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文瑞(北京)
黃花城,名字美麗,心向往之。
幾年前,曾關注過十三陵,寫過《明陵十三帝》,對陵之堪輿有點兒了解,天壽山左右的蟒山虎峪、前面的鳳山都曾知曉,惟山后陵之玄武沒有去過,也就對黃花城充滿了想象。那要何等氣魄,才能與之匹配,鎮(zhèn)住北方;選中此地,又會藏有何等玄機。
及至近前才知,這里不愧為北方屏障,群山挺拔,清水環(huán)繞。東西兩邊分別是古北口和居庸關,而向北是通向延慶四海冶的山口,被明人蔣一葵稱為“極為緊要之區(qū)”。此處關口,自古為交通要道,元代就有官兵把守。明代軍事機構昌鎮(zhèn)分管三路,黃花鎮(zhèn)路便為之一,“以參將一人,守備一人守之”。參將,那是僅次于總兵的高級軍官了。
定黃花城為十三陵的玄武,正是看中了這里處于咽喉之地,有險可依,即能把守要道,又能守衛(wèi)皇陵。古人對黃花城有過形象比喻,如同人的肩背,位置何等重要。
黃花城還是京師北門,明代朱棣皇帝長年鎮(zhèn)守北方,更是熟悉地形,在這一帶建墻立關,為配合黃花城,在近旁建立撞道口,《日下舊聞考》記下時間,永樂二年(1404)建。撞道口南關門上嵌有“撞道口”石匾額,而北關門上有“鎮(zhèn)虜關”石匾額。在通往北方的山口通道,修筑起三道關城,層層防護。
黃花城緊臨頭道關,路邊現(xiàn)在還能看到刻在山石上的“金湯”二字,每字有兩米見方,遒勁有力,是對兩邊關城的形象比喻。城墻從山腳向兩個方向直修到山頂,形成關口。當年關口稱本鎮(zhèn)關。有河,古稱黃花鎮(zhèn)川,當?shù)厝怂追Q東河。1972年截流為小水庫,形成一片湖水,因了那二字稱為金湯湖。有了水,景色也就秀美,城墻映入湖中,有如二龍戲珠。長城雄偉之勢直上云霄,湖中形成倒影,如同巨龍,沉于綠水,飛在藍天。優(yōu)美之余,令人想到了固若金湯。金之固,湯之熱,誰能逾越。
城墻、關口、城堡為防御的三種軍事設施,黃花城也建有城堡,古代稱黃花鎮(zhèn),為黃花鎮(zhèn)城,后簡稱黃花城,為明代景泰四年(1453)建城。黃花鎮(zhèn)城,有三個城門,設東、南、西三向。城依山而建,北面是山腳,地勢明顯高出,向上再登三四十級臺階,也就與城墻高度相仿,那里倚著山,沒建城門,而建有玄武廟,后來易名為真武廟,算是北門了。如今寺廟已無,一座石碑,還很完整。寺前原有兩株古松,現(xiàn)只剩一棵。
城為正方,四邊各長200多米。雖三個城門,城中心卻有著十字街,街長不一,東西南三向相等,惟北街略短,若至山腳計算,城則為長方形了。無論怎樣,城比附近的城堡大得多,街面也寬,面積也大。走在城內,明顯覺出與附近城堡不同。放眼望去,成片平房,沿街看到城的盡頭,三個城門均已不在,還是能感覺出城堡曾經(jīng)的輝煌。有句俗話,三門為城,一門為堡,這就是區(qū)別。
城里多為新蓋的瓦房,憑記憶,想找到老李家還有點兒困難,問了路才知怎么走。老李是村里的老人,69歲,生長于斯,對長城很有研究,正好可以導向。老李待人接物,得體大方,很有大城市的作派。新蓋了幾間房舍,院里沒有農作物,而是種上了幾蔟大麗花,開得正艷。
城建得雄偉,上磚下石。南門石匾額有“黃花鎮(zhèn)”字樣,西門上為“威震藩籬”。三個門上有城門,門前都有甕城。城墻完好,老李小時還在城墻上玩。西門的甕城讓水沖壞,其他兩個甕城及四周城墻是上世紀60年代“炕白薯秧”,用去大量城磚,70年代又用去蓋房,逐漸拆掉。
