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德君
摘要:在初中思品課程教學中,應正確地界定“差生”,辯證地看待“差生”的。對“差生”的轉化重在匡正他的“人性”;“差生”尤其需要“尊重”,這是轉化“差生”的基礎,而有針對性的恰當?shù)慕逃虒W方法是轉化“差生”的關鍵。
關鍵詞:初中思品課程;差生;轉化
前些時候,在參加省思品骨干教師遠程培訓期間,看到論壇里許多有關“差生”的“求助帖”,我深有感觸?,F(xiàn)就本課程教學中的“差生”及其轉化問題,談幾點膚淺看法。
一、“差生”的辨正
以分數(shù)為標尺判定思品學科“差生”是思品教育的悲哀。就思品課程來說, “差生”,一方面指學習習慣不良、學習方法不當、學習能力欠缺、學習態(tài)度消極、缺乏學習意志力的學生,一方面指由不當?shù)慕逃w制和方法、不良的社會影響、道德感悟的膚淺及踐行能力低下等因素而導致的“高分無德”、“知行脫節(jié)”的學生。
初中思品課的人文性濃厚,思品觀念和觀點源于生活實際和社會實際,是緣事而發(fā)、有感而發(fā)的?!安钌焙汀皟?yōu)等生”同樣生活在社會現(xiàn)實中,各有自己的生活閱歷和生活體驗,對初中思品教材的大多觀點和觀念的基本理解并不困難。從這一意義上看,思品學科不存在學不會的學生,只有不會學和學了用不好的學生,此即“差生”。
二、尊重學生個體差異,辯證地看待“差生”的“差”與“不差”
“人上一百,各形各色。”學生之間存在差異,他們的意志品質、思維方法、行為習慣、興趣愛好等千差萬別、參差不齊,這種差異性應該得到充分的尊重。同樣,“差生”的缺點和不足同樣各有不同,其轉化的程度和速度不可能都盡如人意。因而,教師應對“差生”持有合理的期待值和要求,根據(jù)“差生”的實際情況制定轉化目標,在既定的時期和階段內,“差生”達到了他們本應達到和能夠達到的目標,就 不“差”了。
另一方面,每個學生都有不可忽視的“強勢”,或者形象思維智能,或者數(shù)理邏輯智能,或者音樂美術智能,或者身體運動智能等,這些方面的差異同樣存在于“差生”中,有些“差生”的某些潛在或現(xiàn)實的智能水平并不低,具有很強的可塑性。
三、對“差生”的轉化重在匡正其“人性”
思品學科的力量和價值在于“思想性”,在于對學生“人性”的優(yōu)化,它對學生的影響是潛性的和長遠的,是單純的知識、能力指標無法衡量的。
“差生”往往首先差在思想品質上,如目標和方向感的缺失、情緒的失控、不良心理及自覺性、積極性、自控性、堅持性等意志品質水平偏低。思品學科的首要任務是喚醒學生的良知,健全學生的人格,陶冶學生的性情,構筑學生的尊嚴。所以,作為思品教師,首要的是著眼于學生心理,匡正學生的“人性”。因此,要充分全面了解影響學生成長的家庭因素、社會因素、學習壓力、師生關系等諸多因素和學生個性心理特征,充分利用和發(fā)掘“德育”資源,通過道德教育、規(guī)則教育、國情教育、理想教育等,使學生懂得如何看待和處理自己與他人、集體、社會、國家的關系,引導學生正確地做人、做事。
四、尊重“差生”是對他們實施轉化的前提
美國心理學家詹姆斯有句名言:“人性最深刻的原則就是希望別人對自己加以賞識”。“賞識”的核心是“尊重”。“差生”的心理其實是脆弱的,這與“差生”長期受到來自學校、家庭、社會的不公“待遇”不無關系。一個不被別人賞識和尊重的人極易暴露“人性”的弱點,好多“差生”所暴露出的“過度叛逆和敏感”、“情緒失控”、“玩世不恭”、“態(tài)度消極”等行為,就是典型的表現(xiàn)。
尊重“差生”,就是客觀地看待和接納他們現(xiàn)有的生活經(jīng)歷、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念、知識水平等,我們往往能夠從中發(fā)現(xiàn)促使其轉化的切入點,從而“對癥下藥”,取得事半功倍的轉化效果。
五、遵循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采用恰當?shù)慕逃?、教學方法,是對“差生”轉化的關鍵
思品學科相對于其他學科來說,在提高學生各種能力和知識水平的同時,更重要的是提升學生的思想境界和道德實踐能力。
(一)存在的問題
“差生”在思品學習中的主要問題存在于三個方面:
1.由于對社會和生活缺乏深入思考,也由于知識基礎薄弱,以致表述問題時的語言蒼白無力;
2.哲學思維方法的欠缺導致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不足;
3.不當?shù)慕逃w制和方法、不良的社會影響、道德感悟的膚淺,以及踐行能力低下等因素導致的“高分無德”、“知行脫節(jié)”等問題。
(二)解決問題的策略
1.對前兩個問題的解決。對于前兩個問題,我嘗試用三種方法解決。(1)結合具體情境和問題或者通過解疑答辯使學生自知自覺地獲得正確的思品觀念和觀點,并多向課本學習政治語言。(2)引導學生以自己熟悉的話題為統(tǒng)領,以自己的親身經(jīng)歷和社會現(xiàn)象為依據(jù),以“是什么”、“為什么”、“怎樣做”為線索,以“全面”、“發(fā)展”的思想為思維方法,以“質疑——析疑——解疑”為一般思辨過程,嘗試用自己的理解和表述發(fā)散性地呈現(xiàn)自己的認知,從而促使學生脫離教材對他們思維靈動性的束縛,培養(yǎng)學生的理解、分析、表述能力。
2.對第三種問題的解決。針對“高分無德”、“知行脫節(jié)”的“差生”,則要注重他們的情感體驗和道德實踐。按照“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導之以行”的思路,有五種具體實施方法。
(1)媒體法。通過對一些飽含“德育”內涵的影音、文字資料的視聽或介紹、解讀,觸動學生的內心,引導學生形成積極的情感體驗。
(2)榜樣法。通過諸如“文明禮儀之星”等評選活動,樹立榜樣,形成示范效應,鞭策和激勵后進者。
(3)互評法。通過諸如“誠懇會”等活動,置學生于一個立體、交叉式的輿論評價中,使其全面認識自我,肯定優(yōu)點,明確缺點,揚長避短。
(4)情境測試法。通過特定的情境,觀察、分析學生的言行,洞察學生內心,有針對性地加以引導。
(5)社會實踐法。通過諸如“‘環(huán)保日我在行動”、“學雷鋒系列活動”、“祭掃烈士墓”等實踐活動,理順、處理思品教育與不良社會影響而導致的學生認知偏差的矛盾,深化學生的情感認知,提高學生的道德踐行能力等。
當然,對“差生”的轉化僅僅依靠思品課堂和教師是不夠的,還需要學校、家長、社會的支持和配合。雖然“差生”的轉化工作是繁瑣的,但只要把握時代的特點,關注他們的情感世界,遵循他們的認知規(guī)律,加強學校、家長、社會方面的合作,我們就能夠在“差生”的轉化工作中大有可為、大有作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