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周期玉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概論>課的教學目的是幫助大學生用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fā)展觀武裝頭腦,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為了增強教學的有效性,許多教師在教學中采用專題講授的方式來提升大學生的認同感。然而結果也不是很理想,究其原因是當代大學生受西方思潮的影響,對中國在發(fā)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不能辯證看待,對西方的思潮和政治經濟制度很推崇,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經濟、政治制度不信任,對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和“中國夢”的實現(xiàn)不堅信。大學生的這種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不自信”必然沖擊他們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熱情,《概論》課專題教學的有效性因此大打折扣。黨的十八大報告中提出的“三個自信”即“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有利于大學生在面對復雜的國際國內局勢時明辨是非,健康成長,成為我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合格接班人。因此,在《概論》課專題教學中,以“三個自信”為指導,采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科學設計專題教學內容,把外化的理論內化于心,真正實現(xiàn)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思想教育功能。
十八大報告中“三個自信”的提出,一方面應當成為《概論》課專題教學核心內容,在課堂教學中不僅專題講授“三個自信”的主要內涵,而且還要從理論、歷史、實踐層面剖析這一重大理論產生的必然性及重要意義,讓大學生全面領會“三個自信”的精神實質,切實堅定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另一方面,三個自信應當成為概論課專題有效教學的一個新切入點,教師要圍繞“三個自信”目標,加強理論素養(yǎng),努力提高自身自信力的同時,在教學中還應采取多種方式創(chuàng)新專題教學內容的設計、革新課堂教學方法,不斷提高教學質量,在思想上進一步堅定大學生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和制度自信,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儲備合格的接班人。因此,“三個自信”既是概論課專題教學的立足點,同時也是進行概論課專題教學的落腳點,高校思政教師在教學中正確處理二者關系,為有效提高思政課教學的實效性探尋新的實踐路徑。
“學馬列,要精,要管用”,“管用”即是在思想和行動上學習者都要認可理論的正確性,這是鄧小平同志對馬克思主義者的學習要求,同時也對從事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工作者提出的要求。因此概論課教師在設計教學專題時必須遵循以下原則:
第一,教學方法上理論和實際相結合。概論課專題教學內容的設計主要是講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產生、發(fā)展過程及主要理論形態(tài),在重點講授這些內容之后,聯(lián)系當代中國發(fā)展實際,客觀分析存在的主要問題,探討問題的癥結并不是由于制度或理論的錯誤而導致的,有條件的學校還可以讓大學生走出校門調查。通過這些方式幫助大學生辯證對待社會發(fā)展中問題,提升大學生對理論的自信力。
第二,教學過程中教師主導性和學生主體性相統(tǒng)一。一堂高質量的思想政治理論課,不應該只是教師的獨角戲,教師有機主導課堂教學內容、教學節(jié)奏的同時,關注學生主體的發(fā)展需求,采取多樣的教學方法如辯論、專題演講、專題調研考察等形式,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參與課堂教學,讓學生在豐富的教學活動中感受理論的魅力,堅定社會主義共同理想。
第三,教學目標上知識傳承和價值創(chuàng)造相一致。學以致用,是教學終極目標的具體體現(xiàn)。概論課的教學目標不僅要幫助大學生系統(tǒng)地掌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精華,而且還要求大學生在思想政治上積極進步,按照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標準約束自己,以他們的實際行動詮釋“三個自信”。
第四,教學專題內容的新穎和教學目的相協(xié)調。因為高校思政課教學中有些內容交叉,因此在設計專題時要有重點,爭取從不同的視角去講述曾經學過的理論,力求教學內容的新穎,但也不能刻意追求新鮮而舍本逐末,應在實現(xiàn)基本教學目的的條件下實現(xiàn)二者的有機統(tǒng)一。
為了更好地增強《概論》課專題教學的實效性,廣大教育工作者要打破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拓寬教學路徑,真正實現(xiàn)思想政治理論的內化功能,在思想和行動上堅定“三個自信”。
首先,在課堂教學中積極嘗試多重模式認同“三個自信”,如案例式論證法、探討式教學法、主題演講法、課堂專題影像觀摩等。
其次,積極利用第二課堂,堅定“三個自信”。在課堂教學之余,鼓勵同學們深入社會去實踐,用他們自己的感悟去堅定“三個自信”;還可以充分發(fā)揮新媒體的傳播優(yōu)勢,去培育大學生的“三個自信”。
高?!陡耪摗氛n教師在全面領會“三個自信”理論同時,積極探索有效的教學方法和路徑,在大學生群體中構筑一道自信的思想長城,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培養(yǎng)合格接班人。
[1]伊文婷在大學生中堅定三個自信的創(chuàng)新路徑研究[J]中國成人教育201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