儀翠蓮
摘 要:語文作為一門工具性和人文性統(tǒng)一的學科,在完善工具性方面教育的同時,更要注重其人文性,讓語文教學和生活聯(lián)系起來,讓學生的學習和自身的發(fā)展和社會、國家聯(lián)系起來。
關鍵詞:語文教育 情感感染 心靈震撼
隨著教育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如何引導學生在加強語文工具性——即閱讀能力、口語交際能力、探究能力提高的同時,也注意提高語文的人文性,提高情感教育水平,這已成為語文教師最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目前的情感教育只存在于形式上。教師每次設計的教學目標中都有“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這一目標:引導學生把握文章主題,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但實際上,很少有教師能做到每節(jié)課教學后,學生能在精神上同文中人物的情感處于同一境界。現(xiàn)在學生缺少的不是體會作者情感的能力,而是在理解文章作者情感的基礎上自身的情感能否受到了感染和得到升華。高中語文課程標準中提到:“在閱讀與鑒賞活動中,不斷充實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逐步加深對個人與國家、個人與社會、個人與自然關系的思考和認識?!币虼?,我們語文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要力求使學生融入文章描寫的意境中,使他們的精神在學習的過程中不斷得到充實,自我人格能夠得到完善和提升,逐步體會個人與社會和國家的關系。《奧斯維辛沒有什么新聞》一文的教學,我很好地完成了上面提到的問題。下面具體來說明一下。
一、深入研究標題內涵,開拓學生視野
說到奧斯維辛,學生可能都知道,那是一個殘酷的讓很多人失去生命的集中營。但讓學生再進一步說明文章意義的時候,學生表達方式就不再清晰了。因此,他們對奧斯維辛的認識是膚淺的,只是頭腦里的一個大概印象。他們缺少對文章內涵的深刻認識,缺少對那段歷史的真切感受,因此在思想上也就缺少了對這個標題內容的認知。很多教師在講這篇新聞稿時,都能注意到本文作為新聞稿的特點,會講到結構、語言、細節(jié)、作者的感情方面的內容,但卻忽視了對學生感情能力的拓展和延伸。教學結束后,學生腦子里也許只留下了一個外國人寫了一篇關于奧斯維辛的新聞稿并獲獎的事件,僅此而已。很少有學生會想:“那么多人都寫過奧斯維辛,為什么只有這篇作品獲了獎?為什么作者能寫出這樣優(yōu)秀的文章?”
奧斯維辛,不僅是一個地域名稱,它更是一個歷史的見證者。它背負著的是一段慘無人道的歷史,是一代人難以忘卻的記憶。教師進行教學時,首先要讓學生深入了解這個多重意義標題的內涵。語文課程標準中,要求教師應“引導學生在閱讀文學作品時努力做到知人論世,通過查閱有關資料,了解與作品相關的作家經(jīng)歷、時代背景、創(chuàng)作動機以及作品的社會影響等,加深對作家作品的理解?!币虼?,深入了解奧斯維辛,能讓學生容易理解文章中作者所描述的事件和他所運用的語言、語氣、語調等手法,從而理解作者為什么這樣說,為深刻理解課文打下基礎。
二、充分展示歷史,震撼學生心靈
如果說文字資料是單調的呈現(xiàn),那么教師可以給學生播放一些相關的圖片、紀錄片、電影以及幸存者對那段經(jīng)歷的回憶等,讓學生更加立體、更加形象地了解奧斯維辛。例如,紀錄片《奧斯維辛集中營》,電影阿倫·雷乃導演的《夜與霧》、克羅德·朗茲曼導演的《浩劫》、斯皮爾伯格導演的《辛德勒的名單》、蒂姆·尼爾森編導的《灰色地帶》等,這些紀錄片和電影知識的補充,能夠豐富學生的大腦,充實學生的心靈,讓他們對這篇新聞稿所描述的內容有更加深刻的認識和理解。因為課上時間有限,教師可以選取一些經(jīng)典片段播放給學生。例如,播放一些幸存者的敘述:有一位名叫科爾的老婦人在說起他們被解救時,說:“我們不敢相信真正自由了,所以在大閘門處不斷踏出去又走回來,不會因踏出閘門而被槍殺,對我來說這是自由的最真實感受?!边@是有經(jīng)歷的人才能體會到的感受。教師可以從中引導學生理解并體會曾被關押在那里的人對自由的渴望但卻又不敢想象的希冀。這樣,從文章到圖像,到視頻,到真人的現(xiàn)身說法,把那段歷史進行了充分的還原和重現(xiàn),震撼著學生的心靈和思想。
三、回歸文章本意,聯(lián)系現(xiàn)實,培養(yǎng)學生情感
以對標題內涵的掌握和對視頻資料的理解為基礎,結合文章中的字詞、句、段和作者的情感,學生就能較容易理解文章了。課文教學結束后,教師還可以向學生介紹一下“國際大屠殺紀念日”即每年的1月27日,讓學生感受世界人民對奧斯維辛的認知,也可以讓學生在課下搜集其相關資料,使歷史和現(xiàn)實更緊密地聯(lián)系起來。
當學生切身體會、深入感受著文章所帶給他們的震撼和作者在平靜地敘述中所蘊含著的對納粹的強烈憤怒之后,再引領他們記住歷史的慘痛教訓,倡導世界和平。讓學生回顧一下同一歷史時期,在我國發(fā)生的震驚世界的“南京大屠殺”事件和日本對此事件的否認態(tài)度和不良行為,以及“我國把每年的12月13日確定為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這一國家決定。學生只有銘記歷史,才能更好地明鑒未來。
葉芝說,“教育不是注滿一桶水,而且點燃一把火”。我們語文教育工作者更應如此。只有讓學生把學到的知識和生活實際聯(lián)系起來,他們的心靈才能成長,我們的教學才會更加精彩。
參考文獻:
[1]蘇霍姆林斯基.教育的藝術[M].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05.
[2]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3]朱永新.新教育之夢[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