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清蘭
摘 要:山區(qū)農(nóng)村中學缺乏專業(yè)教師指導,學生對聲樂課沒興趣,面對這種情況,結合教學實踐,就如何指導學生學習好聲樂談談體會。
關鍵詞:山區(qū)農(nóng)村;聲樂教學;自信心;發(fā)聲練習
在山區(qū)農(nóng)村鄉(xiāng)鎮(zhèn),大部分中學生從小沒學過美聲唱法,有的甚至一聽到教師教美聲演唱時就毛骨悚然,拒之千里;有的學生只是為了明星夢想學,可是也望塵莫及,一聽到聲樂,就想到那高深的抽象的理論和方法,越學越?jīng)]興趣,最后不了了之。不知道,也沒有正確的歌唱方法。對于偏遠的山區(qū)農(nóng)村,專業(yè)教師留不住,音樂教師大都是非專業(yè)的,平時喜歡唱兩首,于是就分來教音樂課,或者會點什么樂器,被分來教音樂課,也有很早師范學校畢業(yè),已經(jīng)上了年紀教音樂課,對于知識的更新,學生的需求跟不上。很多教師根本不懂音樂知識,音樂課只是鸚鵡學舌地教幾首流行歌曲。面對這種種情況,如何指導學生學習好聲樂?我嘗試了很多學習聲樂的方法,對有效的聲樂教學談談體會。
一、重視聲樂苗子培養(yǎng)
要實施聲樂有效教學,首先必須重視“選苗”,以“苗子”引領達到有效教學。山區(qū)農(nóng)村的學生雖然缺乏音樂基礎,也可能會有一些有聲樂天賦的學生。為了確保選準聲樂“苗子”,我在教學中通過開展系列活動,如合唱、舞蹈和語言藝術等分類表演活動,選拔出A、B、C三類學生,A類為聲樂骨干培養(yǎng)對象,分在各學習小組當小老師,B類為有開發(fā)潛質的聲樂苗子,C類為普及對象。苗子選出后,及時家訪,多方面做好工作,讓家長了解到子女的潛在能力,家庭、學校共同給學生搭建好的學習平臺,從而支持學生明確發(fā)展方向。
二、培養(yǎng)學習聲樂的自信心
歌唱是一種意念活動。自信心強的學生,能夠放下思想包袱,消除心理障礙,激發(fā)靈感,活躍思維,使自己的發(fā)聲技巧得到充分發(fā)揮。
為給學生提供展示的平臺,增強學生的自信心,提高學生的藝術實踐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在根本上讓學生的內(nèi)心得到成長,我在課堂教學中以小組為單位,分別組織了表演、合唱等活動。高一(2)班的葉小燕說:“我一直很喜歡唱歌,可就是不懂聲樂知識,以前一直認為聲樂課枯燥又乏味,很難學,今天的課堂讓我重新認識了聲樂,我對上聲樂課的興趣也越來越濃?!睂W生的自信心,來自學生對自己能力的充分信任。教師要使學生明白,開啟歌唱藝術之門的鑰匙永遠掌握在自己手中,確信通過自己的不懈努力,自己的發(fā)聲會得到良好的發(fā)展,達到優(yōu)良完善的境地。
三、指導學生正確的歌唱姿態(tài)
上好聲樂課,端正學生的歌唱姿勢很重要。剛開始時,學生的歌唱姿勢不正確,造成發(fā)聲練習不到位。有的學生站無重心,提肩伸脖,唱歌像喊叫,唱出的聲音蒼白、僵硬,甚至可怕;有的學生唱歌時彎腰弓背,兩肩下塌,使聲音憋住唱不出;有的學生抬著頭唱,造成左右兩側聲帶張力不平衡。為此,我特別重視指導正確的歌唱姿勢。(1)整體姿態(tài):人體自然直立,上身放松,下半身穩(wěn)而不僵硬,使整個身心處于精神飽滿、生機勃勃的狀態(tài);(2)站姿:兩腳如肩寬,成丁字形分開站立,支撐點可放在前腳或后腳上,以便歌唱時保持重心,這樣不會造成形體上的緊張,使呼吸暢通,聲腔不會受到抑制。(3)腰腹姿態(tài):腰部直立,使胸部挺起,同時微收小腹,兩肩平放而略向后舒展,手臂自然下垂,這樣就不會影響正常的呼吸肌肉群和可彎共鳴腔的活動,使聲音奔放流暢;(4)頭部姿態(tài):頭眼平視,頸部放松,下巴自然下垂而微向后收,臉部肌肉放松,表情自然大方等。另外,中學音樂課一般是坐著唱,注意不要坐滿整個凳面,約坐三分之一的面積。背不要靠在椅子上,腰部稍挺,感覺下背拉直伸長,從頭、頸、背到腰,有垂直感。
四、指導學生正確的發(fā)聲練習
