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妖
春節(jié)回家,被人們臉上的表情觸動。那是一種笑意,嘴角淺淺撇著,里頭有質(zhì)疑,并隨時準備變成冷笑。它凝固成一種類似面具的存在,淺淺地掛在人們臉上。人們大概并不知道自己是這樣的表情,因為談話內(nèi)容,與此相去甚遠。
訪問陳丹青時,我提及三個中國人在一起就像難民,他敏感反問:這是誰說的?他出過國嗎?我說是同事禮拜天,出過國。陳丹青點頭:當初出去最刺激的經(jīng)驗是,為什么中國人在美國街頭都像難民?用不著三個,一個就很像。
其實不用出國。若你留神周圍,就會發(fā)現(xiàn),年紀越大,臉越難看。以電視劇《鄉(xiāng)村愛情》為例,里頭的年輕人都還正常,但是中年以上,普遍的丑。不是生理上的丑,是整體上的憋屈、不舒展,是眼皮垂著斜眼覷人,是隨時準備點頭哈腰的駝背屈膝。那種視覺上的不舒服,像小時候看畸形人展覽,一個背上長了大肉瘤的侏儒的感覺。后者是肉體的畸形,前者是精神上的。從這一點來說,《鄉(xiāng)村愛情》是面鏡子,照出我們周圍人的臉。
冷笑面具的誕生,是因為長期的懷疑、不相信,并隨時準備攻擊與自我防衛(wèi)。我的一個女友和男朋友分手原因之一是男友愛譏諷她,抓住她每個出錯的瞬間嘲笑她,令她崩潰。但我理解她男友,因為我就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長大。在貧瘠如沙漠般的世界,人們也還是渴望歡樂的,藝術和宗教的源頭被堵,只剩下俗世,最直接的歡樂則來源于身邊人。
欲求歡樂,諷刺遠勝贊美。少有人能從贊美他人中得到歡愉,但諷刺帶來狂歡則是相聲之經(jīng)久不衰早已驗證過的。同時,對智力來說,贊美不如諷刺。要腦袋極靈光,才能抓住每個可笑的瞬間,演繹成段子,再三供人咀嚼。經(jīng)此過程,智力得到鍛煉及愉悅。對小孩來說,這是個危機四伏的世界,每個口誤、每次倒霉都會成為親人歡樂的源泉,大家相互偵查,相互窺伺,隨時等待發(fā)笑。當然,孩子很快學會抓別人的倒霉瞬間,搶在所有人之前哈哈大笑,這樣的孩子被認為聰明。我們就是這樣相互諷刺著長大,個個都是相聲演員、小品明星。成年之后,我們和最親的人的相處也依然如此,以諷刺表達親密,以嘲笑表達愛意。
諷刺型歡樂是攻擊性取樂,攻擊者歡樂、圍觀者歡樂,只有被取笑者吃癟。但是攻擊之矛隨時調(diào)轉(zhuǎn),每個人都可能被嘲笑,這讓春節(jié)聚會變得刀光劍影,險象環(huán)生,這也是每年春節(jié)后,網(wǎng)上吐槽一片之故:久不歷練這樣大場面的年輕人,驟然到一比職場還兇險之地,怎不驚出一身冷汗。
刀光劍影之外,春節(jié)聚會還有一大特征,就是弄假成真。平時未必多親密的關系,到春節(jié)時,酒桌上,酒酣耳熱,親熱話說多,就把自己感動了。中國式人情,熱鬧但總給人膚淺感,對此,心理學家武志紅舉例,家里阿姨要給他拔白頭發(fā),他說不用,阿姨再三要求,并拿著夾子追到書房。他反思為何她的善意讓自己堵心:“她封閉了自己的心,切斷了自己的感受。她是個非常好的人,這次也特別想對我好。然而,因心是關閉的,她根本就沒接收到我發(fā)出去的信息。”
封閉的交流,只能交流一些套話,誰也不會從套話中得到情感滿足,只好自我催眠,弄假成真。在年輕人看來,這場景中有不可饒恕的虛偽感,別忘了,年輕人有強烈的心靈潔癖,他們拒絕進入這個模式。在這種團聚中,不僅長輩的心是封閉的,年輕人的心也是封閉的。
但是再往下想,交流能力是怎么失去的?在傳統(tǒng)社會里,真正寶貴的感情是不需要,也不能夠表達的。父母對兒女,親族之間,何曾有過“愛”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