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素萍 譚新陽
《漢書·酈食其傳》說:“王者以民為天,而民以食為天?!辈诲e,飲食是人類生存發(fā)展的基礎,而由此衍生出來的文化則是人類的一種獨特文明。中國這個文明古國,在飲食文化這片沃土上結(jié)出了累累碩果。飲食文化影響著我們生活、思想、文化與精神的方方面面。電視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播出后,國人反響頗大,趁著這股“舌尖”熱,我們確定了探究課題——中國飲食文化的影響。整個課題分兩個階段,即準備階段和交流階段,采用分組搜集資料、本組分析、分組交流的形式來完成。
第一階段:準備
1.確定探究具體內(nèi)容:⑴飲食文化與哲學;⑵飲食文化與道德;⑶飲食文化與文學;⑷飲食文化與醫(yī)學。
2.根據(jù)興趣自己選定一塊具體內(nèi)容,每位同學搜尋相關(guān)資料。
3.小組內(nèi)部討論、交流,形成文字。
注:這一階段,老師參與到同學的搜尋、討論與篩選工作中。
第二階段:每小組推出一位同學在班上交流。時間:一節(jié)課
【交流展示】
一、第一小組交流探究內(nèi)容——中國飲食文化與哲學
1.以食喻國的道理
⑴治大國若烹小鮮。(《道德經(jīng)》)
以飲食直接作比,揭示治國之道,蘊含深刻的道理,給人警示,唐玄宗曾說:“小鮮,小魚也,言烹小鮮不可撓,撓則魚潰,喻理大國者,不可煩,煩則人亂。”
⑵爾惟訓于朕志,若作酒醴,爾惟麹糵;若作和羹,爾惟鹽梅。(《尚書》)
⑶和如羹焉,水、火、醯、醢、鹽、梅,以烹魚肉,燀執(zhí)以薪,宰夫和之,齊之以味,濟其不及,以泄其過。君子食之,以平其心。君臣亦然。(《左傳》)
上兩例用飲食作譬,讓人明白做人的道理:君臣協(xié)調(diào),上下和諧。
結(jié)論:中國飲食文化歷史悠久,人們精于飲食,在長期的實踐與探索中領悟出許多深奧的道理,給人以警示、勉勵,飲食文化中閃爍著哲學的光芒。
2.與時偕合,陰陽轉(zhuǎn)化
⑴夏吃蘿卜,冬吃姜,不用醫(yī)生開處方。(俗語)
⑵凡藥以酸養(yǎng)骨,以辛養(yǎng)筋,以咸養(yǎng)脈,以苦養(yǎng)氣,以甘養(yǎng)肉,以滑養(yǎng)竊。(《周禮》)
例⑴是說人之于飲食要做到與時偕合,若違背了規(guī)律,就會有害身體。臊、焦、香、腥、腐五氣為陽,甘、酸、辛、苦、咸五味為陰。例⑵是說用五味來調(diào)節(jié)人的身體,從陰陽互化中達到調(diào)和。
3.天人合一的思想
⑴天食人以五氣,地食人以五味。五氣入鼻,藏于心肺,上使五色修明,音聲能彰。五味入口,藏于腸胃,味有所藏,以養(yǎng)五氣。氣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黃帝內(nèi)經(jīng)》)
⑵真氣者,所受于天,與谷氣并而充身者也。(《靈樞·刺節(jié)真邪》)
五氣、五味之于人,應達到“和”的境界,即天人合一。
4.防微杜漸
五味所禁:辛走氣,氣病無多食辛;咸走血,血病無多食咸;苦走骨,骨病無多食苦;甘走肉,肉病無多食甘;酸走筋,筋病無多食酸,是謂五禁,無令多食。(《黃帝內(nèi)經(jīng)》)
古人說: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氣病、血病、骨病、肉病、筋病,都不要釀成了大病才醫(yī)治,飲食可調(diào)節(jié),但要做到防微杜漸,陰陽協(xié)調(diào)。
其實,飲食文化里包含了許多人生道理,如俗語“酒香不怕巷子深”,蘊含著這樣的深刻道理:東西好,自然會發(fā)光,會為人青睞。
二、第二小組交流探究的內(nèi)容——飲食文化與道德
1.誠信至上,安全第一
⑴五谷不時,果實未熟,不鬻于市。木不中伐,不鬻于市。禽獸魚鱉不中殺,不鬻于市。(《禮記·王制第五》)
⑵諸食脯肉,脯肉毒殺、傷、病人者,亟盡孰(熟)燔其余。其縣官脯肉也,亦燔之。當燔弗燔,及吏主者,皆坐脯肉臧(贓),與盜同法。(漢代《二年律令》)
⑶脯肉有毒,曾經(jīng)病人,有余者速焚之,違者杖九十;若故與人食并出賣,令人病者,徒一年;以故致死者,絞。即人自食致死者,從過失殺人法。盜而食者,不坐。(《唐律疏議》)
有文字記載,我國從周朝開始就有食品安全法律,從上面的文字來看,唐代食品法已相當嚴格。其實,宋代、清代都有相當嚴格的食品法。反觀當下,有關(guān)地溝油、毒饅頭、蘇丹紅、瘦肉精、三聚氰胺、“吊白塊”的新聞屢屢出現(xiàn),讓人寒心呀!
2.尊重生命,性從本善
⑴中山之君烹其子而遺之羹。樂羊坐于幕下而啜之,盡一杯。(《韓非子·說林》)
這種吃人的現(xiàn)象,古已有之,介子推割股啖君,《公羊傳》里“易子而食之,析骸而炊之”的話,這是極不道德,極殘忍的。再看:
⑵子釣而不綱,弋不射宿。(《論語》)
孔子不用網(wǎng)具斷流捕魚,射鳥而不獵擊歸巢之鳥。敬畏自然,珍愛生命,做到天人合一。這一點上,孔子道德是無上崇高的!
