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丁伯剛
我們要去哪里呀?(創(chuàng)作談)
文//丁伯剛
前夜在湖邊散步,偶遇一位朋友,聊天好久。朋友在中學做老師,談話自然涉及學生的教育及考試什么。說到現(xiàn)今的高考語文試卷,有關文學等人文色彩方面的內(nèi)容越來越少,考核的重點更多放到學生的理性思考能力、邏輯分析能力之上。這也是世界范圍內(nèi)的大勢所趨,像美國等發(fā)達國家更如此,他們最需要的是技術方面的提升,是那些對振興經(jīng)濟、振興國力有直接幫助的東西。而文學這種人文方面的雜碎,基本都是些沒實際意義的哼哼唧唧,在當今時代越來越顯得多余,越來越遭揚棄了。
朋友講了很久,在他,也許只是一時興之所致,隨意閑聊,講完就忘,但他講到的某幾句話,仿佛一顆釘子,直釘進我身體某一個地方。那一刻,我對面前這個世界忽然感到極其陌生。其實不只是我,在飛速發(fā)展的時代面前,在一日千里的技術與經(jīng)濟面前,所有的人幾乎都處于一種失重狀態(tài),無法很好地站穩(wěn)自己的身姿。技術領跑世界,領跑生活,所有的人都已經(jīng)失去起碼的價值支撐,剩下的只有發(fā)展本身,只有速度本身。我們唯一能有的姿勢,就是跑。一個勁往前跑。至于前面是什么,未來是什么,科學的目的是什么,技術的目的是什么?人類發(fā)展的最終目標又是什么?我們到底要跑到哪里去,又跑到何處為止?跑到后來,我們究竟又會遇到些什么?所有這些,我們不能不有所考慮吧?科學就為著科學本身,技術就是為技術本身,跑就為著跑本身。為跑而跑,那基本就是個傻跑,是異??膳碌摹N覀?nèi)祟愑袥]有這么一個設計者,有沒有一個負責任一點的人,為我們的未來做點基本的布局與規(guī)劃?我們得把這種技術,這種發(fā)展,這種跑的動作掌控在一個可掌控的范圍之內(nèi),至少至少,要掌控在人類的有機體所能承受的范圍之內(nèi)。當科學當技術發(fā)展到一定的程度,人類的設計者是不是應該轉過身,把目光更多轉向人自身的內(nèi)部建設、心靈建設,解決人身上所存在的一些基本精神問題?
我們是人,是清醒的人。人的最大特征就是具有自我意識、自主意識。我們不止要懂得我們在做什么,我們還要弄清為什么要這么做,為什么要這么跑。并且,人是有痛感的。我們有太多的心靈要求,有所有的喜怒哀樂、油鹽醬醋、男歡女愛,有所有屬于人的一切。我們必須哼哼唧唧,我們必須要有生活中的雜碎。對雜碎的玩賞才是我們的生活目的之一。我們無法忍受成為一個跑步機器。實在不行,把我們的感覺神經(jīng)、痛覺神經(jīng)全部抽除吧,或把我們變成石頭,變成金屬,變成機器人,變成一部跑步機器吧。我們將安心地成為一種僵硬冰冷的生物,生趣全無,性格乖謬,兩眼放出綠光,一摸身上都是冷的,如觸蛇身。如此一來,我們就可以很好地適應這個世界,這個時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