聲樂課上,我將同學分為四組,在小老師(小組長)帶領下練習發(fā)聲,試唱do、re、mi三個音階。正式試唱時,不少同學都羞澀地壓低了聲音,而四位小老師卻唱得非常投入,洪亮高亢的聲音幾乎讓整個班高潮迭起。下課后,同學們還圍住小組長練習發(fā)聲技巧?!靶「箠A緊,氣沉丹田,身體保持放松。”同學們跟著小老師的講解演練了起來。
發(fā)聲練習的關鍵在三方面:一是打開喉嚨。人體作為歌唱的“樂器”,它的動力是由肺部呼出的氣息形成,氣息通過喉頭的聲帶,使聲音受到振動發(fā)聲,所以首先要正確地打開喉嚨。例如,打哈欠的狀態(tài)可以更好地打開喉嚨,咬蘋果的狀態(tài)可以同時把口腔與喉嚨都打開,利于發(fā)聲。二是呼吸訓練。歌唱中的呼吸,與日常生活中的呼吸既相同又不相同。平常的呼吸純?yōu)樽匀坏膭幼?,是下意識的運動,說閑話時的呼吸也是隨意和自由的。而歌唱時的呼吸則不同,它必須根據(jù)歌唱發(fā)聲和藝術表現(xiàn)的要求進行。唱歌的人應能保持自己所有的氣息,將氣度、長度、強度,幫呼吸應隨音的高、低、強、弱的變化而變化。三是選擇練習曲。練習曲的練習,是發(fā)聲歌唱的重要的基礎訓練。練聲曲可以用各個母音或混合母音或子母音混合音,也可以用音階的音名1234567等等來練唱,也可以在練聲曲上安排歌詞來練習叫帶詞練習。采用某種類型的練習達到某種技術要求是學習過程中的一種必要手段。因此,適當?shù)陌l(fā)聲練習的類型十分重要,可以收到良好的學習效果。
五、正確指導學生歌唱的咬字、吐字
聲樂形式表現(xiàn)音樂藝術的最大特點就是語言。歌唱咬字需要和聲音、氣息、音高、音色、音樂等歌唱技術密切配合并融為一體,才能達到理想的咬字、吐字效果。咬字應做到“松中咬,動中咬,似咬非咬,氣中咬,聲中咬,清楚為巧”,一定要在行腔的過程中咬字,而不能咬字后再行腔。讓學生做到“以字行腔,以字帶聲,字正腔圓”,把歌詞唱得清清楚楚。
我在課堂教學中,首先選一些節(jié)奏密集、速度較快的歌曲,如《五十六個民族》《青藏高原》等,用快速讀歌詞的方法練習咬字,即多練快速朗讀;精選一些節(jié)奏寬疏、速度較慢的歌曲,做韻母引發(fā)長音練習,如《漁光曲》等。用輕聲慢速朗讀歌詞,練習吐字。但也不能把字咬得太死,分割得過于零碎,而是要運用得自然、靈活,富于韻味。
六、指導學生進行中聲區(qū)的訓練
中聲區(qū)是唱歌的基礎,所以我在聲樂教學中重視中聲區(qū)的訓練指導。中聲區(qū)要做到吸氣深,呼吸力求自然,有彈性,有支持點,喉頭穩(wěn)定松弛,聲音要往外送,但又要使聲音從頭到尾保持在同一音型和位置上。“聲音要像穿珍珠一樣,把每個音穿在一條線上”,聲音要連貫、統(tǒng)一、圓潤。
剛學聲樂的學生,大多喜歡把中聲區(qū)唱得太重、太真,聽起來聲音比較僵硬,不柔和,氣息淺,聲音不暢通。如何解決這個問題,我在教學中多用“哼鳴”,哼鳴訓練是最容易獲得真假聲混合的一種訓練,啟發(fā)用嘆氣的感覺來歌唱,注意指導學生不可在中聲區(qū)盲目地追求音量,要求學生在氣息的基礎上,用嘆氣的感覺把哼鳴加上輕聲唱,強調聲帶和氣息的關系,啟發(fā)學生“聲帶和氣息好比是一種按摩的關系”。中聲區(qū)應該輕松流暢,不費力,這樣才能往上發(fā)展,為演唱高音打開通路。
七、正確指導學生聲音連貫和情感的流露
歌唱是生動感人的音樂。而其動人之處就表現(xiàn)在聲音與情感的完美結合,即我們所講的“聲情并茂”。在任何的音樂表現(xiàn)形式中,連貫的音樂線條和情感的流露是缺一不可的。聲音連貫是由氣息連貫、吐字連貫、感情連貫綜合起來的。情感是發(fā)自內(nèi)心的,只有發(fā)自內(nèi)心的歌唱才能生動感人,扣人心弦。如果不善于調聲用情,喜怒哀樂表達不出來,輕重緩急分不清楚,那是抓不住人心的。要以情帶聲、以聲表情,聲與情相互依存、相互作用有機地結合,構成一個完美的聲樂表演體系。
總之,在山區(qū)農(nóng)村中學聲樂教學中,培養(yǎng)骨干激發(fā)興趣是首要,正確引導學生歌唱的姿勢,注意咬字、吐字,歌唱的情感表露等。讓學生懂得,歌要用“心”來唱,要做到融情達意,要做到情真意切,要做到聲情結合,要將死音變活音,從而使歌聲產(chǎn)生生命力。
編輯 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