古老城池有習俗,結婚時進東門或南門,出殯的走西門,俗稱鬼門,直到現(xiàn)在還保持著舊時的傳統(tǒng)。西街上原有一水井,磚石砌成,水質清冽。大城堡,寺廟眾多。城內當年有城隍廟、關帝廟、龍王廟、土地廟、娘娘廟、觀音廟等,這些現(xiàn)在已無遺存。樹則是城堡歷史的見證。城內外種有眾多槐樹,十字大街原有兩棵,其中一棵樹干不高,樹冠卻非常大,正好為村民遮蔭,后被鋸掉,現(xiàn)存的一棵要小得多。東街原來也有兩棵,高大。南門外藥王廟前原也有兩棵槐樹,那里有戲樓,最為熱鬧,為城里人娛樂場所。東門外現(xiàn)存的一棵槐樹最為古老,有空洞,粗壯,三個人才能摟過來,現(xiàn)在萎縮了。
城里還有無城墻遺存古跡?老李說,可能還有,別看住在這里,也是多年沒去,不曾有人問津了。于是走向東門。這里地勢略高,曾經(jīng)是東城門。向南一側,能看到一堆黃土,上面布著許多石塊,那就是城墻了。墻里是夯土,磚石取走后,只余黃土堆了。
只剩這些了?老李也沒答話,又帶著走向東門北側。在一院門外,看到一截城墻。院里沒人,無法進入。正好有街坊走過,老李問了句,又繼續(xù)向北走,拐過幾所院落,才在一溜房屋之后看到了城墻。城墻的下部用不規(guī)則的巨石壘成,排列成墻體,讓人感到比夯土或是方磚堅固了許多。
這里是很窄的通道,有人行走,石頭還保持著原來的顏色。再向北,另一家的房已與城墻靠在一起,無人能過,又在背蔭處,也就越發(fā)原始自然。山石多長青苔,而這里墻上的石頭上現(xiàn)出黑色,立刻讓人感覺出城墻的古老、蒼桑和威嚴。那要經(jīng)過多少年的雨水沖洗,青苔泛干,才能濃縮出這種顏色,仿佛貼上的一層膠片,映像出幾百年前的種種場景,金戈鐵馬,殺聲震天,有如大片。
老李見看得仔細便說,還有一塊石碑。于是來到西街,在一家院落門里,看到了。石碑放在院墻邊,上面放著柴禾,露著“藩籬”二字。這就是西門上那塊“威震藩籬”門額。落款處有一行小楷,“歷三年季春月吉”,石碑有殘缺,應是“萬歷三年”立的石額??磥沓浅卦谌f歷年間有過修葺,補上石額。
古人把京城喻為堂室,而把向北一帶的關口稱為藩籬,爭取把北方民族侵擾的腳步,阻止在藩籬之外,因而在這片險要之地修筑了強大的防御工事,構筑了6關、6堡、17臺、33座敵樓,組成完整的軍事防御建筑體系,至今留有“十八蹬”“鷹飛倒仰”等許多著名杰作。當?shù)孛裰{有“十八蹬,高入天,鷹飛倒仰猴難攀”,足見其險。藩籬之地,黃花城成為重心。
這一帶山勢險要,看到這里的長城會驚嘆山之陡峭,空手攀爬尚且艱難驚心,如何將巨石城磚搬運至此,又碼放整齊?鬼斧神工,難以至信。果真有了傳說故事。朝廷派大將軍蔡凱主持修造,經(jīng)歷多年才修好,朝廷不滿,朝中奸佞趁機以工期過長,投資太大,告了蔡將軍一狀,至被斬首。后來,皇帝意識到有蹊蹺,派人調查,見這里的地勢險峻,長城堅固,用米湯粘合的磚石敲擊不動,于是恍然大悟,重新為蔡將軍修墓立碑,以示平反,并有了巖石上刻有的“金湯”二字。
傳說不可考證,而《長安客話》記述了這樣一段真實故事:黃花鎮(zhèn)有禮鼠,色如鼦而毛淺,冬天時把榛子聚在穴中,作為糧食。懷柔山里盛產(chǎn)榛子。黃鼠也為當?shù)厮a(chǎn),因常后腿站立,前腿合于一處,拱手人立,若作揖狀,雅名禮鼠。動物會挑撿,榛子個大飽滿,一對禮鼠過冬,能收到二三斗。所以當?shù)厝顺M诙慈¢蛔?。而禮鼠沒了過冬果實,夫妻雙雙掛到樹枝上自殺。這樣,鼠肉又成了山民,以至京城人的美食。
此事沒有完,明末清初的顧炎武又繼續(xù)記下了由此產(chǎn)生的一個事件:鎮(zhèn)守關城的守將沈清本想討好,把這一美食獻給皇帝,結果遭到皇帝訓誡:“卿受命守關,當練士卒,利器械,而獻鼠何邪?!痹S是皇帝好吃的見多了,不在乎小小的黃鼠。這位開國之初的皇帝沒有昏慵,洪熙為明仁宗年號,那時國家最大的威脅來自北方,從話語中能感到,在至關社稷安危面前,沒因一小鼠而亂了方寸。或有可能,正好利用送鼠小事,把國家安全問題搞大,影響眾人,警醒將士戍守邊關的意識。
黃花城,似為明日黃花,淡出人們的視線。山水中能看到美景,卻看不到歷史的刀光劍影,與潛在的憂慮、心力與智慧。