫技巧,一會兒爭論我畫得像不像……課堂氣氛達到了高潮。
這樣的情景創(chuàng)設,既有文本情感的意境營造,又有開合有致的引導轉(zhuǎn)換,既有語言和線條的對應詮釋,又有文本內(nèi)容的印證解讀和師生對話的和諧自然,將學生、文本、教師三者融合在一起,激發(fā)了學生探究的好奇心與興趣。
(二)靈活調(diào)整預設,激發(fā)精彩生成
“生成”作為課堂教學過程中的動態(tài)建構(gòu),是師生在課堂上互動產(chǎn)生的一個不斷變化的學習過程。課堂往往存在兩種生成狀況,一種是在教師課前預設范圍內(nèi)的生成,一種是突發(fā)性的生成。前者早就根植在教師的頭腦中,當遇到這樣的課堂生成時就會呼之而出,自然達成。而另一種則是偶然的,始料不及的,是由于學生好問求知引發(fā)的生成。生成過程中的主導者是學生,而教師則是根據(jù)突發(fā)性生成隨時轉(zhuǎn)變教學策略的推動者,將“生成”的問題逐個解決,滿足學生對問題答案的訴求,靈活地把握課堂節(jié)奏,重新設立生成對象,促成精彩生成結(jié)果,與學生一起共同創(chuàng)造高效課堂。
上《王幾何》這篇課文時,我按教學流程,講解了人物特征,讓學生感知這位老師的突出形象。教學接近尾聲的時候,一位同學突然發(fā)問:“老師,課文中最后一段的作用是什么? ”
“老師從沒有想過這個問題,你提問得很好,那咱們一起讀讀最后一段和倒數(shù)第二段,看看能發(fā)現(xiàn)什么關聯(lián)嗎?”我開始引導大家和我一起分析問題,查找答案。
“老師,我覺得沒用!這段都多余了,上面那段已經(jīng)可以做結(jié)尾了!”一個同學這樣說。
“不對,我覺得是更加升華一下,強調(diào)了老師和作者的關系!”另外一個同學的意見。
班里分成了兩派,開始了辯論。我示意學生們安靜,而后說:“大家再通讀一下文本。讀兩次,一次就讀到倒數(shù)第二段,一次讀到結(jié)尾,對比看看,最后一段不加是否合適。”
就在學生認真閱讀文本的時候,我的大腦在急速運轉(zhuǎn),終于頓悟出我的觀點:“倒數(shù)第二段終于揭示了王幾何的真實姓名,而最后一段是進一步的補充說明,王老師的另一個身份是作者父親的朋友毛根兒。這是一種補敘的敘述方式,起到了總結(jié)的作用。”經(jīng)過我的講解,學生們頓時明白了最后一段的作用。我通過臨時改變教學方式,讓學生懂得了文本細讀的好處,順利解決了問題,促成了有效生成性課堂。
課堂生成的價值所在就是彈性地、智慧地解決課堂上出現(xiàn)的預設外的情況,激發(fā)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能在課堂上不斷生成促進課堂發(fā)展的教學資源,生成具有教學成效和生命力的課堂。
巧妙地平衡預設與生成,讓二者和諧共生、相映成輝是實現(xiàn)新課程教學目標的有效教學策略,更是作為語文老師要長期探索的不盡話題。關注課堂教學的預設與生成,務實地進行課堂實踐,不拘泥課前預設而忽視生成,也不只圖生成而不精心預設,而是踏實圍繞教學內(nèi)容,智慧應對課堂生成,實現(xiàn)教學的優(yōu)質(zhì)高效,這是處理預設和生成之間關系的根本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