結(jié)論:從傳統(tǒng)的飲食文化中,我們要懂得飲食安全、珍愛生命等相關(guān)知識,要多行善事。
3.杜絕浪費,崇尚節(jié)儉
央視報道,中國人每年在餐桌上浪費的糧食價值高達2000億元,被倒掉的食物相當于2億多人一年的口糧。(2013年1月22日,“財經(jīng)網(wǎng)”)
三、第三小組交流探究內(nèi)容——中國飲食文化與文學
1.飲食文化為文學提供大量素材
與飲食有關(guān)的內(nèi)容大量散見于詩歌、散文、戲劇、小說之中,成了文學中一道靚麗的風景。
采薇而食的典故:薇,野豌豆苗,紫紅色花,可食?!妒酚洝份d:“武王已平殷亂,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齊恥之,義不食周粟,隱于首陽山,采薇而食之?!逼涓璺Q《采薇歌》,有抱志守節(jié)而歸隱、避世之意,《詩經(jīng)》中有《采薇》篇,其中名句“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影響頗深。
高明的作家,往往能把與飲食有關(guān)的內(nèi)容寫到自己的作品中去。小說《紅樓夢》中人物所飲之杏仁茶、玫瑰露、燕窩湯,所食之糟鵝掌、烤鹿肉、茄鲞……食物的顏色、味道、形狀、禁忌以及專用的器皿、同風俗的關(guān)系等等,無所不及。秦一民寫了一本書《紅樓夢飲食譜》,專門介紹《紅樓夢》中的飲食文化。
2.以食達志
小說《河豚子》是王叔任寫于1924年的作品,因貧窮無法支撐自己的家,小說主人公讓妻子煮一鍋河豚讓全家五口人吃,本想吃河豚中毒而死,結(jié)果因煮得時間太久,河豚毒性全失,想毒死全家人而不得。
作者借吃河豚想死而不得的故事,表達了對那個時代的詛咒以及對主人公悲慘命運的同情。作家嚴歌苓的小說《甲魚,甲魚》、余華的小說《活著》,都寫到與飲食有關(guān)的內(nèi)容,同樣精彩。
3.以食為文,文以傳食
蘇東坡詩《寒具》:“纖手搓來玉數(shù)尋,碧油煎出嫩黃深。夜來春睡濃于酒,壓褊佳人纏臂金?!痹娭羞@位佳人做的便是流傳到今的馓子,民間現(xiàn)在還流傳這樣句歇后語“坐月子不吃馓子——虧了”。
馓子又稱“細環(huán)餅”,始于戰(zhàn)國。《本草綱目》中有記載,它細如線,黃如金,環(huán)環(huán)入扣,絲絲相連,有香、脆、酥、甜的口感。
4.在對聯(lián)、燈謎、成語、俗語、諺語、俚語、歇后語中,飲食的身影無處不有
⑴一陣乳香知母至,半窗故紙防風來。(對聯(lián))
⑵蜜餞黃連(打一成語)——同甘共苦。(燈謎)
⑶因噎廢食(成語)、癩蛤蟆想吃天鵝肉(俗語)、肉包子打狗——有去無回(歇后語)、上床蘿卜下床姜,不勞醫(yī)生開藥方(俗語)……
四、第四小組交流探究內(nèi)容——中國飲食文化與醫(yī)學
1.食療
⑴為醫(yī)者,當曉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療不愈,然后命藥。(《千金要方》)
⑵小子何莫吃夫粥?粥可以補,可以宣,可以腥,可以素。暑之代茶,寒之代酒,通行于富貴貧賤之人。(《粥經(jīng)》)
戰(zhàn)國時的《內(nèi)經(jīng)》即提出了食療的理論,隋唐時食療方面的著作盛行,現(xiàn)代人更講究食療養(yǎng)生?!吨嘟?jīng)》上說的實際是粥療的妙用;現(xiàn)實中,如果著涼感冒了,就喝上一碗熱騰騰的姜湯,此即食療。
2.適量、平衡與調(diào)和
⑴食不厭精,膾不厭細。食饐而餲,魚餒而肉敗,不食;色惡,不食;臭惡,不食;失飪,不食;不時,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醬,不食。肉雖多,不使勝食氣。唯酒無量,不及亂。沽酒市脯,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論語》)
⑵早上吃好,中午吃飽,晚上吃少。(俗語)
以上告訴我們飲食要做到適量、守時、平衡。其實,生活中,人們總結(jié)了許多飲食經(jīng)驗,如豆腐不與菠菜混吃、吃蔥后不喝蜂蜜、服藥后不喝茶等,說的都是飲食平衡與調(diào)和的道理。
3.養(yǎng)成良好的飲食習慣
⑴病從口入,禍從口出。
⑵飲食六宜:宜早、宜緩、宜少、宜淡、宜暖、宜軟。
其實,良好的飲食習慣是保證一個人健康的重要手段,人們已總結(jié)出了許多類似上面這樣的話。
中國飲食文化博大精深。《夢粱錄》中記載,民間烹飪方法有蒸、煮、熬、釀、煎、炸、炒、炙、脯、臘、燒、凍、醬、焐等十九類,熟食839種。出現(xiàn)了如滿漢全席、佛跳墻、八仙過海等許多美食菜譜,涌現(xiàn)出了許多流派與名廚。飲食文化的影響遠不止這些,它的根須已深入到美學、禮教、人倫等各個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