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安
胡適先生有言:一個骯臟的國家,如果人人講規(guī)則而不是談道德,最終會變成一個有人味兒的正常國家,道德自然會逐漸回歸;一個干凈的國家,如果人人都不講規(guī)則卻大談道德、談高尚,天天沒事兒就談道德規(guī)范,人人大公無私,最終這個國家會墮落成為一個偽君子遍布的骯臟國家。
這段話值得我們反思。人性有著先天的不足和弱點,良好的制度和規(guī)則設計可以約束人性的弱點,讓壞人變好;相反,如果缺少制度和規(guī)則的制約,卻容易讓好人墮落變壞。對政府而言,不僅需要從精神層面及時褒獎“白方禮們”的好人好事,更需要在制度建設上為好人托底。這種托底,不能因為媒體關注就堅實,反之則無力。不能因為某次換屆某領導調離而“中道崩殂”,不能停留在公文里口號中,要切實采取措施解決好人行善時遇到的難題,更不能一陣風,要建立經(jīng)得起時間考驗的長效機制。
每一樁義舉、每一位好人,對他人和社會同時也具有示范效應:當好人有制度托底,一無意外之虞,二無后顧之憂,活得有尊嚴、有榮譽感,人們內心的愛與善才會充分釋放出來。在這個意義上,完善制度建設,為好人托底,比單純樹立道德標桿更重要。白方禮走了,但“白方禮們”的故事還沒有結束,他們仍然需要得到制度層面的幫助。
可喜的是,我國在保障好人權益方面已有諸多政策層面的努力。2014年2月,中央精神文明建設指導委員會曾專門印發(fā)《關于推進志愿服務制度化的意見》,進一步建立健全志愿服務制度,我國志愿服務工作制度化、常態(tài)化、長效化漸成趨勢。2007年至今,中宣部、中央文明辦撥付全國道德模范專項幫扶資金719萬元,各地幫扶資金1.19億元,在社會上樹立了一個鮮明的價值導向——讓好人有好報。各地還紛紛出臺相關政策,用制度保障為好人“托底”。河北出臺道德模范享受勞動模范待遇的政策措施,福建出臺金融服務道德模范的實施細則,一批好人后援會、志愿服務基金會、道德銀行出臺……
一些地方開展了道德入法規(guī)的嘗試。早在2013年8月,深圳就已出臺《深圳經(jīng)濟特區(qū)救助人權益保護規(guī)定》,成為全國首個保護救助人的專業(yè)法規(guī),誣告陷害救助人必擔責;山東省下發(fā)《山東省見義勇為獎勵和保護條例》更是明確規(guī)定“見義勇為受益人應當對見義勇為人員及其家庭成員表達謝意、予以慰藉”。制度法規(guī),為好人的善行保駕護航,更多更實質性的具體舉措仍然值得期待。
相信這是我們每個人都愿意看到的局面:有一天,當制度和規(guī)則良性運轉,剛性托底,為中國好人和廣大的弱勢群體搭起國之蔭庇。當我們身處的城市里,助人為樂、見義勇為、誠實守信、敬業(yè)奉獻等道德品質變成集體無意識的遵守,或許“白方禮們”就真的不必那么苦、那么累,活得那么令人心酸。今天,我們談論和記取“中國好人”們,是為了有一天可以忘卻他們。到那時,他們可以不必那么為難自己,一肩扛著超出自己能力范圍的壓力,他們也能過回自己的小日子,隱退到人海中間,就跟我們中的每個人一樣,無須誰來刻意記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